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输血传播的病原体

已知的病原体:①细菌:病人输血后很少发生细菌感染,但血小板保存在室温中,细菌污染的机会增高。②梅毒螺旋体:是威胁输血安全的重要病原体,与近年来性病发病率增高有关。③疟原虫。④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HIV2):其中5%~10%经输血传播。⑤人嗜淋巴病毒(HTLVⅠ,HTLVⅡ):近年在福建沿海地区的阳性率为9.45%。⑥乙肝病毒(HBV):我国的感染率为10.3%,严重威胁着输血安全。⑦丙肝病毒(HCV):我国感染率为1.0%~3.1%,其中90%系输血传染,有一定漏检率。⑧丁肝病毒(HDV):属卫星病毒,需HBV作辅助病毒,常与HBV联合感染。⑨甲肝病毒(HAV):病毒无被膜,经粪口传染,一般不经输血传播,但输注Ⅷ和Ⅸ因子可引起感染。⑩巨细胞病毒(CMV):系高度细跑化病毒,经血传播,对器官移植和新生儿威胁尤其大。新发现的病原体:①戊肝病毒(HEV):无被膜,经粪口传染,不是威胁输血安全的主要病毒。②己肝病毒(HGV):在献......阅读全文

输血相关感染你了解多少?

导读:谈到输血相关感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实际上,输血相关感染包括了输血传播的感染和输血的感染风险两部分。输血传播的感染自从19世纪40年代首例输血相关肝炎报道开始,人们便认识到输血会导致其携带病原体的传播。19世纪80年代,艾滋病的蔓延给全球带来恐慌,输血不再仅仅被认为是一种救

输血的病毒安全性

  输血目前已发展为临床医学的重要部分,输血治疗成为临床伤病员救治中的重要手段之 一,在许多情况下成为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救治病人的措施.但是,和其他临床治疗方法一样,输血除能治疗病人外,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有些甚至很严重。因此输血的安全性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80年代初确定

安全输血概述(一)

一、安全输血的意义输血和其他临床诊疗措施一样,必须做到安全和有效,这两者是辨证的统一。如果输血不能产生预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输血就失去了作为治疗措施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样,如果尽管通过输血产生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缓解了患者的病情,但是,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输注的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

安全输血概述(三)

8、新克—雅氏病:本病首先在英国发现的人脑海绵体病,经疯牛病病牛组织污染的食物传播给人。由于已在病人或病牛的淋巴组织和血液中发现其病原体,并在动物实验中证实其可经输血传播。所幸至今在人类尚无证据证明其可经输血传播。美国、加拿大和香港已发出禁令:在英国居留六个月以上者不能参加献血。英国、加拿大、葡萄牙

安全输血概述(二)

(五)人群免疫水平。如果某病毒可以经血传播,并且在感染人体后可能引起严重的损伤和后果,这种情况下,人群中对此病毒的免疫水平将成为决定这种病毒经血传播危险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人群对此病毒的免疫力低,大多数人感染后将发病,则该病毒输血传播危险大。反之,如果人群免疫水平高,则输血传播病毒并造成危害的危险就

血液能挽救生命,但输血不当也能夺人性命

在很多对医学不甚了解的百姓心中,输血这种通过将献出的血液输送给患者来挽救生命的疗法,无疑是新时代的“灵丹妙药”,以至于医生们经常能够遇到一些明明患者病情不需要进行输血(或血制品治疗),但家属仍然强烈要求输血的情况。不过实际上,输血既非大多数疾病的“神药”,也无法保证不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正是因为这

输血不当也能夺人性命

     不少人觉得,输血是一种可以治疗很多疾病“灵丹妙药”。以至于医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患者明明不需要进行输血(或血制品)治疗,但家属仍然强烈要求输血。实际上,输血既非大多数疾病的“神药”,也无法保证不会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亲属之间献血的噩梦 

输血风险性及其对策(一)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任何一种治疗措施都是有风险的,临床输血亦不例外。输血的风险性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二是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输血可以引起部分受血者出现程度不同的输血反应,也可能将某些严重疾病经输血传播。因此,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

血液感染性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展望

  Actuality and Expectation of Safety Questions of Blood Infection  SA Rengerile  Shijingshan Hospital of Beijing, Beijing 100043, China  &n

正确认识输血的几个概念

输血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用于临床是从Land2steiner发现红细胞ABO血型开始的,迄今为止已有百年历史。近20多年来,由于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使之有了飞跃的发展。输血医学已涉及到了血液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移植生物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病毒学及生物工程学等相关学

成分输血适应证及其风险的探讨(二)

1.3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血小板的输注分治疗性输注和预防性输注。适应症: 1.3.1外科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②血小板计数>100x109/L,可以不输。③血小板计数在(50-100)x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

血液制品的可得性、安全性和质量

执行委员会第一二五届会议 2009年 5月 7日临时议程项目 5.2血液制品的可得性、安全性和质量秘书处的报告1.血液制品(血液制品定义为从人类血液提取的任何治疗物质,包括全血、易变血液成分和血浆源医药产品。)每年可拯救千百万人的生命,大大提高预期寿命和改善生命垂危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支持复杂的医疗

输血风险性及其对策(二)

