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发现鼻咽癌EB病毒高危亚型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益新院士团队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在EB病毒致癌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对来自鼻咽癌高发及低发区的EB病毒进行全测序分析,发现了与鼻咽癌有关的高致病性EB病毒亚型。该高危亚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鼻咽癌发生相关的最大风险因素,对于研发鼻咽癌预防性疫苗及开展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题为“全基因组测序鉴定鼻咽癌相关的EB病毒高危亚型”于2019年6月17日以论文形式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发表。 该研究发现高于80%的鼻咽癌病例都感染了高危EB病毒亚型,因此,通过基因分型技术在人群中检测是否携带高危亚型,结合发病风险预测就能够锁定鼻咽癌发病风险高的人群。目前,基于EB病毒高危亚型(EBV-BALF2分型)和曾益新院士科研团队在早前的研究中确立的7个和鼻咽癌发病密切相关的基因位点,开发了新一代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芯片,已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分子诊断......阅读全文

我国科学家发现鼻咽癌EB病毒高危亚型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益新院士团队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在EB病毒致癌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对来自鼻咽癌高发及低发区的EB病毒进行全测序分析,发现了与鼻咽癌有关的高致病性EB病毒亚型。该高危亚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鼻咽癌发生相关的最大风险因素,对于研发鼻咽癌预防性疫苗及开展高危人群的早期

中山大学等在Nature-Genetics发文揭示鼻咽癌EB病毒高危亚型

  鼻咽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南方地区,每年发病率每10万人可达20~40例,并且该地区的鼻咽癌病例常与EB病毒感染有关。此外,EB病毒还与其他癌症类型有关,也经常在无癌人群中发现。EB病毒基因组变异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我国南方流行的状态,一直未得到充分的研究探讨。目前,部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将研发鼻咽癌疫苗

   广东中大肿瘤防治中心有全球最大的鼻咽癌标本库,标本多达10万份,工作人员在处理血液样本。  ←EB病毒。   曾益新院士。  开篇语  创新是推动国家与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东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

全球首个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芯片投入临床试用

  由中大肿瘤防治中心研究者基于鼻咽癌遗传学及流行病学最新研究成果开发的全球首个鼻咽癌风险预警芯片,日前在该中心正式投入临床试用。   鼻咽癌是我国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年龄大多在40—60岁,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2—3倍。鼻咽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方特性,每年全球鼻咽癌新发病例约有40%在中国,其中华

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任国家卫健委副主任

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更新领导班子,显示曾益新已任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个人简介:曾益新,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5至2017年担任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北京医院院

EB病毒的EB病毒与疾病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炎、淋巴结炎、脾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大量增多。急性期后,低热、疲劳可持续6个月之久,正常人预后良好,免疫缺陷患者可出现死亡。2.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

EB病毒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而命名。由于鼻咽癌、非洲儿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EBV

EB病毒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而命名。由于鼻咽癌、非洲儿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EBV感染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任国家卫健委副主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744.shtm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更新领导班子,官网显示:曾益新已任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   ?个人简介曾益新,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

EB病毒抗体血清学检测是早期诊断鼻咽癌的首要选择

1967年Helen等在鼻咽癌病人的血清中发现EB病毒特异性的IgA抗体,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经常存在高滴度的抗EB病毒多种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谱。大量的研究证明,侵入人体鼻咽部上皮细胞的EB病毒是诱发鼻咽部细胞分裂、癌变的病理主因,在不同的感染阶段表达出的蛋白抗原主要有潜伏期的膜抗原 (MA)家族和核

新发现|厦门大学发现全新鼻咽癌筛查和早诊标志物!

  近日,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夏宁邵教授团队发现全新鼻咽癌筛查和早诊标志物,可明显提升鼻咽癌筛查效能,提高鼻咽癌早诊早治率。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鼻咽癌是一种发生于鼻咽部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发病率最高,其中全球约一半的鼻咽癌发生在我国。因鼻咽癌与EB病毒感

人为什么会得癌?

癌症,是人类一直无法回避的一种疾病,从人类文明诞生开始,人类就一直与癌症斗争,但是直到现在,人类也没有找到一种能治疗癌症的特效方式。全世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被癌症夺去生命,现实生活里,人们也是谈癌色变,癌症被认为是绝症。确诊癌症后,大多数患者都是难以接受的表情,他们会问医生,为什么我会患癌症?年龄

EB病毒介绍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  一、生物学性状  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园形、直径180nm,基本结

EB病毒抗体阳性怎么办?

