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PLoSOne:耳乃2.6亿年前为适应黑暗环境而生

德国科学家近日通过对远古爬行动物化石的研究,发现耳在大约2.6亿年前就已出现。他们由此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认为,耳是脊椎动物为适应黑暗环境而进化产生的。相关论文发表于9月12日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哺乳动物等陆地脊椎动物的耳能听到空气载声(airborne sounds),在历史上大约经历了六次独立的进化。这些动物的耳虽然各有不同,但大体上都具有以下结构:一个似鼓膜的隔膜用来捕获声波振动;细小的骨骼,比如镫骨,用来将声音传输至内耳。很多科学家根据化石记录认为,这种类型的耳最早可追溯到大约2亿年前。 为了更进一步探索陆地脊椎动物听觉器官的进化历史,德国洪堡大学的古生物学家Johannes Müller和Linda Tsuji对几十块早期爬行动物化石标本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这些化石的年代大约为2.6亿年,研究人员将它们归成紧密相关的六个种类。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它们都具有大的、似鼓膜的结构。......阅读全文

海口虫:揭开脊椎动物远祖的面纱

   陈均远等人对海口虫的研究成果表明,脊椎动物的演化在5.2亿年前就已拉开序幕。这些保存惊人完好的化石,展现了一幅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远祖的生动“肖像”。这一发现被一些国外科学家誉为“人类重塑地球生命史的一项惊人成就”。  云南昆明滇池之畔,海口镇耳材村村后,有一个长2000米、宽1000米的斜

10年努力,Nature发布基因组里程碑式成果

  腔棘鱼,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鱼类,有着让人感兴趣的过去。现在科学家们完成了对它的基因组测序,从而为人们了解从水生环境到陆地适应所发生的遗传改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这一里程碑式的基因组研究论文被选作封面文章发表在4月18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该研究的领导者、美国Benaroya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The Scientist:最热门基因组研究

  The Scientist杂志是由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现为汤姆森路透科技集团)的创始人Eugene Garfield于1986年创办的一份双周刊报纸,后又转变为一本每月出版的杂志,同时伴有每日更新的在线新闻。主要刊登生命科学相关信息,并帮助科学家分析研究的,以协助决策影响他们的

The Scientist:最热门基因组研究

  The Scientist杂志是由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现为汤姆森路透科技集团)的创始人Eugene Garfield于1986年创办的一份双周刊报纸,后又转变为一本每月出版的杂志,同时伴有每日更新的在线新闻。主要刊登生命科学相关信息,并帮助科学家分析研究的,以协助决策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

美国科学家重建乌龟家族“生命树” 揭示与恐龙是近亲

  北京时间11月25日消息,据科学日报报道,一支包含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的科学家小组重建了乌龟的“生命树”。在过去几十年,乌龟是如何与自身物种、与其它爬行动物甚至恐龙相联系的细节一直备受争论。而美国加州科学院的新一代测序技术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基因信息,从而提供了了解乌龟进化历史的新视

研究揭示脊椎动物“手”的起源

  根据英国《自然》杂志23日发表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一块鱼类化石其胸鳍拥有手指样附体,为理解脊椎动物的手的起源带来了全新线索。这是迄今最完整的希望螈样本,其代表了鱼类向陆地脊椎动物过渡的演化阶段,同时其也是第一次在已知动物化石身上发现了手指与鳍“锁”在一起的现象,揭示了人类的手部是如何由远古鱼类的鱼

内蒙古临河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单指恐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古生物科考小组在内蒙古临河地区临近中蒙边境的早白垩世时期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恐龙。这种被命名为单指临河爪龙的小型恐龙代表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只发育一个手指的恐龙,有关成果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

人的相貌是怎样形成的?

  人的相貌源自父母,而女儿的相貌更像父亲,儿子的相貌更像母亲。但是,这也不能深入解释,一个人的相貌是如何形成的。  基因决定相貌相貌,最直接的来源是父母的遗传  相貌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或脸部形态。既然相貌是父母给的,那就一定与遗传有关,因此可以说基因决定相貌,确切地说,是父母的基因决定一个

Science:研究揭示在哺乳动物发育之前存在肌肉化的喉咙

  摘要:2019年7月19日,沈阳师范大学周长(沈阳师范大学第一单位)于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New Jurassic mammaliaform sheds light on early evolution of mammal-like hyoid bo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个新

中国新疆三叠纪阜康鱼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8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与来自英国和美国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新疆三叠纪斯堪尼亚鱼目阜康鱼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科研团队运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揭示出阜康鱼头骨内部的一些解剖学特征与多鳍鱼类似,并

新研究为翼龙演化史补上重要缺环

悟空翼龙复原图悟空翼龙化石与线条图  翼龙是一类古老而特殊的飞行爬行动物,几乎与恐龙同时出现在晚三叠世的地球上。  作为第一种能够进行动力飞行的脊椎动物,它们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向蓝天,也是包括鸟类、蝙蝠等三类飞行脊椎动物中唯一绝灭的类群。在恐龙占领陆地的时代,翼龙则统治了天空。

新研究发现早期鱼类生活在近岸浅水中

  美英两国研究人员发现,4亿多年前的古生代,鱼类的祖先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浅水中,经过漫长进化后才向深海和淡水中扩散。  作为地球上第一种脊椎动物,鱼类已知最早出现在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但鱼类化石直到4.2亿年前才大量出现,这之间的空白期鱼类在何处此前尚不清楚。刊登于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这项

