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张海潮等科学家提出宇宙学新模型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海潮等提出了一种新的宇宙学模型,该模型把驱动宇宙现今加速膨胀的物理机制和宇宙早期暴胀的物理机制统一描述为同一个标量场,并用空间曲率为正的封闭空间解释了普朗克卫星2018报道的天文观测结果。近日,该论文成果以长文形式发表于《物理评论D》。 人们通常会认为,物理学对大自然的认识是协调一致的。其实,物理学的两大分支引力论和量子论存在着严重的观念冲突。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真空的能量密度在两种理论中差别巨大。这叫做宇宙学常数问题。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对牛顿万有引力理论的改进。非常奇特的是,在广义相对论中压强和能量密度一样,都产生引力效应。宇宙学常数表现出排斥效应。 所以,科学家希望给宇宙学常数以解释,以协调这一观念冲突。物理学家发现标量场就具有负压强的特点。如果其动能可以忽略的话,其势能即可模拟宇宙学常数。但是,同物质无耦合的标量场模型无法规避Weinberger的......阅读全文

普朗克卫星数据表明宇宙或是球形

  关于宇宙的形状,一直众说纷纭,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宇宙是平的。但3位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撰文称,普朗克空间天文台提供的数据表明,宇宙是一个球体,而非目前理论认为那样是平坦的。  支持宇宙暴胀的传统理论认为,在大爆炸之后,宇宙以一种扁平的方式膨胀。然而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日报道,来自

“普朗克”卫星绘出首幅宇宙辐射全景图

  在7月5日于意大利都灵市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欧洲空间局(ESA)公布了由去年发射的普朗克探测卫星拍摄的首幅宇宙微波辐射的全景图。它将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宇宙大爆炸后各种天体的形成过程。天文学家根据它提供的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起源及其现在的运行方式。  欧航局当天发表公报说,

普朗克卫星发布的宇宙组成与高能所早期结果一致

  3月21日,欧洲普朗克(Planck)卫星发布科学结果,改写了人们广泛引用的美国威尔金森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关于宇宙组成的结果:宇宙中暗能量的份额从73%变为68-69%,暗物质所占份额从22%增加为26-26.5%,普通重子物质所占份额从4.6%变为4.9%。   WMAP卫星在200

实验卫星:空间科学“群星”闪耀

  从“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到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到“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5年来,我国已成功发射多颗科学实验卫星,取得了一批先进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贺词中两次提到科学卫星,表明他对我国空间科

欧洲计划发射空间气象卫星

  欧洲空间局(ESA)日前表示计划发射一枚新的空间气象卫星,从而有望彻底改进对于影响地球的太阳风暴的预测水平。  ESA希望在2023年将探测器发送至拉格朗日点5(L5),在这里,探测器将提供一个独特的、关于朝向地球的带电粒子流的侧向视角。被称为日冕物质抛射(CME)的最猛烈太阳风暴能够影响导航和

我国卫星首次成功规避空间碎片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网站消息,10月3日上午8点25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实施的中国卫星首次规避空间废弃物的轨控任务成功完成。   据介绍,此次轨控完成质量良好——轨道高度误差小于4米,偏心率误差小于十万分之三,碰撞概率降至10-7以下;操作安全稳妥性好,在国内可控范围内分步实施,为形成

通过引力透镜效应测量发现中微子比先前认知要重得多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11日(北京时间)报道,通过分析普朗克卫星的最新观测数据和对引力透镜效应的测量,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发现中微子质量比先前人们认为的要重得多。这也是使用宇宙大爆炸理论和时空曲率首次准确测量到这种基本粒子的质量。该研究有望加深人们对亚原子世界的理解,解决困扰现有宇宙模型的多个难题。相

暗物质卫星:照亮中国空间科学

   5月29日,上海,一群“白大褂”围在一起,为一个刚刚诞生的“宝宝”称重。  这温馨的一刻发生在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卫星总装测试厂房里。这一天,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制取得重要进展,由四层粒子探测器组成的科学探测有效载荷联试成功,顺利交付卫星总体,预计今年年底在

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获得首批科学成果

  记者9月5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7月27日由力箭一号运载火箭送入预定轨道的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目前工作正常,卫星搭载的多个科学载荷按计划开展了测试,并获得首批科学成果。  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是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创新X”系列首发星,按照计划将开展20余项新型载荷与新技术产品的飞行验

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大气、海洋和空间监测

气象领域是最早应用我国北斗系统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在边远台站和海岛,气象实测数据最先通过北斗导航系统试验卫星传到中心预报服务部门。早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建设之初,在中国北斗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专项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中国气象局就开展了基于北斗MEO试验卫星的北京上空大气水汽探测试验,参与了奥运气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