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盛期沙尘辐射效应对东亚西风夏季风环流的影响

亚洲沙尘主要来源于中东、中亚以及东亚等地,是全球沙尘循环及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直接、间接等效应,沙尘气溶胶能够对全球与区域气候产生影响。末次冰盛期(LGM)距今约2.1万年,该时期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被永久冰盖覆盖,相较于现代,亚欧大陆整体温度低约-5~-10℃,东亚夏季风强度也更弱。通过黄土与冰心记录重建得知,LGM沙尘沉降通量约为现代的2~20倍。大气中大量增加的沙尘使得LGM沙尘对大气的直接辐射强迫显著增强,但增强的沙尘辐射强迫对区域气候系统(例如亚洲季风)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石正国及合作者基于气候模型进行系列数值试验评估LGM沙尘辐射强迫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LGM时期沙尘辐射效应可使东亚夏季风显著减弱,沙尘对夏季风风速以及降雨所产生的影响可达冰期边界强迫(大冰盖、海平面、二氧化碳等)影响的约30-40%。LGM时期,亚洲比现在干冷,高纬积雪南移,沙漠裸地也恶化扩张......阅读全文

末次冰盛期沙尘辐射效应对东亚西风夏季风环流的影响

  亚洲沙尘主要来源于中东、中亚以及东亚等地,是全球沙尘循环及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直接、间接等效应,沙尘气溶胶能够对全球与区域气候产生影响。末次冰盛期(LGM)距今约2.1万年,该时期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被永久冰盖覆盖,相较于现代,亚欧大陆整体温度低约-5~-10℃,东亚夏季风强度也更弱。通过黄

末次冰盛期东海陆架的植被面貌

地质地球所通过孢粉分析得出末次冰盛期东海陆架的植被面貌  末次盛冰期是距今约18000年前的极端寒冷时期,海平面大幅下降。准确重建末次冰盛期时我国陆架地区的植被面貌,对未来海平面下降条件下陆架生态环境和碳储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古气候学界对末次冰期东海陆架的植被面貌至今存在较大争

地球环境所在末次冰盛期中高纬粉尘堆积不同步的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09_4780049.shtml   中纬度亚洲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沙尘暴频发,是全球大气粉尘的主要源区。进入到大气中的粉尘可以直接反射和散射太阳光辐射,影响区域的气候,并通过高空西风环流传输到北太平洋地区,为大洋海表

青藏高原沙尘冰雪反馈对亚洲沙尘循环的影响

  来源于南亚、东亚地区和青藏高原局地排放的可吸收性气溶胶(包括沙尘和黑炭)在青藏高原冰雪上的沉降,会有效地降低高原地表冰雪的反照率,引起局地显著的正辐射强迫(可吸收性气溶胶粒子的冰雪反馈效应)。由于该效应可以加速高原局部气候变暖并影响高原热源和热力结构,进而会调制东亚及南亚地区的夏季风环流系统及其

科学家发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第四纪动态分化的新证据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中国植被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化石孢粉的古植被重建认为,该植被类型在末次冰盛期向南退缩至24°N以南(图1a),退缩-扩张(Expansion-Contraction)模型得到了少数常绿阔叶林组成植物谱系地理研究的证实。同时,也有一些谱系地理学研究提出更为广泛存在的原地避难(in

水生所发现海拔最高的鱼类冰期避难所

  更新世以来,以冰期—间冰期回旋为主的气候波动,对生物演化产生影响,是决定现生生物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以最近一次的末次冰盛期的影响最为深远。冰期避难所是生物在冰期退守的栖息场所,也是冰期后物种重新扩散的起点。研究冰期避难所,对揭示不同生物区系之间的关系、了解物种的形成机制和进行生物多样性保

韩国各地降“辐射雨”后今日再遭“核辐射沙尘”

韩国7日大部分地区降雨,雨水含有微量放射性物质,部分学校决定停课。图为学校在校门贴出了停课通知。  韩国气象厅日前表示,继7日韩国各地区降“辐射雨”之后,一股含放射性物质的强沙尘暴8日又将袭击韩国,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  韩联社援引当地气象厅预报,称在韩国一些

