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揭示母亲的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孩子肥胖

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的很多新研究让我们注意到,肥胖以及糖尿病、高血压、卒中等肥胖相关的问题,除了遗传因素外,背后往往还有肠道菌群在发挥作用。而根据最近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的一篇论文,肠道菌群对肥胖的影响甚至可以追溯到“娘胎”。 日本的一支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发现,母亲怀孕时的肠道菌群对胎儿日后的健康发育有长远的影响:当母亲肠道细菌的某些代谢产物不足,小鼠出生后很容易一吃就胖,并发展出代谢紊乱;而孕期补充膳食纤维,可以帮助孩子预防代谢相关疾病。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首先展示了一组实验对比结果:两组小鼠从一出生就待在相同的环境,吃相同的东西,但其中一组小鼠一吃高脂肪饮食就立刻体重飙升,随着年龄增长还比同伴体脂高、血脂高,更容易有糖尿病风险。 这组小鼠的“易胖体质”,原来和它们妈妈的肠道菌群很有关系。当它们尚在娘胎时,研究人员把怀孕的母鼠放在无菌环境下饲养。结果,失去母亲的肠道菌群,让这些小鼠出生后难以抵挡高脂饮食......阅读全文

靶向肠道菌群真的能够治疗糖尿病吗?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或和机体糖尿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而且通过修饰肠道菌群或许有望帮助治疗糖尿病,那么这真的能够治疗糖尿病嘛?小编整理了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分享给各位!与大家一起学习!  【1】PNAS:突破!通过修饰肠道菌群或有望治疗1型糖尿病  DOI:10.107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一)

在人体肠道中生活着数以万亿的共生菌群,它们的种类繁多,可达上千种,数量也很惊人,是人体细胞总量的10倍以上,迄今为止,仍有80%以上的微生物不为人知。这些肠道微生物和人体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对于维持人类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在肠道中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能够合成维生素、帮助人体从食物中吸收营

沾了“钱”的营养科学可信吗

  科学一直被认为是最接近真理的存在,但在营养与健康领域,时常有研究结论被质疑甚至推翻。近两个月来,关于糖还是脂肪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的讨论,已经蔓延到普通大众中。而关于它的争论也从学术范畴变成商业范畴。  科学被利益绑架的观点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但有时,这种观点也容易将公众引向怀疑一切的另一种极端

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证实,通过肠道微生物群可干预肥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团队以中国汉族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首次揭示中国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现一个能抑制肥胖的肠道微生物-多形拟杆菌。   近日,国际顶尖期刊NatMed(IF=29.886)刊发了来自上海交大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的文章:Gutmicrobiomeandseru

2016年肠道微生物与机体健康关联性亮点研究Top10

  近些年来,很多科学家都将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对肠道微生物和机体健康的研究上来,同时很多突破性的研究结果都阐明了肠道微生物和多种疾病发病的关联,比如癌症、肥胖、神经变性疾病等;2016年即将结束,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肠道微生物的重磅级研究有哪些呢?为此,小编盘点了2016年关注度较高的10篇肠道微生物

听Elinav教授剖析肠道菌群、免疫系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Eran Elinav博士领导着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他的实验室关注的是先天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目标是个性化药物和营养。到目前Elinav博士已经在多家顶级期刊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   单位: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免疫学系   地址:Wol

无糖也会胖 别让人工甜味剂蒙住了眼

   盛夏里来杯凉爽的饮料或者冰激凌,是件让人惬意的事情。想吃甜食又怕胖,那就加点甜度高、热量低的人工甜味剂吧。这听上去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科学家发现,人工甜味剂可能会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从而导致肥胖。  很多人都对人工甜味剂偏爱有加,尤其是既想吃蛋糕又不想在身上长满赘肉的人们。人工甜味剂主要有阿

