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诺奖得主一句话,科学马拉松跑了近一百年!

氢是自然界已知最轻的元素,也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一谈到氢,我们就想到氢气,可是,氢并不是只有气态,还有固态。 气态氢的存在形式较为简单,固态氢则复杂得多。早在1935年,尤金·保罗·维格纳(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就作出了预测——固态氢在超高压下可作为电子导体,因为其分子形式转变为原子组分[1]。自此,一场从实验上证明“超高压下的固态氢表现出金属行为”的科学马拉松就此展开,且直至今日尚未结束。 最近,法国科学家Loubeyre等人在Nature撰文,报道了固态氢的光学反射率在极高压和低温下产生非连续且可逆变化的现象(图1)。作者认为,该变化可能是因为固态氢产生了相变——变为金属态。图1. 金刚石压砧装置示意图。给低温固态氢施加不同压强时,其光学反射性会产生变化:~1GPa时,红外光、可见光均可透过;~300 GPa时,红外光可透过,可见光不可透;>425 GPa时,红外光、可见光均被反射(表明样品可能转变为......阅读全文

Nature:诺奖蛋白又获突破

科学家们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获得了处于生理环境且原封未动的G蛋白偶联受体三维结构,展示了生理条件下G蛋白偶联受体在磷脂膜中的天然形态。这一突破性的成果提前发表在十月二十一日的Nature杂志上。 CXCR1蛋白是一种A类视紫红质样G蛋白偶联受体,它能够与炎症信号白介素8结合,并通过细胞内的G蛋白触发

两篇Nature填补诺奖研究的空白

  最近,研究人员揭开了关于“生物体中的细胞如何处理刺激”的新细节。这项研究部分是由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主要集中在所谓的G-蛋白,该蛋白有助于将细胞外部的刺激,传达到细胞内部。使用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Paul Scherrer Institute,PSI)开发的一种技术,这项研究的作者发现了“G

追随诺奖的脚步 Nature解析新融合形式

  今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在细胞内吞过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来自斯坦福大学的Thomas C. Südhof教授主要解析了神经元神经递质的传递过程。近期一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神经细胞囊泡融合方式,这将有助于解析神经元的关键囊泡活动。   细胞融合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形成

Nature续写诺奖成果:“神秘”的细胞受体

  我们的细胞在不断进行通讯,利用神经递质和激素向彼此发送信号。每个细胞上的分子受体接收到这些化学信号,使得细胞能够完成对健康有利的重要任务。令人惊讶的是,对于大约一半这样的受体,当前尚不清楚化学信号。这些“孤儿受体”高水平表达于特定组织中,但它们的功能仍然是个谜。它们被视作是基因组的“黑暗”元件,

Nature: iPS技术取得自诺奖之后的重大突破

  来自Weizmann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从成体细胞中除去一种蛋白质可使得它们有效地回到干细胞样状态。   胚胎干细胞具有治疗并治愈许多医学疾病的巨大潜力。这也正是2012年的诺贝尔奖被授予用皮肤细胞生成诱导胚胎样干细胞(iPS细胞)这一研究发现的原因。然而这一过程一直以来都极其的缓慢且低效,

Nature:诺奖之后,重大突破细胞重编程技术

  来自Weizmann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从成体细胞中除去一种蛋白质可使得它们有效地回到干细胞样状态。   胚胎干细胞具有治疗并治愈许多医学疾病的巨大潜力。这也正是2012年的诺贝尔奖被授予用皮肤细胞生成诱导胚胎样干细胞(iPS细胞)这一研究发现的原因。然而这一过程一直以来都极其的缓慢且低效,

每年1个诺奖 日本诺奖“井喷”的背后是什么?

  12月10日11点,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今年,日本诺奖得主俱乐部再添一员,名城大学教授吉野彰与两位美国科学家共享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至此,日本诺贝尔奖获奖人数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来,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获得诺奖的速度,引发广泛关注。  日本诺奖“井喷”

预测诺奖 有章可循?

   一年一度的全球科学盛宴——诺贝尔奖揭晓仪式即将在10月初陆续进行。美国时间9月21日上午,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也发布了最新的“引文桂冠奖”名单,以预测在今年或不久的将来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以下简称诺奖)的科学家。这是诺奖开奖前一项颇为有趣的活动,也成为科学圈这段时

“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揭晓,光遗传学会不会获诺奖?

北京时间2021年9月25日零点,有 “诺奖风向标” 之称的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s)公布,三位在光遗传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获得阿尔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发现了可以激活或沉默单个脑细胞的光敏微生物蛋白,并将其用于开发光遗传学——神经科学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技术。

多数“诺奖”出自那个领域?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29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最近十多年,诺贝尔科学奖一半以上的桂冠“花落”五大研究领域:粒子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原子物理学、神经科学和分子化学。  在最新研究中,斯坦福大学的约翰·约阿尼迪斯及其同事梳理了1995年至201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结果发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