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人类的体细胞为二倍体,具有46条染色体(图13-1)。女性为46,XX(图13-2);男性为46,XY,配子为单倍体,含有23条染色体。根据着丝点的位置,可将人类染色体分为3类,即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在染色体未经显带处理的情况下,很难全部识别每一条染色体,因此,国际上根据染色体的长度递减的次序和着丝点的位置,将正常人的染色体分为7组共24种类型。A组:包括1~3号染色体,为大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根据大小和着丝点的位置彼此可以区分。B组:包括4、5号染色体,为大的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彼此不易区分。C组:包括6~12号染色体和X染色体,为中等大小的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X染色体类似于7号染色体。D组:包括13~15号染色体,为中等大小的带有随体的近端着丝点染色体。E组:包括16~18号染色体,为较短的中部着丝点(16号)和亚中部着丝点(17、18号)染色体。F组:包括19、20号染色......阅读全文

破译蛋白质组 打开生命“解剖图”

 据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前主席约翰·伯杰龙发起一项大规模的破译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目标是花费约10年时间将人体所有蛋白质归类并描绘出它们的特性,并揭示它们在细胞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每种蛋白质与其他哪些蛋白质存在相互作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已经启动了基因组计划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概要学习和掌握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识别和鉴定人类染色体。实验原理核型(karyotype)一词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由苏联学者T. A. Levzky等人提出。核型分析的发展有三项技术起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1952年美籍华人细胞学家徐道觉发现的低渗处理技术,使中期细胞的染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

实验原理核型(karyotype)一词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由苏联学者T. A. Levzky等人提出。核型分析的发展有三项技术起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1952年美籍华人细胞学家徐道觉发现的低渗处理技术,使中期细胞的染色体分散良好,便于观察;二是秋水仙素的应用便于富集中期细胞分裂相;三是植

正常细胞常规核型的标本制备_人体染色体常规核型分析

实验材料染色体仪器、耗材显微镜玻片盖玻片滴管实验步骤一、人体染色体的观察1.  取制备较好的染色体玻片标本,先在低倍镜下观察。2.  在标本中选择一个染色体之间分散较好,互不重叠的中期分裂相,置于视野中央,然后换油镜仔细观察。3.  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两单体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人类的体细胞为二倍体,具有46条染色体(图13-1)。女性为46,XX(图13-2);男性为46,XY,配子为单倍体,含有23条染色体。根据着丝点的位置,可将人类染色体分为3类,即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在染色体未经显带处理的情况下,很难全部识别每一条染

全球顶尖科学家将云集上海 助燃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

  【导语】2014年6月10日,“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CNHPP)”全面启动实施,这是继中国科学界领衔人类第一个器官(肝脏)国际蛋白质组计划(HLPP)、绘制肝脏蛋白质组图谱后,中国科学界贡献于全人类大科学合作项目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据科学家预期,在人类蛋白

蛋白质组学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蛋白质组学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多学科和技术的逐渐交叉融合。这些学科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基因组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自动化、基于电磁场的精密质谱仪、信号处理、数理统计和计算机科学。近年来,分子医学、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进一步加速推动了蛋白质组学的成长,使之在精准医疗领域展示出越来越大的应

2010北京色谱年会成功召开

  2010年12月10日,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色谱学会举办的“2010北京色谱年会”在北京京东宾馆隆重召开。来自科研院所、质检机构、仪器厂商等二百余位色谱界专家学者、实验室人员、技术工程师等参加了本次年会,共同探讨了色谱技术的最新成果、发展趋势及其在健康、环境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促进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精准解密中国人的健康密码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有一个比喻: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关系就像词典与文章、元素表与化工厂。基因组学中微小的差异,在蛋白质组学中可以被千倍甚至近万倍地放大。因此,要真正阐释生命,必须从蛋白质组中寻找答案。  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主入口处,一栋由南北双楼组成的银白色建筑呈一字型展开。这里是国家

第六届AOHUPO大会报告集锦(二)

  第六届亚太人类蛋白质组组织(AOHUPO)大会于2012年5月5日下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这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学术水平最高的蛋白质组学学术峰会。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提交相关领域学术论文近400篇。5月6日,大会继续进行,各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精准解密中国人的健康密码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有一个比喻: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关系就像词典与文章、元素表与化工厂。基因组学中微小的差异,在蛋白质组学中可以被千倍甚至近万倍地放大。因此,要真正阐释生命,必须从蛋白质组中寻找答案。  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主入口处,一栋由南北双楼组成的银白色建筑呈一字型展开。这里是国家

高通量芯片技术在细胞遗传学检测领域的划时代飞跃

  细胞遗传学是从细胞的角度,主要是从染色体的结构和行为来研究遗传现象,并找出遗传机制和遗传规律。目前和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对于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迅速发展的芯片技术在检测通量、分辨率、灵敏度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因此可以说高通量芯片技术是细胞遗传学检测领域的一

Science得出惊悚结论:抽烟会让男性丢失Y染色体

 Science得出惊悚结论:抽烟会让男性丢失Y染色体  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moking Is Associated with Mosaic Loss of Chromosome Y”的文章,指出有抽烟习惯的男性比非烟民的男性,Y染色体丢失的几率要高三倍。这一

第六届亚太人类蛋白质组组织(AOHUPO)大会在京召开

  第六届亚太人类蛋白质组组织(AOHUPO)大会于2012年5月5日下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这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学术水平最高的蛋白质组学学术峰会。包括以色列、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 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在内的