四、 提高输血安全性的措施 临床输血的原则是保证输血安全和有效,其中安全性是居于首要位置的。要提高输血安全性,最大限度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和降低输血传染病的发生,需要所有参与输血工作的医务人员不懈努力和紧密合作。1. 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科学、合理使用血液输血治疗的风险性决定了临床医师在考

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及其重要性

 邓梅英 阳彦芹 陈宇 黄巧莉 唐玉杰 王锦恒 粟明丽(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输血科, 541001)摘要:目的 探讨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相关血液检测的重要性。 方法 对2004年1月~2005年6月的6851名患者在输血前或手术前检测血液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

受血者输血前常规检测血清学五项指标的重要意义

[摘  要] 目的: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临床抢救治疗手段,同其他治疗方法一样存在一定风险,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进行输血前五项指标的检查,就能保障病人及医务人员健康,避免输血传播疾病导致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HBsAg、抗-HCV、抗-HIV采用ELISA法 ;梅毒采

感染性疾病的概念及类型

第一节  感染与感染性疾病的概念当病原微生物或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并释放毒素,或导致机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等病理生理过程称为感染(infection)。感染即为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其中传染性较强,可引起宿主间相互传

安全输血,你知道多少

   日前,本地媒体纷纷报道,武汉血液中心血库告急,频频向市民发出“淡季”献血呼吁。据该市血液中心相关人员介绍,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受高温天气以及大学生放假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形成一个“献血淡季”,临床用血较为紧张。作为患者,我们如何面对血液供应紧张;在接受输血前,我们应了解

输血安全与相关病毒的研究进展(二)

3.2  HGV的流行病学 3.2.1  HGV的传播方式  经血和血制品传播:多项研究证实经输血和血制品科感染HGV,Alter等[9]调查了1972~1995年期间的357例受血者,其中35例(9.8%)在输血后HG-RNA转为阳性。我国1998年

谈医院如何防范输血风险

     输血是抢救患者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本身又可以导致病原体的输血传播,成为传染病扩散的高危因素。目前的医学检测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避免输血后传染病的发生,一旦发生输血医疗纠纷,医院就有可能成为被告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实际上这方面的纠纷也有医院

输血相关传染病

 一、可经输血传播的病原体    ·病毒    ·细菌    ·原虫:疟原虫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    二、可经输血传播的病毒:&n

输血史话与变革

现代输血作为一项临床实用技术,成功的挽救了无数伤病员的生命,是医学史上重大事件之一。人们从对血液的早期认识,历经无数艰难探索,从鲁莽到文明,从经验到科学,至到现代输血新观念不断变革,经历了漫长阶段;了解其发展轨迹,吸取其间成败经验,将有助于推动输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漫长中求索&nbs

输血前及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与意义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病人术前、输血前和产前由输血引起的经血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的情况。方法:对我院2004年度1月至12月需输血、手术或分娩的病人进行输血前、术前及产前检测共9项,即: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乙型肝炎病毒标志

核酸检测技术及其在国内外血液筛检中的应用(一)

  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新技术的引进是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性的重要一环。本文就病原体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ing, NAT)及其在国内外血液筛检中的应用情况和结果作一介绍,并对该方法在我国推广和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初步探讨。1. N

浅析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对凝血因子Ⅷ的影响

输注病毒灭活血浆成为目前国内外预防输注血浆制品传播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该法灭活血浆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证实,我国部分地区血站已广泛推广应用。亚甲蓝是一种染料,属于吩噻嗪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解毒剂,主要用于治疗亚硝酸盐和氰化物中毒。它能与病原核酸和蛋白质

去白细胞技术对血液保存和临床输血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有人用离心法去除全血中的白细胞以减少输血反应后,去白细胞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各种血液制品的制备,现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在欧美国家已广泛应用。近年来去白细胞输血临床应用都表明,去白细胞输血有减少同种异体输血副作用的效果;避免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防止HLA同种免疫和血小板输注无

血液制品监管,重在窗口期病毒筛选和追溯观察

  血制品是生物制品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医学发展、演变、升华而来的一门崭新的学科分支和医药子产业。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生物化学、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血液制品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血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问题仍然是产业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临床使用的隐患,也是国家职能

输血安全与相关病毒的研究进展(一)

输血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患的重视,而输血安全与相关病毒标志物的研究是科技工作者的研究重点。迄今为止,已有5种肝炎病毒(HAV、HBV、HCV、HDV、HEV)被确证。HCV又称为输血后肝炎,与输血安全密切相关。HAV、HBV、HCV、HDV、HEV与输血安全的关系,已有许多相关报道。这里就不一

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指标调查结果分析

【摘要】  目的:对拟患者3 678例在输血前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反应素等输血传染病因子进行检测。方法:采用酶联法。结果:输血前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7%;丙肝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5%;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1%;梅毒反应素阳性率为1.6

输血传播疾病标志物快速检测与职业暴露

【摘要】  目的 增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探讨可能的防护方法,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 对7 089份急诊患者血清进行HBsAg、抗HCV、人类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快速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 7 089份急诊手术患者

新鲜冷冻血浆、冷沉淀和冷上清的使用指南(一)

手术出血和大量输血在治疗大量失血的病人时,是否使用FFP和使用多少FFP,应在及时进行的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床旁检查)的指导下进行。FFP决不能在成人或儿童中作为单纯容量补充使用(建议级别:B级;证据级别:Ⅱb级)。FFP的儿科使用在1996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儿童只能使用减病原体FFP(PRF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