EB病毒(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它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是多种恶性肿瘤的病因之一,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广东癌”——鼻咽癌。此外,近年来开始被公众了解的“接吻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    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

EB病毒核酸定性检测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个具有复杂基因组的人类疱疹病毒。儿童EBV感染非常普遍,尤其以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多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3~5岁患儿占EBV感染者的90%以上,感染可涉及全身的各个脏器,临床表现复杂而多样。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

eb病毒是什么

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基因组为DNA。EB病毒具有在体内外专一性地感染人类及某些灵长类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人是EB病毒感染的宿主,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3~5岁幼儿90%以上

EB病毒的鉴别

  本病须与巨细胞病毒感染鉴别。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有20%在出生时无任何症状,但也有出生后不久出现昏睡、呼吸困难和惊厥等,并于数天或数周内死亡。其他症状有意识运动障碍、智力迟钝、肝脾肿大、耳聋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

什么是EB病毒?

EB病毒是疱疹病毒科的成员,95%以上的成人都可以携带,它也是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征的病原体,它还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所以被认为可能是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EB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婴幼儿,90%以上的3到5岁幼儿曾经感染过EB病毒,细胞免疫在EB病毒感染中起了关键的作用,细胞免疫功能

什么是EB病毒?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基因组为DNA。EB病毒具有在体内外专一性地感染人类及某些灵长类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人是EB病毒感染的宿主,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3~5岁幼儿90%以上曾感染EB病毒,90%以上的成人都有

eb病毒是什么

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基因组为DNA。EB病毒具有在体内外专一性地感染人类及某些灵长类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人是EB病毒感染的宿主,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3~5岁幼儿90%以上

EB病毒的概述

  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认为该病毒是多种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的病因之一,它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中国南方鼻咽癌患病人群中大多都检测到有EB病

EB病毒的检查

  1、 可用核酸杂交和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内EB病毒基因组和其表达产物(RNA、蛋白)的存在。  2、血清学检查仍为目前诊断CMV感染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1)嗜异性抗体凝集试验:主要用于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患者于发病早期血清可出现lgM型抗体,能凝集绵羊红细胞,抗体效价超过1:1

EB病毒DNA检测及临床意义

EB病毒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它是一种γ亚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DNA致瘤病毒,主要感染口咽部淋巴细胞,也可以感染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经口密切接触为其主要传播途径。EB病毒以潜伏感染方式最常见,有90%以上的人EBV呈终身潜伏感染,病毒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启动而致癌。目前研究发现EB病毒与鼻咽癌、霍

中山大学科学家团队发现新的鼻咽癌易感基因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益新院士和贝锦新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北京医院、北京蛋白组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加坡基因组研究中心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鼻咽癌遗传学研究,发现了两个新的鼻咽癌易感基因,成果于2016年7月20日在线发表于遗传学领域专业杂志《人类分子遗传学》。  鼻

EB病毒的实验诊断

  EBV分离培养困难,一般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  在有条件实验室可用核酸杂交和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内EBV基因组及其表达产物。

EB病毒的临床特征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基因组为DNA。EB病毒具有在体内外专一性地感染人类及某些灵长类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人是EB病毒感染的宿主,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3~5岁幼儿90%以上曾感染EB病毒,90%以上的成人都有

EB病毒感染防治

疫苗是预防E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但我国研制的基因重组疫苗正在观察中。目前对EBV感染尚缺乏疗效肯定的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用药期间,能减少EBV从咽部排毒,但不能改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对免疫缺陷患者中的EBV淋巴瘤治疗也无效。

EB病毒的感染防治

疫苗是预防E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但我国研制的基因重组疫苗正在观察中。目前对EBV感染尚缺乏疗效肯定的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用药期间,能减少EBV从咽部排毒,但不能改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对免疫缺陷患者中的EBV淋巴瘤治疗也无效。

EB病毒的致病机制

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EBV感染可表现为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不同感染状态表达不同的抗原,增殖性感染期表达的抗原有EBV早期抗原、EBV衣壳蛋白和EBV膜抗原,潜伏感染期表达的抗原有EBV核抗原和

EB病毒的研究检测

  EB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用免疫酶染色法或免疫荧光技术检出血清中EBvlgG抗体,可诊断为EBv近期感染。在鼻咽癌血清中可测出vca-lgG抗体达90%左右,病情好转;抗体效价不降,因此对鼻咽癌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价值。尤其中国学者大规模人群调查,发现抗ea-lgA效价上升,极大地增加了得鼻咽癌的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