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显带(C带)技术介绍

实验原理染色体显带(Banding)技术是一种用染料对染色体进行分化染色的方法。就是将染色体经酸、碱、温度等处理后,再以染料染色,或单用某些荧光染料就可以染出深浅不同或明暗各异的带纹的纵向结构。此项技术发明于本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发展至今已是非常成熟。1971年在巴黎召开第四次国际人类遗传

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显带(C带)技术

实验概要1、了解染色体显带技术的基本知识; 2、学习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显带(C带)技术。实验原理染色体显带(Banding)技术是一种用染料对染色体进行分化染色的方法。就是将染色体经酸、碱、温度等处理后,再以染料染色,或单用某些荧光染料就可以染出深浅不同或明暗各异的带纹的纵向结构。此项技

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显带(C带)技术

实验原理染色体显带(Banding)技术是一种用染料对染色体进行分化染色的方法。就是将染色体经酸、碱、温度等处理后,再以染料染色,或单用某些荧光染料就可以染出深浅不同或明暗各异的带纹的纵向结构。此项技术发明于本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发展至今已是非常成熟。1971年在巴黎召开第四次国际人类遗传

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其在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

     作为后基因组时代出现的新兴研究领域之一,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目标是对机体或细胞的所有蛋白质进行鉴定和结构功能分析。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不局限任何特定的方法。 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如二维凝胶电泳和高效液相

世界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有中国科学家创造

  日前,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历经4年努力攻关,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是合成生物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 覃重军(左二)研究团队正在分析人造酵母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验证图。  该成果于

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其在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

作为后基因组时代出现的新兴研究领域之一,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目标是对机体或细胞的所有蛋白质进行鉴定和结构功能分析。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不局限任何特定的方法。 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如二维凝胶电泳和高效液相层析, 经典的蛋白质鉴定方法如氨

第十四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大会报告(一)

  2012年9月17日~18日,第十四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在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安隆重召开,大会期间共有来自全国40多位离子色谱专家做大会报告,内容涉及离子色谱理论研究、检测方法建立、样品处理方法研究、联用技术、仪器功能开发等。分析测试百科网作为本届大会的应邀媒体,将对大会报告

华东色谱质谱会学术报告荟萃

  第四届华东地区色谱、质谱学术报告会暨仪器展示会上,二十余位学术专家和仪器公司的技术专家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内容包括近两年来色谱、质谱技术研究、分析测试方法等在食品安全、环境、化工、生物医药(包括体内药物分析)、农药、农残、药残等领域的分离、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发展

基因敲除技术概述(三)

2.1.2.2 诱导性基因敲除法诱导性基因敲除也是以Cre/loxp 系统为基础,但却是利用控制Cre 表达的启动子的活性或所表达的Cre 酶活性具有可诱导的特点,通过对诱导剂给予时间的控制或利用Cre 基因定位表达系统中载体的宿主细胞特异性和将该表达系统转移到动物体内的过程在时间上的可控性

基因敲除的原理与方法

基因敲除可以说是基因组 学、细胞分离培养以及转基因技术的组合。那么基因敲除的原理是什么呢? 基因敲除的方法有哪些呢?在此,做个小结,以供大家学习。一.概述: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 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通常意义上的基因敲除主要是应用D

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其在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  蛋白质组学是在后基因组时代出现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它的主要任务是识别鉴定细胞、组织或机体的全部蛋白质, 并分析蛋白质的功能及其模式。 因此, 揭示蛋白质组中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是蛋白质组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酵母双杂交技术是用来检测蛋白质间是否相互作用的一

澳大利亚蛋白质组学专家HUPO 2010大会谈TripleTOF 5600使用体会

  来自:Adam Bonislawski  被采访者:Mark Molloy  职位:澳大利亚蛋白质组学分析实验室主管;麦考瑞大学副教授  背景:麦考瑞大学生物化学博士;默克蛋白质组学发现资深科学家  Mark Molloy博士是澳大利亚蛋白质组学分析实验室主管,麦考

中国科学家已经迈入“改造”生命的大门!

  人类能否创造生命?“上帝”的特权能否交由人类自己掌控?选择与人类有1/3同源基因的真核模式生物酿酒酵母为突破口,将其天然16条染色体融合改造为1条巨大染色体,这个合成生物学领域开展的“异想天开”的结构设计与工程化实施,终于梦想成真!  合成生物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

刘伯宁:后基因组时代10年间生命科学的发展与挑战

  8月2日,我国科学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在人类1号染色体上发现了肝癌的易感基因区域。这将为肝癌的风险预测、早期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事实上,自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迄今,科学家已经相继发现70余种疾病的易感基因,基于此的基因诊断产业已经初现端倪,但10

流式细胞仪的发展历史及其原理与应用进展(二)

流式细胞术发展趋势可归纳为: ①流式细胞仪从单纯大型仪器发展为适应各种实际应用的便携式、台式、高分辨率、高质量分选的研究型流式细胞仪; ②对流式细胞术检测荧光参数,从采用荧光单色、双色分析发展为多色分析,目前最多可同时检测15 种荧光信号; ③从检测参数的相对定量发展为绝对定量; ④从检测参数的手动

老鼠基因组单体型图谱出炉

美国的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对15只常用于生物医药研究的小鼠的DNA进行研究来帮助科研人员确定出与环境疾病敏感性相关的基因。目前这些数据被存放在了基因变异数据目录之下,即小鼠基因组单体型图谱(将染色体分隔成许多小的片段),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找出小鼠中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基因和遗传变异。这个单体型图谱公布在7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