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你铁蛋白纳米笼上实现靶向配体精确可控修饰

在纳米颗粒上装载识别配体,对肿瘤进行主动识别,从而实现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近年来这种方式的有效性越发受到质疑。我国科研人员最新研究表明,利用纳米颗粒靶向识别肿瘤是有效的,但其效果受靶向修饰模式影响明显。 开展这一研究的科研人员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李峰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先恩研究员联合团队。近日,他们借助蛋白纳米笼的空间可寻址特性,利用可控自组装和高效点击化学反应,成功在迷你铁蛋白纳米笼上实现了靶向配体精确可控修饰,获得了六种具有特定配体数目和空间分布的纳米颗粒模型。 一系列细胞水平和荷瘤动物模型实验表明,不论何种配体参数,对主动靶向均有不同程度贡献。进一步研究显示,这些配体分布模式依赖的靶向性能差异,与靶细胞表面受体成簇化及相关的细胞内吞、调理素作用等因素有关。 李峰说,这一研究有助于理解和澄清肿瘤纳米医学领域关于主动靶向功效的争议,同时凸显了精准功能化在构建生物纳米探针和器件方面......阅读全文

构建纳米疫苗用于增强肿瘤免疫治疗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教授裴志超团队在癌症纳米疫苗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hemical Science上。  图(a)纳米疫苗的合成示意图。(b)用于诱导ICD的纳米疫苗引发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示意图。(课题组供图)  近年来,基于癌症纳米疫苗的免疫疗法,由于其潜在的高

p53肿瘤抑制蛋白的相关蛋白有助于肿瘤的生长

  他们说你可以选择你的朋友,但这个朋友可以不是你的家人。他们拥有相关的蛋白。蛋白TAP73是一个已知的p53肿瘤抑制蛋白的相关蛋白,它与P53拥有大量的共同的基因序列,先前研究表明,它的功能与P53很相似用来阻止肿瘤的形成。然而,与P53不同的是,它通常可以在人类肿瘤中把基因灭活,TAp73很少被

第331次香山科学会议研讨“肿瘤纳米技术与纳米药物”

韩启德等任执行主席 以“肿瘤纳米技术与纳米药物”为主题的331次香山科学会议10月21~23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医学院韩启德教授,天津医科大学郝希山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研究员,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张先恩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高能所赵宇亮研究员以及来自美国的Robert P. Bl

国家纳米中心在肿瘤液体活检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孙佳姝课题组在基于肿瘤细胞外囊泡膜蛋白检测的肿瘤液体活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Low-cost thermophoretic profiling of extracellular-vesicle surface proteins for the e

新型纳米粒子可持续投递抗肿瘤物质

  科学家在新一期的《自然—材料学》上撰文称,他们发现了一种纳米粒子胶,能够将免疫力抑制因子的抑制剂和免疫刺激分子投递到肿瘤中,持续时间可以达数天。当这种纳米粒子胶被注射到小鼠体内的黑色素瘤中时,便能够持续产生分子投递,延缓肿瘤生长并显著增加小鼠存活时间。   像黑色素瘤这样的入侵性癌症在入侵免疫

新型纳米发光材料有望用于肿瘤光动力治疗

   日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降雨强研究组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沙印林课题组合作,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纳米发光材料,基于该类金纳米簇的双光子动力疗法具有空间选择性高,安全、高效,不需要避光期等优点,在肿瘤治疗尤其是脑胶质瘤、实体瘤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床转化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

《自然材料》:使用银纳米粒子靶定肿瘤

 Prostate cancer cells were targeted by two separate silver nanoparticles (red and green), while the cell nucleus was labeled in blueusing Hoescht dye

重磅!抗癌纳米“金箍棒”,打断肿瘤的腿!

