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学者揭示海洋软体动物发育演化机制假说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刊发海洋所刘保忠研究组题为“Dorsoventral decoupling of Hox gene expression underpin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ollusc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Hox基因在软体动物早期发育中的表达模式,提出了软体动物身体模式发育演化新机制,为理解动物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软体动物是除节肢动物外的第二大动物门类,也是种类最多的海洋动物类群。软体动物的一大特点是其身体模式(body plan)存在极大的多样性,常见类群如双壳类(牡蛎、扇贝、各种蛤等)、腹足类(海螺、笠贝、海兔等)、头足类(章鱼、乌贼、鹦鹉螺等)身体模式差异极大;其余较小的类群如掘足纲(角贝)、多板纲(石鳖)、无板纲、单板纲等也各有自身独特的身体结构模式。软体动物如何发育演化出如此多样的身体模式,是一个重要的演化生物学问题。笠贝和石鳖Hox表达模式 Hox基......阅读全文

探秘海洋生物 赋能蓝色产业

  谈到我国海洋生物学的发展,不能不提位于青岛黄海之畔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它是发源于70年前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生物研究机构。  今天,海洋所已为我国海洋生物研究练就一支生力军,培育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从探秘生命奥秘到建设“蓝色粮仓”,从发展海洋生物高技术到开发利用蓝色基因资源,从这

科学家发现深海软体动物马蹄螺科一新属两新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海洋贝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组利用整合分类学方法发现了深海软体动物马蹄螺科2个新种,并为此建立了一新属、新亚科。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深海研究》。  研究团队对海洋所历次海山航次采集的腹足类标本进行整理分类时发现了这两种形态特征独特的马蹄螺,标本分别采

深海软体动物马蹄螺科一新属两新种

新种的贝壳及齿舌(图片来源:海洋所)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海洋贝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组利用整合分类学方法发现了深海软体动物马蹄螺科2个新种,并为此建立了一新属、新亚科。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深海研究》。  研究团队对海洋所历次海山航次采集的腹足类标本进行整理分类时发现了这

“物不稀仍贵”的腕足动物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对于化石标本来说,常常也是如此。脊椎动物化石,尤其是人类化石,因其寥寥无几、难以寻觅,所以也异常珍贵、备受瞩目。而腕足动物化石则是数量较多有时甚至是极多的一类。在遥远的古生代,腕足动物曾经历过非常繁盛的时期,使得我们今天在古生代地层中能够见到它的化石数量蔚为可观。用中科院

海洋所科研人员绘制完成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近日,牡蛎基因组计划(Oyster Genome Project,OGP)项目组宣布,历时两年的牡蛎基因组序列图谱终于绘制完成。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养殖贝类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标志着基于短序列的高杂合度基因组拼接和组装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据悉,目前的基因组图谱已达到国际领先的基因组图

古脊椎所发现三叠纪大型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

  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在云南罗平发现疣齿鱼科鱼类,命名为云南暴鱼。它体长34厘米,是2.44亿年前(中三叠世安尼期)罗平生物群中已知较大的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在食物网中占据较高的位置。云南暴鱼的发现和研究更新人们对罗平生物群的食物网结构和三叠纪生物复苏的认识

5月13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伯吉斯页岩型”动物群落 在早奥陶世地层被发现   加拿大的伯吉斯页岩以含有各种各样软体动物化石而出名,这些动物来自寒武纪中期,距今约5.1亿年,它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早期海洋动物的窗口。现在,人们知道类似的动物来自相距非常远的不同地方,如中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