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揭示海温对20世纪全球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全球陆地季风区降水充沛,全球约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该区域,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全球季风区通常被划分为六个子季风区,包括北半球的北美季风区、北非季风区和亚洲季风区,以及南半球的南美季风区、南非季风区和澳洲季风区。季风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对水循环有重要影响,理解季风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对季风降水的未来预估、水资源规划、旱涝风险规避和政策制定有重要意义。 20世纪以来,观测证据表明全球季风降水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1901-1955年季风降水显著增加,随后至1990年季风降水显著减少。关于季风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机制,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后半叶。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江洁在其导师指导下,基于两套观测海温驱动的大气环流模式的结果以及理想海温试验,揭示了热带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温变化对20世纪全球季风降水年代际变化的调控作用。观测海温驱动的大气环流模式能够再现观测中季风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北半球季风区降水......阅读全文

5月12日《自然》杂志精选

  本期封面所示为秘鲁首都利马位于城乡接合部的一个贫穷棚户区,名叫 “Pampas de San Juan de Miraflores”。绘制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和扩散图是公共卫生方面的一项优先任务。Gautam Dantas及同事定性了来自拉丁美洲两个低收入社区的细菌群落结构和抗性基因交换网络,这

地球环境所等在印度季风降水变率与机理研究中取得进展

  印度季风是全球最强盛的热带季风气候系统,其降水变化对南亚地区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过去对印度季风气候变化的认识大多数来自于海洋沉积物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印度洋上涌流强度变化所指示的夏季风风场强度来反演和重建。然而,对区域社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大陆季风降水变率的

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季节预报研究获进展

  作为陆面过程重要参量的土壤湿度,通过不同尺度的相互作用对天气、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具有年代际、年际、季节内等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气候预测存在一定的可预报上限,对于季节平均的气候变量场,季节内变率引起的年际变化在季节尺度上是不可预报的噪音。那么,土壤湿度的季节内变率(不可预报)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

地环所发现中全新世气候转型或与太阳辐射变率有关

变化曲线表明中全新世气候转型或与太阳辐射变率有关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泥炭沉积记录的冬夏季风变化表现为不同步特征,早全新世冬夏季风变化表现为此消彼长,但到中晚全新世两种季风变化又呈同时消长,两种季风组合模式在中全新世出现转型,然而对这一现象一直缺乏合理的解释。   最近,中国科

《科学》发表地环所等关于“印度季风动力学”研究论文

  8月5日,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安芷生院士联合中外科学家获得的原创性重大成果——“冰期-间冰期印度夏季风的动力学”。   该成果基于中国大陆环境科学钻探工程在青藏高原东南缘鹤庆盆地获取的666米湖泊沉积岩心

基金委与贝尔蒙特论坛气候领域合作项目初审结果

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贝尔蒙特论坛“气候领域”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通知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共收到与贝尔蒙特论坛“气候领域”合作研究项目申请10份。经初步审查,确定有效申请9份。现将通过初审的项目公布如下:序号科学部编号项目名称申请人合作者141511013

地环所研究揭示黄土高原七百万年来的冬夏季风变迁

  700万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冬、夏季风的变化  中国北方的风成堆积序列作为独一无二的陆相气候变化载体,良好地记录了晚新生代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东亚古季风演化的历史和变率。通过对风成红粘土-黄土-古土壤序列多个代用指标的研究,东亚古季风的演化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早中新世。以黄土-古土壤交

刘晓东任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

刘晓东  据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网站消息: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试行轮值所长制实施方案,刘晓东任地球环境研究所执行所长(任期2年);周卫健、刘禹、曹军骥任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任期2年)。刘晓东,男,博士,研究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理事,《第四纪研究》

大气所揭示不同纬度火山爆发对全球季风降水的影响

  全球季风区是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季风的异常活动伴随出现的洪涝和干旱事件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火山活动作为自然外强迫中的重要因子,能够通过喷发产生硫酸盐气溶胶,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产生冷却作用,减弱全球水循环。因此理解火山爆发对全球季风降水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

2011年度NSFC-JSPS合作项目批准名单公布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双边合作协议,2011年双方共同资助10个合作交流项目(执行期限2011年4月—2013年12月)、4个双边研讨会。经过双方商定,以下14个项目获得批准:序号学部中方申请人日方申请人项目名称类别1数理王炜南京大学Shoji Tak

基金委发布“十三五”第一批重大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十三五”第一批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16〕54号  重大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

2011年度基金委与日本学术振兴会合作项目初审结果公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合作研究项目”集中受理期间共收到75项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按照相关项目管理办法、项目征集通知的要求对申请项目进行了初审,现将初审结果予以公布:   受理申请项目共58项;不予受理

研究发现未来南亚夏季风降水预估水平有望提高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发现,如果在预测未来15~30年的南亚夏季风降水变化时充分考虑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的位相变化,即可有效减少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提高预测结果的可信度。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这项研究指出,针对未来15~30