   癌细胞的转移往往会为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最为沉痛的打击。没有一个人愿意听到这一让人绝望的噩耗。  最常见的癌细胞转移方式是通过爬行离开原始肿瘤并重新根植于身体的其他重要部位。一旦这种状况发生,先前任何昂贵的治疗便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义,癌症复发乃至死亡便将再次缠上人们。  日前,美国佐治亚理工

用纳米技术检测肿瘤生物标志物

美国韦克福里斯特浸信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即用构成所有生物的单位——核酸的形式来检测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这项概念验证性研究目前在线发表在《纳米快报》杂志上。 韦克福里斯特浸信医学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助理教授,该研究的主要作者Adam R. Hall博士表示:"我们设想这将会是潜在的第

磁场导航-纳米机器人精准击杀肿瘤细胞

  团队用靶向给药微纳米机器人在小鼠身上做了实验。他们用了乳腺癌细胞种植的皮下肿瘤模型,对30只小鼠跟踪了30天。团队发现,这种方法对小鼠肿瘤确有靶向杀伤作用,且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最小。  上映于1966年的科幻电影《神奇旅程》,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为给一名科学家实行高难度血管手术,5名医生被缩小成

新型纳米探针可用于肿瘤靶向发光示踪

  稀土发光纳米晶由于可以在近红外光激发下产生上转换/下转移发光,具有发光寿命长、量子产率高和发光波长可调等优点,在体外诊断与医学影像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合成与发光调控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高质量的稀土纳米晶通常在油相中合成,如何将油相分散的稀土纳米晶设计成具有良好水溶性、生

纳米酶催化肿瘤光声成像研究获进展

  12月12日,Nano Letters 杂志在线发表了类外泌体纳米酶小体催化肿瘤光声成像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首次利用纳米酶的酶学催化特性,实现了鼻咽癌移植瘤的光声成像。  光声成像结合了纯光学成像的高对比度和纯超声成像的高穿透深度优点,能够提供高对比度和高分辨率的组织成像,是目前非常有应用前

上海硅酸盐所:新型纳米材料“解聚”肿瘤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且多数发现时即为中晚期。与之相对,结直肠癌的治疗尤其是低位结直肠癌的治疗目前仍面临巨大挑战:人工结直肠造口给患者带来沉重身体及心理负担,放化疗治疗会导致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临床亟需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方式,缓解患者症状的同时减少并发症。  上海硅酸盐所施剑林

纳米酶新策略个性化抑制肿瘤生长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98.shtm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盖世丽及所在无机功能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癌症光热疗法疗效提升新策略,在该治疗方案指导下的小白鼠实验中,异种移植了4T1肿瘤的小白

我国研发出纳米酶治疗肿瘤新技术

日前,《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扬州大学医学院高利增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合作完成的纳米酶催化治疗肿瘤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首次证明,通过对纳米酶多酶体系的体内活性调控,可以将肿瘤代谢产物催化为毒性物质,实现对肿瘤的特异性杀伤。

国家纳米中心在肿瘤液体活检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孙佳姝课题组在基于肿瘤细胞外囊泡膜蛋白检测的肿瘤液体活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Low-cost thermophoretic profiling of extracellular-vesicle surface proteins for the e

华南理工抗肿瘤纳米药物新成果:“变身”式纳米设计策略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杨显珠教授及王均教授团队发展了一种“变身”式纳米策略,实现更精准、可控式抗肿瘤药物递送,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Nano Letters 上。  抗肿瘤纳米药物通过静脉给药后,将会与生物系统(如其中的蛋白、细胞、体液、组织和器官等)进行复杂相互作用

纳米中心发现纳米尺寸药物颗粒具更优越的肿瘤渗透效应

  纳米颗粒药物载体在化疗药物输送系统的发展及建立中具有很大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癌症临床治疗的一些市售纳米药物,如Doxil®(包载阿霉素的纳米脂质体),Abraxane®(包载紫杉醇的白蛋白纳米颗粒)等,正是由于利用纳米技术增强了药物溶解度,延长了药物体内循环时间并且改善了药物体内分布,从而在临床

肿瘤检测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检测介绍

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检测介绍:  大多数实体瘤是由上皮细胞衍生而来,当肿瘤细胞快速分化、增值时,一些在正常组织中不表现的细胞类型或组分大量出现,如作为细胞支架的角蛋白,成为肿瘤标志。化学本质属于蛋白质类的肿瘤标志包括:①酶;②蛋白类或肽类激素;③不属于前两者的其他蛋白质。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检测正常值:

