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在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强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要求为指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聚焦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史性地确立了我国在西太平洋前沿研究中的国际地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构建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从我国近海到邻近大洋的科学观测网,建成世界首个具备实时传输能力的潜标观测阵列;成功构建了国际一流的深远海探测体系,引领我国海洋探测能力实现跨越发展。 五年,时间凝结成珠华。一千多名科研人员、35个深远海航次、113个近海航次,航程超33万海里,“发现”号ROV下潜210余次,获取海山、热液/冷泉区巨型和大型生物样品5000余号近600种,新增海洋科学数据达127TB,发表......阅读全文

大气所揭示春夏转换期间南海降水变率与海温异常的联系

  南海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影响东亚气候过程中起重要的媒介作用。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可先影响南海和菲律宾海地区环流和气候再影响中国大陆气候。南海夏季风的爆发通常发生在五月中旬,它标志着东亚地区从春季向夏季的转换,预示着中国东部地区汛期降水的全面开始,是夏季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关键因子。因此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引起的海洋次表层环流变异规律揭晓

  日前,《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组在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流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的响应新进展,首次定量化揭示了MJO引起的海洋次表层环流变异规律和动力学机制。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环流系统对印度洋-太平

大气所热带强火山喷发后太平洋沃克环流响应研究获进展

  火山喷发可能对地球气候系统产生显著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缪家鹏、副研究员王涛等科研人员,结合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和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热带强火山喷发后太平洋沃克环流的响应。研究发现,热带强火山喷发后的一年里,太平洋沃克环流显著减弱。  太平洋沃克环流是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大

我国学者获得热带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中断的机制及变率

  季风期降水的季内变化往往表现为“活跃期”和“中断期”的交替出现。其中,季风的“中断期”通常指季风期降水暂时减少的现象。即使季节平均的降雨在正常水平,季内尺度上季风降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会引发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研究季风中断的发生规律及机制是理解季风季内

海洋大气突然调整是海南水灾重要原因

  10月初,受弱冷空气和南海辐合带共同影响,海南省出现了一次罕见的持续性大暴雨(日降雨量≥100毫米)天气过程,截至10日晚,强降雨造成该省16个市县、202个乡镇(街道)受灾,273.8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91.4亿元人民币。  海南省出现此次持续性大暴雨天气

海洋所揭示热带印太海洋盐度变化新模态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研究组在热带印太上层海洋盐度的年际-年代际低频变化研究中获进展,发现热带太平洋温跃层盐度变化新模态,揭示印尼贯穿流调整下的热带印度洋盐度低频变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

北太平洋厄尔尼诺对中部型El Nino振幅的调制作用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王卫强团队揭示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部型厄尔尼诺(El Nino)振幅的调制作用及其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imate上。  东部型(EP)和中部型(CP)El Nino是存在于热带太平洋上两种不同类型且相对独立

孙立广教授:“粪土研究”中走出自己的脚印

  近日,中科大教授孙立广课题组又有一篇论文在《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这是该小组今年4月以来在《自然》子刊上发表的第二篇关于热带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孙立广教授原本从事地质学研究,近十多年来,他另辟蹊径,率领弟子下南极,上北极,赴南海,寻找企鹅粪、鸟粪,独创“企鹅考古法”,开拓了“

二月北方缘何频频降雪

  14日,北方雪花飘飘,南方阴雨连绵,全国出现入冬以来范围最大的雨雪天气。  “十天之内,北京下了三场雪,终于把2018年没见到雪的遗憾给补上了。”有网友在朋友圈感慨。2月,北方地区频繁降雪的原因是什么,与欧洲、美国近期接二连三出现的暴雪天气有无关联?  两次降雪冷空气和水汽来源不同  自13日2

厄尔尼诺来袭? 北京今夏高温或破纪录

北京今夏高温或破纪录  在中国气象局日前举行的“直击天气――与专家面对面”活动中,专家表示,目前太平洋中东部海洋表面温度已偏高3摄氏度,即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发生,是否能形成厄尔尼诺事件,还需要继续关注。有人担心,受厄尔尼诺影响,北京地区今夏气温会异常偏高,并有可能打破历史纪录。对此,专

今年天气为何如此“任性”

  从年初的雨打春开始,仿佛就预示着2015年天气的不平常。整个第一季度,北方气温如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人们盼望的“四季如春”被过成了“春如四季”,不仅闹心的秋裤脱了穿、穿了脱,最近北京灵山、河北围场、康宝及内蒙古中部等地竟然还上演了一幕五月飞雪奇观。  南方的小伙伴们也是大开眼界。5月5日华南才进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我们如何应对?