“万能”的肠道微生物

   公元前300多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扬言:“所有疾病始于肠道”。  两千多年后,医学工作者们发表了众多研究成果,他的观点正在一点一点地被证实。当我们谈到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时(比如慢性肠炎、糖尿病,甚至阿尔茨海默症、衰老、肥胖症、药物疗效等),我们逐渐意识到,肠道微生物几乎是绕不开

Nature发表微生物组研究重要成果节食减肥为什么不靠谱

节食减肥通常只会获得短暂的胜利,体重反弹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问题。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揭示了这个恶性循环背后的分子机制。他们发现,节食减肥之后与肥胖有关的微生物组构成并没有改变,会继续影响肠道菌与宿主的代谢物交换。这项研究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人类消化道中居住着大量的微生物

微生物与健康之间关系

  物种身上的微生物与其健康之间有没有联系?这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微生物学家罗布·耐特想找破解的谜团。耐特在世界各地从野生动物身上提取细菌样本,然后带到实验室进行分析。耐特是微生物医学领域的权威,被誉为“基因序列机器”。他首先把各种微生物的基因序列破译出来,然后通过计算工作与物种身上的微生物

一文了解我国肠道微生物行业的产业现状

   人体是由自身细胞及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细胞所共同组成的复杂共生生命体。人体肠道微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被称为“第二基因组”。在人体微生物组学中,96-99%的微生物聚集在胃肠道,肠道微生物与机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本文,我们整理了肠道微生物行业的产业现状,包括肠道微生物的应用场景、产业化

中科院微生物组计划:研究中药与肠道微生物间作用机制

  “项目执行期为两年,总投入三千万元人民币,14个研究单位、30个研究团队投身其中。  通过这一‘种子计划’的实施,为‘中国微生物组计划’做好预研工作。”在1月12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刘双江研究员说,希望在人类代谢性疾病并发症和中草药调控肠道微生物方面有所突破,相关

两年三千万,深挖微生物“黑科技”

  人类认识的微生物还不足1%,微生物群体及其功能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以及驱动微生物群演化的动力等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黑箱”。  “项目执行期为两年,总投入三千万元人民币,14个研究单位、30个研究团队投身其中。通过这一‘种子计划’的实施,为‘中国微生物组计划’做好预研工作。”在1月12日接受科技日

肠道微生物组进展一览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肠道微生物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Nutrition Reviews: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DOI: 10.1093/nutrit/nuz106  根据乔治华盛顿大学(GW)和美国国家标准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

新研究发现: 剖腹产儿童更易发生变态反应

  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生孩子选择剖腹产。但多项研究表明,相比顺产生下的孩子,剖腹产明显影响后代的机体健康。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Gut上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典和苏格兰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儿童更容易经常发生机体变态反应,这或许是因为这些儿童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较低而导致的。

宁光院士团队首次揭示中国人肥胖的肠道菌群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团队一项最新研究首次揭示中国人肥胖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现一系列丰度显著异于正常人群的肠道共生菌,多形拟杆菌(BT菌)口服可降低小鼠血清谷氨酸浓度,增加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过程,从而降低脂肪堆积,达到减重效果。6月19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医学

肠道菌群已成为科研界最为火爆的领域之一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在2010年此日设立之初,和此病密切相关的肠道菌群在大多数人眼里还很陌生,可以说是人体中“被遗忘的器官”。然而,短短6年下来,肠道菌群已成为科研界最为火暴的领域之一。其相关研究成果经常占据《自然》《科学》和《细胞》杂志封面,而这些顶级杂志也不免专门为

肠道菌群从被忽略到备受关注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在2010年此日设立之初,和此病密切相关的肠道菌群在大多数人眼里还很陌生,可以说是人体中“被遗忘的器官”。然而,短短6年下来,肠道菌群已成为科研界最为火暴的领域之一。其相关研究成果经常占据《自然》《科学》和《细胞》杂志封面,而这些顶级杂志也不免专门为其编发增刊,比如

肠道菌群已成为科研界最为火爆的领域之一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在2010年此日设立之初,和此病密切相关的肠道菌群在大多数人眼里还很陌生,可以说是人体中“被遗忘的器官”。然而,短短6年下来,肠道菌群已成为科研界最为火暴的领域之一。其相关研究成果经常占据《自然》《科学》和《细胞》杂志封面,而这些顶级杂志也不免专门为其编发增刊,比如

粪便移植如何加速多种疾病诊疗?