地质地球所揭示末次冰消期东亚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机制

  5月29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吕厚远研究员学科组与国内同行合作完成的关于末次冰消期东亚海洋、陆地气候转暖不同步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2万年来,全球气候从寒冷的冰期向温暖的间冰期变暖过程中,在东亚地区,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气候变暖约3~

青藏高原所揭示粉尘的风化度效应

粉尘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例如“阳伞效应”(粉尘可削弱太阳辐射引起地面冷却)、“冰核效应”(粉尘颗粒作为云凝结核,影响云的形成和降水)、“中和酸雨效应”(粉尘在降落过程中可中和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有效减少酸雨)以及“铁肥效应”(

今年春天北方沙尘天气预计8到12次

  当前我国北方地区已进入沙尘暴易发频发季节。国家林业局昨天发出通知,要求东北、华北和西北相关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林业主管部门做好春季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据国家林业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的春季沙尘暴趋势会商预计,今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过程数为8到12次,较常年同期(

第8次沙尘卷土再来,为何这么频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336.shtm 今年以来,我国已出现8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4月9日以来的沙尘天气过程达到沙尘暴级别是今年第二次沙尘暴以上强度的沙尘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将达近400万平方公里。 本次沙尘天气过

铁氧化物的矿物组成、光学特征与环境意义研究获进展

  20世纪以来,全球多数山地冰川出现退缩,且近期呈现加剧趋势,尤其在我国青藏高原更为明显。山地冰川特别是其消融区表面往往存在大量暗色吸光杂质(图1),即冰尘(Cryoconite)。冰尘组成相对复杂,包括矿物沙尘颗粒、黑碳、有机质及微生物等。冰尘能够降低冰川表面反照率,吸收更多太阳辐射,从而成为影

五问今年第8次沙尘天气:南方受影响是否正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279.shtm 4月9日开始,一场大范围沙尘天气来袭,内蒙古、北京、山西等多地达到沙尘暴级别。这是今年以来我国遭遇的第8次沙尘天气过程,也是继今年3月19日至24日的强沙尘暴过程后的第二次沙尘暴

末次盛冰期时期亚洲西风急流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西风急流作为亚洲天气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半球及全球气候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西风急流受到海陆分布、季节性热力差异等作用的影响,强度和位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亚洲拥有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地形——青藏高原,其显著的热力和动力学作用对西风急流产生深远影响。末次盛冰期(LGM)距今约2.1万年,

甘肃今春出现2次区域性沙尘暴-致局地受灾

  记者8日从甘肃省气象部门获悉,根据《甘肃省2013年春季气候概况》分析,今年春季,甘肃大风、沙尘(暴)日数偏少,出现2次区域性沙尘暴,致部分地方受灾,3月中旬持续出现大范围浮尘天气。   受春季大风、沙尘暴天气影响,春季甘肃河西大部地方和陇东部分地方受灾,对当地设施农业和农作物

新研究发现石笋记录的华北倒二冰消期的时间和结构特征

  20世纪50年代,Emiliani首次将δ18O分析方法应用到海洋沉积物中,并根据海洋沉积物有孔虫δ18O记录率先提出第四纪存在多次冰期旋回。随后,越来越多的深海岩芯、黄土沉积以及冰芯等古气候记录证实了这种“锯齿状”冰期-间冰期旋回:从间冰期向冰期转换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从冰期向间冰期转换的过程却

晚中新世至中上新世温暖期亚洲气候演化与动力过程研究

  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的大冰期气候塑造了第四纪以来的海洋和陆地环境格局,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群落,包括人类的出现和演化。在这之前的上新世和中新世,地球气候相对温暖,是距离现代最近的地质温暖期,期间仅南极发育了大规模冰盖,而北半球仅发育了零星的小规模冰盖。这一情景与目前两极冰盖变化趋势颇为相似

3D多孔辐射制冷薄膜可使冰融化速率降低4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502.shtm

孢粉研究揭示中国南方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植被变化

  地球气候自末次盛冰期约2万年前开始逐步回暖,适宜的气候条件促成了全新世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先民从早期采集与渔猎为主的游弋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到以农耕文明定居生产生活方式。这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当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联,对当今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南方植被自末次盛冰期以来曾发生过重

