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所揭示干扰素信号通路的调控新机制

干扰素(IFN)信号通路是天然免疫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宿主抵抗病原体中发挥重要作用;IFN的产生和下游通路的激活受到精密的调控。转录因子STAT1是IFN通路的关键效应因子,IFN信号通路激活时,STAT1蛋白被其激酶JAK1磷酸化修饰,进而形成异源或同源二聚体,并转移入核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激活。RNF220是RING泛素连接酶家族的一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毛炳宇课题组揭示泛素连接酶RNF220通过介导不同靶蛋白及不同类型的泛素化修饰,参与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发育过程和相关疾病的发生和进展(Ma et al.2019,Cell Reports;Ma et al.2020,Development;Song et al.2020,Development)。但RNF220在其他系统,尤其是在先天免疫和宿主抵抗感染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昆明动物所研究员齐晓朋课题组、毛炳宇课题组合作发现,外源细菌感染及IFN刺激诱导宿主细......阅读全文

干扰素抗病毒可以更“铁腕”

  经过对700余种表观遗传相关分子的筛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甲基转移酶SETD2分子能够显著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相关论文7月27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顾名思义,“干扰素”不直接“消灭”病毒,而是通过“干扰”达到抗病毒效果。它通过两个途径“干扰”,一

干扰素抗病毒的特点有哪些

关于这个问题河南省公安医院等著名的专家谈到,干扰素是一种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而达到控制和减缓病毒复制的一种药物,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但事实上,干扰素在中国的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往往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这是因为我国乙肝患者主要是通过母婴传播和小时候注射器传染而

协助对抗病毒感染的蛋白干扰素λ也会阻碍肺部损伤修复

当病毒感染肺部时,身体会试图自我防御,抵御感染。一种防御机制是激活一种称为干扰素λ(IFN-λ)的蛋白,它向周围的肺组织细胞发出信号,开启抗病毒防御。这些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研究了这种蛋白的作用,发现如果长期处于活性状态,它就会抑制肺部组织的修复。这可能会延长肺部损伤,增加后续细菌感染的风险。他们观察

α、β和γ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活性的检测

基 本 方 案 小 鼠 干 扰 素 诱 导 的 抗 病 毒 活 性 的 检 测材 料干扰素敏感的 L 929 成纤维细胞E M E M 培 养 基(Eagle 氏最低要求培养基)胰酶消化液检 测 样 品(具干扰素活性的血清或培养上清)小鼠干扰素的参照标准品 α -干扰素、β-干扰素、 γ-干 扰 素

干扰素如何发挥抗病毒作用、有何特点

干扰素是诱生蛋白,正常细胞一般不自发产生干扰素,只存在合成干扰素的潜能,干扰素的基因处于被抑制的静止状态。干扰素 - 其特点①间接性: 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②广谱性: 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③种属特异性: 一般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对

流感病毒调控干扰素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9月7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PLoS Pathogens)杂志在线发表了暨南大学教授吴建国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研究揭示了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通过宿主鞘氨醇激酶SPHK2调控Ⅰ型干扰素合成进而影响病毒复制的新机制。 在流感爆发季节,流感病毒,因其高致病性、高致死率,给全

cell-host-microbe:I型干扰素b的病毒清除机制研究

  I型干扰素在宿主抵抗微生物感染的先天免疫与后天免疫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控制病原体的状态,调节先天免疫反应,激活后天免疫反应等等。尽管如此,一些研究发现I型干扰素能够提高感染的严重程度。之前的研究发现I型干扰素的阻断能够促进病毒感染后的清除,而这一效应主要是通过营造免疫抑制的环境实现的,主

什么是病毒蛋白

病毒是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因此我们说它是边缘生命。病毒存在于环境之中,游离于细胞之外时,不能复制,不表现生命流行性,只以一种有机物的物质形式存在。但病毒进入细胞之后,它可以控制细胞,使其听从病毒生命活动需要,表现它的生命形式。因此,病毒是由一个或几个核酸分子组成的基因组,有一层蛋白或

复旦大学首揭干扰素抗病毒机制-引国际关注

  尽管医学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发现和证实了“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但它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仍是不解之谜。复旦大学今日披露,上海医学专家已解开其中谜团。   据透露,该校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研究员率领课题组,历经4年多潜心研究和探索,终于

Front-in-Immuno:打破常识!I型干扰素促进病毒慢性感染!

