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团队创制出玉米密植高产绿色生产新技术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创制出玉米密植高产潜力挖掘、机械粒收与全程机械化生产、水肥一体化资源高效利用、地膜替代等关键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这是记者日前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了解到的。据这个所的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负责人李少昆研究员介绍,玉米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过去10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年均增长4.1%,但是单产年均增长仅为1.3%。加大提高单产力度是玉米科研的长期工作。 李少昆带领科研团队搜集了全国育种单位有高产潜力的品种,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挖掘产量潜力。日前,他们在新疆奇台县的玉米示范田经实收测产最高亩产达1663.25公斤,这是该团队第7次刷新我国玉米高产纪录。 同时,研究人员以密植高产、精量点播、机械施肥、机械打药、秸秆还田、机械粒收等一批关键技术为核心,集成了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高产高效协同。 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对水分和肥料需求较......阅读全文

农科院团队创制出玉米密植高产绿色生产新技术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创制出玉米密植高产潜力挖掘、机械粒收与全程机械化生产、水肥一体化资源高效利用、地膜替代等关键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这是记者日前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了解到的。据这个所的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负责人李少昆研究员介绍,玉米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

挖掘玉米“高产基因”

玉米的单株产量由玉米的每穗籽粒数目和穗粒重共同决定,挖掘控制玉米产量的“高产基因”,解析穗行数调控网络,可使玉米单产得到大幅度提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解析”支持下,在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宪省等责任专家指导下,研究人员

土壤墒情速测仪为玉米密植提供支撑

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土地资源其实是十分紧缺的,地少人多的状况一直存在。要想以少养多,那么,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是势在必行的。合理密植技术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保障供给的重要措施。那么,合理密植的原则是什么呢?根据作物品种的特性确定种植密度,紧凑型的品种宜密;肥地宜密,瘦地宜稀;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宜密,

土壤墒情速测仪在玉米密植技术实施的应用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其土地资源其实是十分紧缺的,地少人多的状况一直存在。要想以少养 多,那么,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品是势在必行的。合理的密植技术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保障供给的重要措施。那么,合理密植的原则是什么呢?根据品种的特性 确定种植密度,紧凑型的品种宜密;肥地宜密,瘦地宜稀;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宜

科学家找到密植玉米抗倒伏的关键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国内科研单位合作,成功克隆了玉米耐密抗倒关键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上。密植条件下Zmyuc24 双突变体几乎无倒伏发生。中国农科院供图玉米是我国第一大农作物,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单产的

玉米自动考种仪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玉米栽培能否实现高产,其实和很多因素有关,而最重要的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玉米品种的选择;第二个是栽培措施是否合理有效,而在这两项试验中,都需要进行玉米考种工作,都可以借助玉米自动考种仪来完成,比如利用玉米自动考种仪开展选育新品种考种主要是通过对试验材料的各种特征特性进行全面的考核来确定新品种的

作科所3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生理创新团队研发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玉米免耕种植技术”和“玉米条带耕作密植高产技术”3项成果共同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  “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以耐密品种、合理密植、群体质量调控、机械子粒收获为核心,配套精量

密植+精调:黄淮海夏玉米抗逆增产的“法宝”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487.shtm 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姜店乡,1000亩连片玉米地的长势格外喜人。当地合作社采用了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团队创建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该地块玉米亩穗数高达5300~56

陕西玉米刷新我国高产纪录-亩产1326.4公斤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专家薛吉全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在多年玉米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玉米宽窄行+双株密植”为主体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今年与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陕西榆林市农技中心等单位合作,在陕西定边县实施的5.8亩高产攻关田,近日经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全国玉米栽培学组12

新技术在黄淮海地区推动实现玉米吨粮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377.shtm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朝锁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朝锁最近成了“名人”。这是因为他采用新的玉米种植模式,比传统模式一亩地增产约400公斤,玉米亩产达1000公斤,实现了吨粮田。这种新

我国玉米亩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我国“藏粮于技”科研任务在这天带来一个好消息。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织专家日前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的玉米密植高产示范田进行实收测产,结果显示,示范田玉米最高亩产达到1663.25公斤,打破现有1517.11公斤的

高密、高产、高效——-“三高”玉米铸造新辉煌

   增密种植是国内外玉米实现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然而密度增加以后,植株生长不整齐、倒伏、早衰等问题接踵而至,成为生产中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和玉米科学家一直探索的领域。  经过十多年不懈探索,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少昆研究员带领的创新团队,集成创新了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

植物冠层分析仪在玉米产量研究中的应用

    冠层是作物从上往下看到的部分,就像一个帽子一样“盖”在上面,科研人员也常常会从中发现一些关于植物的“奥秘”。以玉米为例,研究超高产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可以揭示超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为玉米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不过,研究过程需采用专业的植物冠层分析仪进行测量,以保证研究的准确性    简单来说

华中农大团队培育轻简玉米品种助力玉米增密增产

  8月26日,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沃土种业签订“基因编辑玉米增密增产种质创制、轻简品种选育与配套化控技术研制”合作研究协议。三方将合作开发基因编辑玉米增密增产专利技术,创制基因编辑增密增产新种质,培育轻简玉米品种,实现玉米生物育种和化控高产高效新技术高效融合。华中农大校长李召虎(左二)