研究揭示中亚黄土沉积速率的变化机理

  中亚地区是世界主要的粉尘源区之一,沙尘暴灾害频发,这不仅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对该地区粉尘排放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黄土是典型的风成沉积物,是古粉尘堆积的产物,研究黄土的沉积过程与变化规律有利于充分认识当前粉尘释

西南季风区水文气候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印度季风演化主要受到轨道尺度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及百年尺度北大西洋气候波动的影响,近期研究表明印度洋海表温度变化对冰消期千年尺度季风波动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间冰期(例如全新世),海表温度对季风降水及陆地水文气候的影响仍待证实。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积与环境

欧航局卫星捕捉到撒哈拉沙尘暴西行画面

  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航空局的Envisat卫星目前捕捉到了撒哈拉沙尘暴西行的画面。  Envisat卫星是欧空局的对地观测卫星系列之一,于2002年发射升空。该卫星是欧洲迄今建造的最大的环境卫星。星上载有10种探测设备,其中4种是ERS-1/2所载设备的改进型,所载最大设备是先进

十二五末力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11.4%

  国务院新闻办24日发布的《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说,到“十二五”末,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   白皮书说,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移民安置的前提下,中国将积极发展水电,把水电开发与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结合

利用洞穴石笋揭示末次间冰期青藏高原季风气候变化

末次间冰期青藏高原石笋记录的气候变化  洞穴石笋沉积由于能够通过不平衡铀系测年方法精确定年,目前已经成为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陆相自然环境记录。我国东部季风的石笋记录表明,亚洲夏季风直接响应于北半球太阳辐射的变化,东亚季风与北半球太阳辐射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位差。然而,东亚季风区

沙尘暴袭来:沙尘从何而来?造林防沙效果如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56.shtm 自4月9日开始,又一轮沙尘天气侵袭中国北方,全国陆续有15个省区市受到沙尘影响,最南可波及江淮一带。这是今年以来第8次沙尘天气过程,局部地区可达到沙尘暴、强沙尘暴级别。 北京

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并利用热带森林环境?

  海南双池玛珥湖处于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区,可以很好地响应于热带辐合带(ITCZ)和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的变化。目前,对于中国南部热带雨林如何响应于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并利用热带森林环境以及中国南部的农业和栽培历史尚无清晰解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孢粉与热带气候变化实验室

沙尘天气又要来了

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20-21日北京市有大风天气,21日风力达今年以来最强,并伴有沙尘天气。北京市气象台已于4月20日15时30分升级发布大风黄色预警信号、15时35分发布沙尘蓝色预警信号;20日与北京市森防办联合发布森林火险橙色预警。预计,大风主要出现在两个阶段:一是20日下午至23时,有4级

鸟类迁徙路线形成原因和长距离迁徙关键基因揭秘

  鸟类的迁徙是令人着迷的自然现象之一。据估计,全球现存1万多种鸟类中约1/5是迁徙鸟类,世界上每年有数十亿只候鸟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迁徙,鸟类的迁徙路线几乎遍布全球。然而,这些路线如何进化而成?当前如何维持?在未来气候变化下可能有何改变?不同的迁徙策略是否有其遗传基础?这些问题是鸟类学和行为学关注

强沙尘袭击北方多地-这场沙尘暴为何如此“凶猛”

   强沙尘天气来袭!4日,我国北方多地被沙尘暴“攻陷”,还有的地方出现了能见度更低的“强沙尘暴”。中央气象台4日傍晚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气象监测显示,从5月3日开始的此次沙尘天气覆盖范围广,目前已覆盖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在内的10余

冰较少盐很多-“黎明”号揭示谷神星亮斑及次表层成分

  英国《自然》杂志及《自然—地球科学》杂志29日公开发表的两篇行星科学论文,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黎明”号探测器经过谷神星时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全新分析,揭示了这颗矮行星的神秘亮斑及其表面以下的组成成分。论文指出,虽然时间可能很短暂,但谷神星的次表层中或存在一些液体。  谷神星位于火星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