如何实时监测十几亿人口的水源地?|Nature评论文章

  “第三极”是地球上仅次于北极和南极的冰雪储地。这片区域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青藏高原,拥有全世界最高的14座山峰和约10万平方公里的冰川(面积和冰岛相当)。其中的融水灌溉了十条大江,包括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恒河、黄河和长江,供养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尼泊尔的Tsho Rolpa山谷,

全球季风区极端降水的历史变化已显现出全球增暖的影响

  过去百年的全球增暖趋势毋庸置疑。在这一背景下,大气持水能力增加,理论上有利于极端降水增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第五次评估报告及《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均指出,自1950年代以来极端降水在全球范围内呈显著增强的区域面积超过显著减弱的面积;且人类活动

我国学者获得热带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中断的机制及变率

  季风期降水的季内变化往往表现为“活跃期”和“中断期”的交替出现。其中,季风的“中断期”通常指季风期降水暂时减少的现象。即使季节平均的降雨在正常水平,季内尺度上季风降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会引发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研究季风中断的发生规律及机制是理解季风季内

研究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年代际变化及其形成机制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是连接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厄尔尼诺现象)和东亚气候的重要桥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变对东亚季风、中国降水和气候预测具有意义。对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际的时间尺度上。在年代际的时间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异常反气旋及相应发展机制等问题目前仍不清楚。 

专家解析:是否风电“偷走”了北京的风

  回放:   近日,在频频被雾霾侵扰的北京,“风”成为最受欢迎的“来客”。在无奈“等风来”的调侃中,公众的情绪因一篇名为《谁“偷走”了北京的风》的文章而变得更加不平静。该文章将“无风来”的矛头指向了风能开发。   在空气污染备受关注的当下,这篇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疑

姚檀栋:生态补偿应成为“一路一带”建设重要抓手

  “国家应该如何整体布局生态补偿机制,这和‘一路一带’战略密切相关”。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院士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作为“一路一带”战略的重要抓手,其中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生态补偿应列在首位。  “传统丝绸之路从西安开始,沿青藏高原北缘地区往西,一直到整个中亚地区,而在‘一带

大气所研究发现季风减弱导致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增加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廖宏研究员和李建平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中国区域空气质量的持续恶化与东亚季风活动的年代际减弱密切相关。该研究成果被近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Vol. 5, p.449-450, 2012)杂志的“新闻与观点(News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科学会议审视海洋在变暖世界中的角色

  9月18日-25日,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研究计划(CLIVAR)开放科学大会将在中国青岛召开,会议由WCRP的气候与海洋核心项目CLIVAR组织,将聚集全世界超过600名科学家参与其中。  此次CLIVAR开放科学大会的目标是:促进对大气-海洋耦合系统的动力学、相互作

靠什么保护“最后的净土”

中科院青藏所科研人员在西藏冰湖中采样。  雄伟的高山、壮丽的冰川、湛蓝的天空……中外游客在被西藏神奇的风光吸引陶醉的同时,也不无担心:在人口较快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西藏明天的环境可能发生什么变化?未来的环境会比今天更好还是更糟?通过什么措施保护好“世界上最后的净土?”  8月9日,中科院青

地环所西风气候与亚洲夏季风相互作用合作研究获重要进展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封闭的半咸水湖。青海湖地处亚洲季风湿润区和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同时受到亚洲季风和西风气候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前人对西风气候的变率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尚不清楚。   8月31日,Scientific Report

大气所揭示2℃温升目标下季风区极端降水事件变化及影响

  季风是指大范围的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显著变化,伴有雨季和旱季等季风气候。世界上著名的季风区通常被划分为三部分,即亚洲-澳洲季风区(简称“亚澳季风”,包括印度季风/南亚季风、东亚季风、西北太平洋季风和澳洲季风)、非洲季风(含北部非洲季风和南部非洲季风)、美洲季风(含北美季风和南美季风)。得益于充

气溶胶减排或使亚洲高山湖泊生态退化

  “人为排放气溶胶正在对亚洲高山湖泊生态系统产生深刻影响,减缓了亚洲高山湖泊的富营养化。”伦敦当地时间2月27日,《自然·气候变化》首次刊发兰州大学陈发虎院士团队关于亚洲高山湖泊生态系统历史影响的研究成果。  陈发虎团队根据黄土高原近2000年来的湖泊沉积物记录,首次揭示出在自然暖期(公元540年

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影响课题通过验收

“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课题通过验收验收会现场  10月9日,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建平研究员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在北京召开了课题结题验收会。课题验收专家组由973计划顾问组专家、咨询组责任专家、项

我国在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强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要求为指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聚焦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华北地区水文气候变化与ENSO的联系

  干旱已导致了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因此在人口众多的亚洲季风区,历史水文气候变化以及其可能的驱动机制研究已经被越来越重视。我国华北平原近几十年来降水量持续偏少,而温度持续升高,已经被认为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利用现代器测资料,气象学家推测出El Niño–Southern Osc

East Asia DecCen项目2012年度学术研讨会召开

  6月26日至27日,由挪威科学研究理事会资助的中国—挪威重大国际合作项目East Asia DecCen (Exploring decadal to century scale variability and changes in the East Asian climate du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