  近几年出现了一种新型治疗疾病的方法,那就是粪便移植,从字面意思上讲就是把粪便移植到另一个人的大肠里。这听起来或许会让人有点恶心,而且感觉这也应该是医学史上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移植手术了。那么为什么要把粪便移植到别人身上?通常是因为接受者大肠里的细菌种类严重失衡,捐赠者的粪便能为弥补缺少的细菌重新达到

赵立平专访: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解密人体第二基因组

2007年12月美国《科学》杂志预测:人体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将可能是国际科学研究在2008年取得突破的7个重要领域之一。就如何研究共生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问题,4月刚刚出席了巴黎国际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联盟筹委会会议的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赵立平接受了《科学时报》的采访。 深圳华大基因

多篇亮点文章告诉你如何延长寿命?

  很多人都想延年益寿,当然他们也会通过进行一些有益健康的活动或摄入健康饮食来维持机体健康,进而增加自己的寿命,近些年来,科学家们也发现了一些能够让人长寿的方法,下面小编对此进行了盘点,分享给各位!  【1】RSOS:新发现---大脑越大,寿命越长  DOI: 10.1098/rsos.160622

《科学》:大肠杆菌突变率比预想的高1000倍

葡萄牙科学家近日研究发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有益突变发生的频率比之前预想的要高上1000倍之多。这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细菌能快速对抗生素产生抵抗性。相关论文发表在8月10日的《科学》杂志上。 领导该项研究的是葡萄牙古尔班基安科学研究所(Gulbenkian Scie

我国揭示肠道菌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调节糖脂代谢机制

  肠道菌群的结构、功能变化与宿主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新的“器官”,被作为药物研发的新“靶标”。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哪些共生菌株参与了宿主糖脂代谢的调节,它们的互作机制如何”是微生物组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狄氏副拟杆

怎样快速而准确地阅读科学论文(3)——引言

吴崇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chomingwu@163.com接上文。阅读理解了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我们已经对整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了解,并形成了自己对论文质量,以及是否对自己的研究有参考价值的判断。如果我们认为该论文的研究质量上乘,研究方法或结果对我们自己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或者论文

中外学者齐聚鹏城,记ICPNB-2019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9年11月02日,ICPNB-2019多糖科学及保健和生物材料应用国际会议在深圳隆重举行。会议由香港理工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南昌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主办,分析测试百科网承办。会议共有200余名中外学者出席、参与。大会现场实况大会主席、香港理

《自然》:我们为什么会肥胖

  夏天来了,对于女士们来说,这意味着减肥的脚步也近了,今日(4月17日)Nature杂志以“Obesity”为题,介绍了肥胖相关的多方面研究成果,以及健康意义,包括肥胖与遗传,肥胖与微生物组,肥胖与神经科学等等。   最佳减肥的方法就是吃得少,动得多,但是这对于群体水平肥胖来说好似过于简单,科学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肠道问题益生菌都能解决?研究显示因人而异

  酸奶、巧克力、腌菜、婴儿配方奶粉……益生菌似乎无处不在,甚至有人服用益生菌补充剂,促进消化系统健康。  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表示,目前研究表明,不同种属的菌株,其生理

Nature重磅:节食减肥易反弹原来是肠道微生物捣的鬼!

  减肥最怕的就是反弹,可是反弹又是减肥成功后的常态问题,那究竟是为什么会反弹呢?  首先,我们要告诉大家,其实这个罪魁祸首就是我们的“老朋友”——肠道微生物!这个发现要归功于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Eran Segal和他的团队,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11月24日的《自然》杂志上。  一直以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