王文团队发表3篇Science,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王文团体同时发表了3篇Science 文章,这些研究使用基因组分析来解决主要反刍动物谱系之间的进化关系,确定参与头带进化的基因,并研究驯鹿如何适应北极地区漫长的日夜。这些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熟悉的家养奶牛,绵羊和鹿及其野生近缘种,并深入了解占据世界草原的羚羊

古脊椎所揭示罗平强壮鱼关键头骨特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以2.44亿年前罗平强壮鱼为代表综合研究全骨鱼类的早期演化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于6月24日在美国学术期刊PeerJ 上发表。在这篇长达33页的论文中(另有38页的附件文档),徐光辉详细描述了罗平强壮鱼的骨骼形态,揭示了全骨鱼类一些具有重要进化意义的头

尚需新证据 中国科学家曝出哺乳动物起源新解

  2013年8月份,来自中国的两批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分别报道了两种新发现的最古老哺乳动物贼兽化石。然而,通过对这两种化石的研究,在哺乳动物起源问题上,不同学者观点又有所不同。   关于哺乳动物的起源问题,不仅仅是科学家,我们普通人对这个问题也有很大兴趣,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人类也是

中国化石为哺乳动物大脑进化理论提供新证据

Hadrocodium wui的颅骨(uux.cn)   古生物学家发现,一种改善的嗅觉启动了如今哺乳动物的远古表亲的大脑进化。   这些发现可帮助解释为什么哺乳动物会进化出如此大且复杂的脑子。在某些情况下,动物的脑组织会膨胀至相当于10倍于身体体形的尺度。通过重新构建2种早侏罗世时期的哺乳动物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邓成组明确存在无天然配体的孤儿GPCR

  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细胞的生理和病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并且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药物治疗靶点之一。孤儿GPCR(orphan GPCR,尚未找到天然配体的GPCR)被认为是潜在药物治疗靶点的宝库,国内外学者都感兴趣于孤儿GPCR的去孤儿化【2】,但孤儿GPCR是否一定存在天然配体和是否以

辽宁发现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

为早期哺乳动物的中耳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我国辽宁发现一种新的哺乳动物化石,为早期哺乳动物的中耳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揭示了哺乳动物耳区演化在恐龙主宰世界的中生代时期是如何发生的。《科学》于10月8日报道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季强等科学家的这一发现。该化石产出于北票市陆家屯早白垩

美科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树栖动物化石

  一具距今2.6亿年的动物化石其实是已知最古老的树栖动物   这项发现也是“对生拇指”化石记录的最早证据   据英国媒体报道,美国研究人员日前表示,一具距今2.6亿年的动物化石其实是已知最古老的树栖动物。他们称,这项发现也是“对生拇指”化石记录的最早证据。   据刊登在最新一期英国《

DNA揭示猫的世系图千万年前洲际大迁移

留在野生猫科动物DNA中的“基因组爪印”清楚地展示了猫科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也揭示了它们过去的几次重大迁移。         猫科动物,神秘而优雅。它们不仅惹主人怜爱,也同样引起了那些试图破解它的起源和进化过程的科学家们的强烈兴趣

中国学者发表6篇Nature,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iNature  2019年9月4日,中国学者在Nature连续发表了6项成果,涉及生命科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等不同的领域,iNature系统介绍这些成果:  【1】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家族的甲基转移酶  -包括MLL1,MLL2,MLL3,MLL4,SET1A和SET1B-在赖氨

基因编辑成进化发育生物学领域“杀手级”技术

提塔利克鱼模型与化石,该过渡期化石有助于解释鱼类如何开始长出四肢。图片来源:Field Museum Library/Getty Images从1893年至今,几乎在每年的夏季,年轻的发育和进化生物学者都会涌向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钻研业内的技术。在该校全球有名的海洋生物学实验室中,参与其年度胚胎

中科院张江永研究员PNAS发表新研究成果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白垩纪早期的七鳃鳗(lamprey)幼虫化石,由此揭示了它三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研究结果发布在10月1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江永(Jiangyong Zhang)研究员

中科院张江永研究员PNAS发表新研究成果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白垩纪早期的七鳃鳗(lamprey)幼虫化石,由此揭示了它三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研究结果发布在10月1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江永(Jiangyong Zhang)研究员

张弥曼: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傻瓜”

   ▲张弥曼(右一)在向学生介绍研究内容。(2018年摄)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事情都是可以牺牲的。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工作都抱着一颗‘公心’。”在张弥曼看来,古生物 学的“公心”就是“不到死也要抱着化石不撒手”  3月22日,自嘲为“傻瓜”的张弥曼在巴黎

张江永:听懂金龙鱼化石的倾诉

  “每一件标本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能否识宝,要看自身的功力。只有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人才能听懂化石的‘倾诉’,悟出其蕴涵的故事。”  要说古生物学家的美梦,莫过于众里寻他千百度,突然破土挖掘出一块漂亮的化石:完整而清晰。  近日,《古脊椎动物学报》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江永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通讯》  用咖啡叫醒遗传回路  近日,《自然—通讯》发表了一项小鼠糖尿病模型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咖啡中的咖啡因激活一种合成遗传回路,用以调节血糖水平。  II型糖尿病影响着全球逾4亿人口,带来了大量医疗成本。成功的健康管理能够监测进食后的血糖上升情况,并做出响应。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大规模基因比较助力系谱图研究

Emily和Alan Lemmon希望生物学家可以利用他们的技术绘制系谱图。   Emily Moriarty Lemmon永远不会忘记她在读研究生时,为建立青蛙系谱图而付出的努力。为了了解不同种类青蛙之间如何彼此相关,她需要评估尽可能多的DNA差异,但是时间和资金大大限制了她可以确定和测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