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新的分子机制能够抑制与痴呆相关的神经元毒性效应

韩国脑科学研究所的Hyung-Jun Kim博士和Shinrye Lee以及韩国淳春大学的Kiyoung Kim教授组成的韩国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新的分子机制,能够抑制与痴呆和Lou Gehrig病相关的神经元毒性效应。 这些发现发表在《autophagy》杂志上。(图片来源:Www.pixabay.com) 痴呆症或Lou Gehrig病患者的神经元通常具有异常的聚集体,其中含有TDP-43蛋白,这些聚集体可通过干扰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来引起神经退行性病变。 研究小组发现了三种蛋白(PTK2,TBK1,SQSTM1)具有新的作用,它们可以抑制TDP-43引起的神经元变性,并首次证明了它们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增强“自噬溶酶体途径(ALP)”减轻神经变性。如果蛋白媒体泛素化降解途径受到破坏,则会使用另一种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 这项研究被认为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该策略通过揭示一种新的分子机制来恢复痴呆症患者的神经......阅读全文

如何战胜痴呆症?

  如果想解决卫生医疗系统成本高涨的危机,我们需要想办法战胜痴呆症。  美国政界很少能达成一致。但在2007年,经过3年研究老年人护理的成本,民主党和共和党难得地达成了一致:老年痴呆是卫生医疗系统成本高涨的主要原因。  2007年,全球被诊断有老年痴呆的人不到3000万,但很明显,这些年这个数字猛涨

免疫促发了痴呆么?罕见变异也能增加老年痴呆风险

  在阿尔兹海默症(以下简称AD)的研究中,一直存在一个争议,就是A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免疫反应,谁是AD的启动因素?   近期又有一篇研究为免疫反应在AD中的启动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Rare coding variants in PLCG2, ABI3, and TREM2 implicate m

Science:狗也会得痴呆?

  如果陪伴你多年的狗狗不再认识你的容颜、不再熟悉你的气味,又或者它每天晚上都习惯在走廊附近徘徊,不是因为它生你气了,而很有可能是你的狗狗已经患上了痴呆病。  科学家们预测全美国年龄7岁以上的老龄犬数量已经达到了3000万只,整个欧洲也达到了1500万只。这些老龄犬中患有认知障碍症的比例也十分显著:

年迈黑猩猩患上痴呆

  在对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战斗中,人类或许不再孤单。科学家首次在年迈黑猩猩的大脑中发现了表示该疾病特性的斑块和缠结,尽管它们是否引发了痴呆仍不明确。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衰老神经生物学》杂志。  在阿尔茨海默氏症人类患者的大脑内,一种被称为β-淀粉样蛋白的蛋白质累积并在大脑细胞间形成黏性斑块。这些斑块

温阳补肾治痴呆案

    胡某某,75岁,洪洞县苏堡村人。2008年2月3日初诊。    患者高血压多年,2007年3月早晨穿衣服时觉得左上臂无力,穿上衣伸不开袖子,急送医院,CT诊断脑梗塞,而后渐渐加重,出现神呆,目光不活,言语迟钝,昏痴健忘,甚至出现呆坐

老年痴呆药物曙光初现

  在数年的失望后,日前发布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抗体疗法可能为阿尔茨海默氏症(又称老年痴呆)患者带来小的改善。  这两种药物——礼来公司的solanezumab和百健公司的aducanumab均靶向在阿尔茨海默氏症病人大脑中堆积的β-淀粉样蛋白。考虑到对抗淀粉样蛋白的抗体药物在针对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每

输血或能传播老年痴呆

阿尔茨海默氏症蛋白能在共享血液供给的小鼠间扩散并导致大脑退化。  你是否会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关于该疾病或许能通过输血和手术设备扩散的恐惧一直在增长,但很难找到这种情况正在发生的证据。如今,一项发表于《分子精神病学》杂志的研究发现,一种阿尔茨海默氏症蛋白能在共享血液供给的小鼠间扩散并且导致大脑退化。

晚上睡不好“痴呆”蛋白多

  本报讯 也许,仅仅一夜睡眠不好就会导致更多的与阿尔茨海默氏症有关的蛋白质在大脑中形成。   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脑中往往有黏稠的β-淀粉样蛋白,尽管这些斑块在该疾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一种可能是这种蛋白质促进了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生,或者相反,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后,该蛋白质会在大脑中形成斑块。

“无动于衷”会增加痴呆的风险!

  神经精神症状(NPS)在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谱中很常见,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它影响了半数的轻微认知障碍患者和几乎所有的痴呆患者。神经精神症状在预测疾病的加速进展和功能衰退方面有预测价值。因此有研究人员提出轻度的行为障碍可能是痴呆症发病的前期表现。  淡漠apathy,被定义为动机减少和目标导向行为,

幼年铅污染 老年易痴呆

  人们常接触的有些物质中含铅量较高,如油漆、汽车和工业废气等。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在幼年时受铅污染,会导致以后患老年痴呆症(又名阿尔茨海默氏症)风险增高,因此需重视让孩子远离铅污染。   美国罗得岛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神经毒理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对猴子进行了为期23年的实验,其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