  生命需要平衡,人体也不例外。某些特定蛋白的表达事实上可以影响人体免疫系统中和病毒的能力。过去的研究认为其中的I型干扰素(IFN-1)是抗病毒反应的主要贡献者,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还可能导致了持续感染的发生及维持。加拿大INRS的Alain Lamarre教授及其团队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干扰素的抑制介绍

  干扰素(interferon)是病毒感染后,感染病毒的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从白细胞中得到α-干扰素,从成纤维细胞中得到β-干扰素,在免疫细胞中得到γ-干扰素。干扰素结合到未感染病毒的细胞膜上,诱导这些细胞产生寡核苷酸合成酶、核酸内切酶和蛋白激酶。在细胞未被感染时,不合成这三种酶,一

干扰素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

  1) 肝病病情严重的病人。  2) 白血球和血小板低于2.0-3.0×109/L的病人。  3) 曾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  4) 有精神障碍、癫痫、抑郁病病史及其他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的病人。  5) 有严重心脏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不能忍受本药之不良反应者。  6)肝功能严重失代偿患者。  7)

犬干扰素和重组人干扰素的区别

两者不同有以下几点:(1)种属不同;(2)从命名上来讲:前者很可能是直接从犬提取的,后者很可能是基因工程技术手法研发出来的;(3)干扰素不同种属之间,在氨基酸、糖基化修饰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

口腔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抑制干扰素产生增加病毒易感性

  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口腔上皮细胞产生的蛋白如何保护人类免受病毒通过口腔进入身体的细节。他们还发现,口腔细菌可以抑制这些细胞的活动,增加感染的可能性。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icrobiome-mediated incapac

调控I型干扰素表达和抗病毒反应的新机制

  病毒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I型干扰素是调节抗病毒免疫的关键因子。Toll样受体TLR3/4、RIG-I样受体和胞内DNA受体cGAS在感知病毒感染后,通过激活TBK1和IRF3,诱导I型干扰素的表达,但I型干扰素表达失调也会引起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深入了解机体对I型干扰素表达

大鼠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酶联免疫分析

大鼠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酶联免疫分析(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       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大鼠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的含量。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大鼠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用纯化的

什么是干扰素?

干扰素(IFN)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作用。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两型:I型干扰素包括IFNα和IFNβ两种,主要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II型干扰素即IFNγ,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生。

什么是干扰素

  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具有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干扰素的本质就是蛋白质,可以分成好多型,对一些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人们经常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特别是对于乙肝病毒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还可以应用干扰素抗细菌、抗寄生虫。同时,干扰素还对身体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具有调节作用,对

干扰素有那些作用?

  1、抗病毒作用  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抗菌作用  干扰素的抗菌作用主要体现于IFN-γ。IFN-γ能通过下调转铁蛋白受体减少细菌供铁量或通过诱导

如何提取干扰素

顾名思义,干扰素是一种能起干扰作用的物质。1957年,美国的两位科学家艾萨克斯和林登曼首先发现,当病毒感染人体后,受到病毒入侵的细胞里会产生和释放出一种蛋白质进行“自卫反击”,干扰和抑制病毒的“为非作歹”。这种蛋白质被称为干扰素。这一发现,极大地震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许多国家的科研机构不惜资金投入研

干扰素的概述

  干扰素(IFN)为人体或动物细胞对各种不同的刺激(包括接触病毒)的反应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蛋白质或糖蛋白,主要分为IFN-α、IFN-β、IFN-γ三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如何提取干扰素

顾名思义,干扰素是一种能起干扰作用的物质。1957年,美国的两位科学家艾萨克斯和林登曼首先发现,当病毒感染人体后,受到病毒入侵的细胞里会产生和释放出一种蛋白质进行“自卫反击”,干扰和抑制病毒的“为非作歹”。这种蛋白质被称为干扰素。这一发现,极大地震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许多国家的科研机构不惜资金投入研

γ干扰素的介绍

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是水溶性二聚体细胞因子 。是II型干扰素的唯一成员。最初叫巨噬细胞活化因子。

如何生产干扰素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和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及特点

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休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前者降解病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

微生物所发现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新作用机制

  干扰素(IFN-α)和抗病毒药物(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基本手段,干扰素治疗是目前药物治疗后持续应答率最高的治疗方法,少数患者在治疗后可伴随表面抗原转阴,这也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终极目标。但干扰素对乙肝患者的疗效差异很大,其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我国学者发现病毒感染导致干扰素失能的新机制

  病毒如何使干扰素失去抗病毒功能而逃逸免疫清除、造成慢性病毒感染疾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课题组发现,病毒感染能够通过一种E3泛素连接酶分子以新型作用方式抑制干扰素抗病毒功能而达到逃逸目的,今天出版的《Nature Immunology》杂志发表了该课题组的论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干扰素调控因子1基础表达能促进肝细胞抵抗多种RNA病毒

  目前的细胞对RNA病毒的固有免疫模型主要是由病毒引发的诱导抗病毒反应,这种反应是由RIG-I类受体或toll类受体发起的,这些受体通过干扰素调控因子(IRFs)感知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并向下游发出信号;诱导合成I型和III型干扰的转录因子IRF1。  今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i

科学家发现I型干扰素是艾滋病毒致病的帮凶

  12月12日,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立国课题组和美国北卡大学教授苏立山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标题为Blocking type I interferon signaling enhances T cell

研究揭示鸭坦布苏病毒利用宿主调控干扰素新机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90.shtm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贾仁勇团队在国际病毒学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连续发表题目分别为《鸭坦布苏病毒通过JOSD1-SOCS1-IRF7负反馈调节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