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古脊椎所等揭开北美颌铲象的演化疑团

1935年,北美长鼻类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巴尔博(E. H. Barbour)与化石收藏家施特恩贝格(G. F. Sternberg)合作发表了一种奇怪的长鼻类化石——索普氏颌铲象(Gnathabelodon thorpei,以下简称颌铲象),立即引起了研究者的轰动。当时国际古生物学界的权威奥斯本(H. F. Osborn),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不惜重墨,在其即将付梓的著作《长鼻类:世界乳齿象及真象其发现、演化、迁移、灭绝之专著》文末增辟补记,记载这一重要发现。奥斯本在文中写道:“举世无双的颌铲象是研究乳齿象类适应演化的悠长历史中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没有人能够想象,颌铲象这种既长且宽,完全没有牙齿,形似竹片的下颌,会是从始祖象的那种下颌演化而成的……”。巴尔博、施特恩贝格、奥斯本等人把颌铲象描述为一种“泥地攫取者”,认为它用那无牙的光秃秃的下颌从泥地中挖取食物。颌铲象这种奇异的生活方式引起了研究者和公众的极大兴趣,但关于颌铲象是从......阅读全文

古脊椎所等揭开北美颌铲象的演化疑团

  1935年,北美长鼻类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巴尔博(E. H. Barbour)与化石收藏家施特恩贝格(G. F. Sternberg)合作发表了一种奇怪的长鼻类化石——索普氏颌铲象(Gnathabelodon thorpei,以下简称颌铲象),立即引起了研究者的轰动。当时国际古生物学界的权威奥斯本(

研究揭示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新框架

  1月28日凌晨0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幼安、卢静、朱敏带领由中国、澳大利亚、英国和瑞典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了关于4亿年前的澳大利亚盾皮鱼类脑腔、内耳和内淋巴系统精细解剖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对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框架的冲击

血型疑团之解

 今天周日,我有那份闲情逸致逛“北京老布鞋专卖店”。刚提上新买的布鞋走出店外,碰到一位熟人。那位熟人顾不上和我寒暄几句就直奔主题:“今天真巧啊,碰上大救星了!就因上周我女儿发烧、我引我女儿去周边医院查了个血常规、顺便查了个血型,回家后我老公看了血型报告单就和我理论,硬是怀疑医院把我女儿血型

古脊椎所等古老鱼类化石研究揭开有颌脊椎动物演化史

  从大白鲨到人类,长着上下嘴巴的脊椎动物被称为有颌类,占现生脊椎动物物种数的99.7%。有颌类包括四大类群:盾皮鱼纲、棘鱼纲、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其中前两个纲业已全部灭绝。搞清楚这些大支系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是弄清作为陆生脊椎动物乃至人类直系祖先的硬骨鱼类的起源,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共同祖先的特征组

古脊椎所等对华南第四纪中华乳齿象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嵌齿象科(Gomphotheriidae)是乳齿象类进化的主干类型,其分布广、属种多, 从早中新世一直延续到更新世末,分布于除南极洲和大洋洲以外的所有大陆地区,在时空上可谓长鼻类中演化最为成功的一个类群。嵌齿象科的早期成员都是长颌,后期在旧大陆和新大陆也演化出了较进步的短颌类型,中华乳齿象属

颌面部创伤治疗

面部创伤较为常见但很少危及生命。面部创伤的初始处理和评估的关键在于保护气道及控制出血。死亡病例中大多数可能由于严重的颅脑损伤引起,因为它们大多数伴发颅脑损伤。面部损伤可能由于闭合性创伤的直接打击造成,例如斗殴或坠落伤。其中面部骨折和软组织损伤占大多数。Lefort骨折为面部骨创伤的一种特殊类型

古脊椎所发现雌性偏好引领长鼻类性别异时进化

  生物进化的原因和内在动力是什么?这是一个从古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时至今日,虽然承认进化的存在学术界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流,但对于进化的过程的解释,却处于非常含混的阶段。新达尔文主义者结合遗传学和自然选择学说,对这一问题做出了一个看起来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但是这一观点也招致了大量的反对意见。其中的重

朱敏研究员Science解析下巴从何而来

  我们的下巴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细思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每个人的下巴都不一样,在最新的一项报道中,来自中国和瑞典古生物学家将下巴的来源追溯到了灭绝的鱼类下颌上,这扫除了科学界在脊椎动物颌演化认识上一个大的盲区。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1日的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

骨髓象分析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义 按增生程度分5级:Ⅰ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Ⅱ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Ⅲ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

Nature:一种软骨鱼的第一个基因组序列

  象鲨(Callorhinchus milii)是澳大利亚南部和新西兰温带水域的一种本地软骨鱼,生活在200米到500米深处,在春季迁移到浅水中进食。   本期Nature发表了这种鱼的基因组序列。与其他脊椎动物基因组所做比较显示,它是所有已知脊椎动物(包括腔棘鱼)中演化最慢的基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