蛋白质修饰与肿瘤研究

  蛋白质的修饰这一领域已成为全球生物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除了一些传统的磷酸化和泛素化,硝基化、乙酰化、SUMO化引发关注外,还有一些修饰策略,如PEG化修饰、脂质体化、糖基化,这些复杂的调控作用在众多慢性疾病(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心血管、内分泌等)以及一些炎症等中都起到关键调控作用。通过对

CancerRes:驱动肿瘤转移的关键蛋白

  在许多情况下,肿瘤细胞的扩散才是最致命的威胁。人们一直试图阻断肿瘤细胞的转移途径,但目前的治疗方式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日前,Wistar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LIMD2是驱动肿瘤转移的关键蛋白,这项研究发表在三月份的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研究人员指出,LIMD2

中国团队研发新型纳米材料,可安全抑制肿瘤生长

  癌症病人在化疗中通常需要使用高毒性的化疗药物。由于药物的非特异性,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同样杀死正常细胞,损害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事实上,70%以上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最后死于药物毒性。是否可以使用对正常细胞和组织无毒的纳米材料或分子,让这些材料或分子进入肿瘤后才产生毒性,或引起毒害作用?最近,中科

新型钆纳米颗粒显著增强肿瘤核磁共振诊断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梁高林教授课题组,研究出一种由γ-谷氨酰转肽酶(GGT)诱导的细胞内原位组装钆纳米颗粒的策略,并实现了高强磁场下肿瘤的横向(T2)磁共振成像增强。该成果2019年3月2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纳米通讯》上。  γ-谷氨酰转肽酶普遍存

以色列科学家发明黑色素肿瘤纳米疫苗

  黑色素瘤发生于产生黑色素或皮肤色素的皮肤细胞中,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皮肤癌。近年来,随着PD-1抗体、“K”药、“O”药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不断获批,黑色素瘤的预防与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ICI作为单一疗法使用时往往存在肿瘤耐药或复发相关的低响应率和低持久性等问题。  近日,以色列特拉维

纳米技术走向医学:-肿瘤靶点无处藏身

  全球生物医药研究人员正探索可能的方法以促使纳米技术提高人体健康,例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Frank Caruso 教授正利用自组装技术装配医疗用途的纳米颗粒,他说:“我们研发的鉴定体系能鉴别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从而提高有效的递送载荷以及实现投递位点的特异性。对于药物递送而言,纳米颗粒的

Nat-Nanotechnol:DNA纳米结构可直接送药进肿瘤

          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一种金纳米粒子组装方法,可作为运输工具直接将癌症治疗药物或识别标记传送入肿瘤中。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研究报告第一作者、多伦多大学生物材料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IBBME)博士研究生周佑廷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要让药物进入

同时实现药物传递和肿瘤成像的新型纳米载体

癌症的谜题在于,肿瘤能够利用我们的身体作为人体盾牌来避开治疗。肿瘤在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中生长,通常医生在通过手术、化疗或辐射抗击癌症的过程中,会损坏、毒害或切除我们身体的健康部分。但是,11月27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Small》的一项研究中,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描述了一种新的系统,将化疗药物包装在小

Nat-Mater:纳米药物能够唤醒免疫系统杀伤肿瘤

  2017年1月9日 /生物谷BIOON/ --癌症的治疗是目前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美国目前有将近1450万人患有癌症,同时每年又有1300万新增病例出现。人工智能的出现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生机。来自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们运用了一种新的方法能够消除患者体内的肿瘤。  这一新型的技术是通过利

王均小组开发双重响应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科研人员利用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细胞内环境的调控,发展了双重响应聚离子复合物纳米药物载体,实现了对多重给药障碍的系统克服。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     第一代纳米药物通常会对载体表面进行聚乙二醇修饰,以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增强纳米药物在肿瘤部位富集,

科学家提出纳米药物肿瘤递送新理论

  肿瘤血管构成了纳米药物进入肿瘤组织的主要途径,因此纳米药物的高效递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血管系统。目前的研究范式主要基于1986年首次提出的“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屏障是纳米药物渗透到肿瘤组织的最后一道防线,纳米药物可以利用肿瘤血管的高渗透性来跨越这一屏障,从而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