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武汉大学定明月最新Science!

研究背景 通过费托合成将合成气(CO+H2)转化为烯烃(FTS),是从生物质、天然气等非石油原料出发制备化学品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近年来,该领域屡屡获得突破,使合成气转化成为催化领域非常重要且活跃的研究方向。对于合成气制烯烃而言,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在于:~50%的CO会转化为C1副产物(CO2和CH4),使得整个反应的碳原子的利用率太低,难以满足原子经济性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分离成本。 那么,为什么会有C1副产物生成呢?1. 合成气制烯烃过程中会产生水,在高温下,水和CO共存不可避免地让CO转化为CO2(水汽变化WGS反应); 2. 铁基FTS催化剂在合成气制烯烃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CH4. 相关内容推荐:合成气直接制烯烃:何处是春天? 本文亮点 针对以上问题,武汉大学定明月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疏水的FeMn@Si核壳结构催化剂,有效地阻止了合成气制烯烃过程中CO2和CH4副产物的生成。1)该......阅读全文

发表论文的捷径?线粒体测序论文太多

  David Roy Smith是来自加拿大韦仕敦大学的一位生物学助理教授,近期他在The Scientist杂志上发文,指出目前涌现了太多线粒体基因组测序论文,2014年GenBank中新增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信息多达上千条,这几乎比上一年激增了15%。  Smith指出,很少有人会质疑这些线粒体

发表SCI论文小技巧

  如何发表SCI论文,很多网友都有谈到这个话题,再来说这个话题似乎是老生常谈。所以,今天小编剑走偏锋,将SCI论文发表中大家可能比较感兴趣的一些小技巧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SCI论文,并没有想像中的难写  1.要熟悉你的专业,实验方法;要尊重结果,实事求是面对结果,下笔之前多看看文献,尤其

科研伦理和论文发表道德

  大多数科研人员和医师都熟悉科研伦理的概念,特别是在以动物和人作为研究对象时。大多数研究开始前也的确需要从所在研究机构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处获得批准。此外,就论文发表(包括医学媒体机构的使用)、作者署名、内容转载和数据的有效性也有相关规定。违反科研伦理和论文发表道德规范的行为会造成拒稿甚至被一些期刊禁

发表论文该不该发奖金?

   【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其实就是自己本职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为了把自己的发现、结果、理论、假说、思维,甚至工作经历和科研过程告诉世人。】  现在,中国科研人员似乎习惯了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单位给予的数额高低不同的奖励。7月初,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Wei Quan、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陈必坤

《自然》及子刊论文精选

   《自然》:抗体疗法减少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蛋白斑块  一种抗体疗法可减少轻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该研究提供了临床前数据和I期临床试验b初步结果,二者支持进一步开发该抗体,将其用作去除β-淀粉样蛋白、疾病修饰疗法,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疾病。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  β-淀粉

科技部:存在“唯论文”或奖励论文发表将被处理

  9月28日,科技部网站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415号(科学技术类130号)提案答复的函》。  针对黄力委员提出的《关于确立目标导向的科研项目评价体系的提案》,作出了详细答复。  科技部表示,将持续对项目、人才、基地等科技评价活动中的“四唯”做法开展清理,防止“四唯”清理走过

复旦教授开课点拨研究生论文 给已发表论文找茬

因为迟迟不能成功发表论文而毕不了业或延迟毕业,不少研究生都曾尝到过这种尴尬的滋味。不过,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上海医学院药理研究中心主任马兰本学期开设了《科研论文的构思》一课,专门帮助研究生论文“过关”。 作为一名工作十分繁忙的科学家,马兰教授曾一度想放弃“开课”,不过,好多封来自学生的邮件很快打

学术“假”刊乱象:文学论文和数学论文同刊出现

          据统计,《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0卷2013年社会科学版第2期上共刊载了259篇论文,涉及我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区、市)的340名作者,其中既有副教授、教授,也有小学甚至幼儿园教师。张红光制图   当大学教授和幼儿园老师、文学论文和数学论文让人错愕地出现在同一本学术

受争议转基因论文再获发表

  一篇关于转基因(GM)玉米与老鼠肿瘤生长的受争议论文曾在2012年发表,并在2013年被撤回,如今这篇论文再次被不同的杂志发表。  首席作者Gilles-Eric Séralini在6月24日的媒体发布会上称,4本其他杂志也提出发表该论文,但他和团队选择了SpringerOpen的《欧洲环境科学

《细胞》同期发表四篇中国论文

  近日,最新一期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杂志同时在线发表了4篇以中国科研机构为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的研究论文。  这四篇论文分别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团队,浙江大学免疫所曹雪涛院士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陈萦晅、洪洁、陈豪燕与美国密歇根大学邹伟平合作团队,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