8月31日,福建长乐潭头边防派出所官兵在辖区码头帮助渔民转移船上物品。当日,随着今年第8号热带风暴“南川”的逼近,福建沿海渔民陆续回港避风。宋连春丁一汇  今年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欧一些国家和地区气候十分异常。  导致这些气候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对频走极

研究发现海水颜色能让飓风改变方向

2004年的丹麦海域,浮游植物生长旺盛,海水呈绿色。   北京时间8月1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海水颜色能够让飓风改变方向,也就是说,如果海水变色,飓风也会变向。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已经让海水变色,这也就意味着科学家可

大气所揭示不同纬度火山对太平洋海温的影响

  火山活动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自然因子,在近千年来的气候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火山爆发后产生的硫酸盐气溶胶会进入平流层低层,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产生冷却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界开始注意到火山爆发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具有紧密的统计关系。厄尔尼诺是气候内部变率最重要的模态之一,它能

IAP/LASG利用耦合模式进行IPCC AR5年代际回报试验

  未来10-3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该时间尺度的气候变率称为年代际尺度变率。对年代际尺度气候变化预测问题的关注,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第5次

海洋先导专项:铸科技利器 探深海大洋

   8月29日,“科学”号圆满完成对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的考察任务返航。“这是人类首次对这座海山进行科学考察。”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徐奎栋难掩内心的激动,“我们采集到许多未知新物种,像高度超出1米的海绵和珊瑚……”  该航次执行的是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

大气所等揭示厄尔尼诺对赤道太平洋降水影响的变化机制

  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近几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升高;在全球变暖下,旱涝、酷暑等极端天气气候的变化情况是平均升温之外另一重要问题。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年际暖异常事件(即厄尔尼诺事件)是影响全球极端气候最重要的驱动因子之一,因此厄尔尼诺事件对气候影响在变暖环境下如何变化一直是气候学界关注的重要

科学家揭示大气沃克环流年代际调整控制因素

  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杜岩研究团队研究了1990s中期之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表盐度年代际变化趋势与大气沃克环流增强的关系,揭示大气沃克环流年代际调整是热带印太上层海洋盐度长期变化的控制因素,相关成果在Nature Publication Group (NPG)旗下子刊Scienti

中国科学家揭示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机制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全球变暖‘停滞’现象的辨识与机理研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是由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所调控。   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最大的暖池,是全球大气的重要热量和水汽来源,其变化对海洋物理环境有重要影响,对亚洲及我

2018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揭晓

   近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组织学会分支机构、学会理事,以及海洋与湖沼领域相关单位推荐2018年“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共推荐了24项。经学会理事投票,评选出2018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确认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项目进展:该

大气所等发现印度洋海温长期变化中来自太平洋强迫的足迹

  印度洋周边居住着大约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且以发展中国家居多,印度洋海温的变化对于非洲和南美洲地区的降水和大气环流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对印度洋气候变率和变化的研究一直得到科学家的高度重视。20世纪以来,印度洋海温呈现海盆尺度的显著增暖趋势,该现象被归因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的增多所引起。然而,叠加在

全国现入冬以来最大范围雨雪天气

  2月14日,北方雪花飘飘,南方阴雨连绵,全国出现入冬以来最大范围雨雪天气。“此次北方出现的降雪总体特点是影响范围大、强度较强,是华北地区入冬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次降雪过程。”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说,2月以来,北方冷空气活动较频繁,加上南方暖湿气流略有加强,冷暖交汇辐合点基本北推到华北黄

地球环境所在中太平洋厄尔尼诺研究中取得进展

  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禹为首的国际团队经过10年的潜心研究,在中太平洋(Niño 4区)厄尔尼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了目前全球最长的年分辨率的818年中太海表温度(SST)变化序列,它对分析未来热带太平洋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全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过去800多年中,最近20余

大气所发现西太副高年际变化与热带海温的关系并非稳定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是影响东亚夏季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西太副高存在显著的年际变率,受多个海区的异常海温(SSTA)的调控。此前研究表明,夏季热带印度洋的暖SSTA、海洋大陆的暖SSTA以及赤道中太平洋的冷SSTA都有利于西太副高偏强。那么,在年际变化上西太副高变化与这些关键区

南海海洋所印太洋环流与气候年际变化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ED)研究员杜岩近年来致力于印度洋、南海和西太平洋区域的大尺度海洋热力过程研究,2009年至今与合作者一起在国际SCI期刊《气候学报》(Journal of Climate)发表论文4篇,对目前印太海区研究热点提出新观点。  2

海洋所在热带经圈翻转环流观测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组在利用次表层潜标观测热带经圈翻转环流(TMOC)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发表。  浅层的经圈翻转环流是风生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TMOC存在于热带太平洋,并嵌入到副热带环流中,包括赤道上升流、表层向极的流

研究揭示海温对20世纪全球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全球陆地季风区降水充沛,全球约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该区域,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全球季风区通常被划分为六个子季风区,包括北半球的北美季风区、北非季风区和亚洲季风区,以及南半球的南美季风区、南非季风区和澳洲季风区。季风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对水循环有重要影响,理解季风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研究中在印度-太平洋地区降雨变化及驱动机制获进展

  热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该地区的降雨变化不仅影响着世界上40%的人口和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对全球水文循环和能量平衡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变暖,北半球热带地区的降雨呈下降趋势,但其原因到底是自然变化(如火山喷发、内部海气涛动)还是人类活动(如硫酸盐气溶胶和温

海洋所等在热带跨海盆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进展

  8月21日,《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Weakening Atlantic Nino-Pacific connection under greenhouse warming(《温室气体增暖背景下大西洋尼诺-太平洋遥相关减弱》)的最新研究成果

12月4日《自然》杂志精选

   多能性中的基因表达差异  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多能干细胞会在不同的子状态之间动态切换,但确定这些状态和主管它们之间的转变的基因调控网络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George Daley 及同事利用对受到化学和遗传扰动影响的小鼠多能干细胞所进行的单细胞表达分析,确定了转录网络是怎样被动态地重新配置以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