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光学精密工程|轻小型高分辨率星载高光谱成像光谱仪

摘 要 在小型化成像光谱仪的研制和应用中,如何同时实现轻量化、高地面分辨率和高信噪比是目前亟待突破的技术难题。本文通过将线性渐变滤光片分光技术和数字域时间延迟积分技术相结合,并对镜头进行紧凑化处理,设计了一款工作波段为403~988 nm、平均光谱分辨率为8.9 nm、系统总质量为7 kg的轻小型星载高光谱成像光谱仪。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高光谱成像仪能在500 km轨道上得到刈幅宽度为50.5 km、地面分辨率为10 m的高光谱图像,且图像信噪比良好。该成像光谱仪可为微纳卫星获得高分辨率的高光谱图像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了我国高光谱遥感探测技术的发展。 1 引 言 高光谱遥感技术是在成像光谱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光学遥感技术,能实现空间信息、光谱信息和辐射信息的综合观测。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大气探测、地球资源普查、军事侦察、环境监测、农业和海洋遥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微纳卫星技术的发展,遥感领域对轻小型高光谱成像光......阅读全文

高光谱成像仪的成像技术原理

  高光谱成像仪是新一代传感器。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开始研制。研制这类仪器的主要目的是想在获取大量地物目标窄波段连续光谱图像的同时,获得每个像元几乎连续的光谱数据,因而称为成像光谱仪。目前成像光谱仪主要应用于高光谱航空遥感。在航天遥感领域高光谱也开始应用。  高光谱成像技术  高光谱成像技术是基

高光谱成像仪的成像技术原理

  高光谱成像仪是新一代传感器。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开始研制。研制这类仪器的主要目的是想在获取大量地物目标窄波段连续光谱图像的同时,获得每个像元几乎连续的光谱数据,因而称为成像光谱仪。目前成像光谱仪主要应用于高光谱航空遥感。在航天遥感领域高光谱也开始应用。   高光谱成像技术   高光谱成像

高光谱成像仪工作原理与应用

工作原理高光谱成像仪将成像技术和光谱技术结合在一起,在探测物体空间特征的同时并对每个空间像元色散形成几十个到上百个波段带宽为10nm左右的连续光谱覆盖。根据成像光谱仪的扫描方式,其工作原理也不尽相同,作为光学成像仪成像的一个例子,这里简述一下焦平面探测器推扫成像原理。应用:应用范围遍及化学、物理学、

凝胶成像仪成像仪特点

自动对焦(Auto Focus)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解决了新手在拍摄凝胶照片过成中,经常发生的被拍摄照片的亮度和对比度,焦距不准使照片不清晰的问题。  简介  自动对焦(Auto Focus)是利用物体光反射的原理,将反射的光被相机上的传感器CCD接受,通过计算机处理,带动电动对焦装置进行对焦的方式叫

全球首个完全可配置多光谱成像仪问世

  海洋薄膜全新的研发平台推出了SpectroCamTM多光谱成像仪(MSI),该平台融合了科研级电荷耦合器件阵列和精密的旋转式光学滤光片转盘,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可配置的多光谱成像仪。应用领域包括水质测量、产品筛选、机器视觉、医疗成像、监控以及验证。SpectroCamTM多光谱成像仪  Spe

我国首台星载超光谱成像仪通过鉴定

  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研制的“HJ-1-A卫星超光谱成像仪”填补了我国在航天超光谱遥感领域的空白,达到国际当前先进水平。记者昨日获悉,这一重大自主创新科研成果已通过项目鉴定。   西安光机所为我国“HJ-1-A卫星”研制的我国第一台星载超光谱成像仪,主要承担环境与灾害的监测、评估及定量化分析等任务

中科院大化所推出新型光谱装置和成像仪

  中科院大化所承担的光学周期级飞秒时间分辨荧光亏蚀光谱装置、气相纳米团簇负离子光电子速度成像仪两项目上周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专家组的验收。   前者可充分体现在时间分辨上的优势;利用后者可开展贵金属氢化物、镧系金属氧化物等团簇的光电子能谱及成像研究,将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科技部“973”等项目的开

凝胶成像仪

凝胶成像主要用于蛋白质、核酸凝胶成像及分析,系统提供白光和紫外光以及蓝光光源进行拍摄凝胶,由系统自带的图像捕捉软件捕捉拍摄图像,然后由系统自带的图像分析软件对拍摄的图像进行分析

薄层数码成像仪和传统数码成像仪区别

  根据数码成像原理,薄层数码成像从技术上可理解为单光源密集扫描。和传统薄层扫描系统相比,由于使用单一光源,效果不如双波长扫描(即无法消除铺板不均产生的影响);而在扫描精度方面,却要超过锯齿扫描。  在光源稳定均匀性控制方面,照相机采用一次性闪光,不存在稳定性问题,但是照相机用点光源发散形成面光源照

定标光谱仪和海岸带成像仪 海洋观测迈入新征程

   伴随着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的轰鸣,海洋一号C卫星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了解到,这颗卫星上搭载了由该院新研制的星上定标光谱仪和海岸带成像仪,将填补我国同平台高精度交叉定标技术的空白,提升我国海洋卫星观测数据精准度,助力我国海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