华中农大团队培育轻简玉米品种助力玉米增密增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360.shtm8月26日,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沃土种业签订“基因编辑玉米增密增产种质创制、轻简品种选育与配套化控技术研制”合作研究协议。三方将合作开发基因编辑玉米增密增产专利技术,创制基

高效玉米抗病分子育种促高产-农民增收2.8亿多元

  据不完全统计,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中玉米抗病分子育种项目实施期间育成的新品种累计推广300多万亩,增产玉米1.5亿多公斤,农民增收2.8亿多元。  我国玉米病害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达10%以上,在中国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所等联合攻关,采用图位克隆策略相继

便携式作物抗倒伏测定仪对玉米抗倒伏能力的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氮肥的大量使用和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虽然大大提高了农作物单产,但作物的倒伏问题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严重,导致最后的总产量严重下降,还会降低作物的品质。还有像玉米这类作物到了中后期,倒伏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遇到大风的天气,就更容易倒伏,给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都造成了影响。所以目前

昆明植物所获得高产玉米黄素的安全工程菌株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黄俊潮带领的功能基因组学与利用团队在玉米黄素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进展,首次在鞘氨醇单胞菌实现遗传操作,获得高产玉米黄素的安全工程菌株,有望解决目前玉米黄素供不应求、价格高等问题,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农业与食品化学期刊》。  玉米黄素是光合生物重要色素,具有保护细胞免受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选育出高产玉米新品种

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化榜课题组选育的玉米杂交新组合“科育186”,在2012年和2013年区域试验种植中,平均公顷产量分别达到12882.8公斤和12798.7公斤,比对照品种美国先锋公司的先玉335分别增产2.4%和5.8%。近日,该新品种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第二届农业科技图书奖在京颁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3052.shtm 11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举办“第二届农业科技图书奖”颁奖典礼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系列图书(图册)出版发布仪式,交流研讨优秀科技图书创作经验。   ?获

60年来中国玉米品种形态改良对高产有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到2010年玉米形态特征。《农业科学学报(英文)》供图 近日,内蒙古农业大学玉米高产高效创新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完成的综述论文在《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 JIA)上发表。研究发

农科院生物所搭建全国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协作平台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和齐鲁师范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玉米功能基因组学术研讨会在海南三亚召开。会议旨在通过创新共享玉米EMS突变体库种质材料,搭建全国玉米功能基因组研究协作平台,协力推动我国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迈上新台阶。  会议特邀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全国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协作平台建立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和齐鲁师范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玉米功能基因组学术研讨会在海南三亚召开。会议旨在通过创新共享玉米EMS突变体库种质材料,搭建全国玉米功能基因组研究协作平台,协力推动我国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迈上新台阶。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新海致开

提高玉米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途径

   玉米群体的冠层特性与光能利用和玉米产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冠层结枃特性的指标主要有茎叶夹角、叶向值、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干物重等,而且随着植株生长进程的发展,群体冠层特性会不断变化。因此,在玉米试验过程中,冠层测量研究对育种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有实践证明:高产品种在合理的群体结构条件下,叶

粉垄技术可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近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课题组和广西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韦本辉课题组联合,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作物产量与效益层次差异及其丰产增效机理”项目资助下,研究发现通过优化耕作和氮肥施用可有效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农学杂志》上。这是

利用叶面积检测仪寻找玉米最佳的种植密度

实现土地的最大利用,在玉米的种植中,就需要确定玉米最佳的种植密度,如果玉米种植过密,那么就会对玉米生长造成影响,限制了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是过稀,又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作业困难等问题,因此在为了寻找玉米最佳的种植密度,在种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叶面积检测仪来进行检测,通过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

中国农科院6项成果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及所属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的6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  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主持完成的“农产品黄曲霉毒素靶向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

玉米被盗-谁来为项目“烂尾”买单?

  近日,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浏阳基地种植的科研玉米被当地村民偷摘,1725份玉米科研材料被损毁,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近年来,农业科研成果盗窃事件屡次见诸报端,加大对盗窃者的追责已成为共识。其中除了法律问题,对于被盗的科研单位,是否也应承担相应责任?科研项目发生意外“烂尾”怎么办?对此,《中国科

解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应激反应

  近日,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侯书国团队联合美国得州农工大学、杜克大学,法国图卢兹大学、日本冈山大学等知名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对植物如何感受环境变化作出应激反应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对病虫害、干旱等环境胁迫因素的应激机理,国际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这一研究成果。这一重要发现改变了人们以往对

八角的科学定植,合理密植

  当八角的幼苗长到大约有50公分左右高、茎粗差不多有0.5公分时,即可进行移苗定植,定植的时间可以掌握在苗木萌芽前进行,其中又以大寒前后最为合适。  为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减少对根系的损伤,在起苗前2-3天应当对幼苗进行修剪除叶(只保留植株上1/3的叶片即可),起苗最适合在雨天时进行,也可以按照起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