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碳和磷在土壤有机质分解中如何互动?这篇文章解释了

磷是植物生长必须的矿质营养。为了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人类大量开采磷矿,在生产中大量使用磷肥,不仅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也容易引起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加强作物自身磷高效利用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低磷条件下植物不同磷获取策略驱动土壤有机质周转流程图。橘色、黑色和黄色箭头分别代表:i)通过破坏矿物结合态有机质和团聚体稳定性增加C分解和N矿化;ii)通过加强矿物结合态有机质和团聚体稳定性降低C分解和N矿化;iii)通过给微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促进C分解和N矿化。每个元素的大小代表各自的强度。中国农大供图 近日,《生态学和进化趋势》(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丁文利、丛汶峰、Hans Lambers合作的文章。他们建议,系统研究磷利用策略对土壤有机质周转的影响,应从植物角度出发,使用植物“磷挖掘”理论解释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植物适应低磷的应对策......阅读全文

碳和磷在土壤有机质分解中如何互动?这篇文章解释了

  磷是植物生长必须的矿质营养。为了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人类大量开采磷矿,在生产中大量使用磷肥,不仅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也容易引起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加强作物自身磷高效利用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低磷条件下植物不同磷获取策略驱动土壤有机质周转流程图。橘色、黑色和黄色箭头分别代表:i)通过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致植物分解速度放慢 影响全球碳预算

  近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生态学研究,评估了植物残体的多样性和分解植物残体的生物多样性,这两者对于植物残体分解速度的影响。调查发现,在所有生态系统中,植物残体和腐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都会放慢植物残体中碳循环和氮循环以及分解速度。  未分解的死亡植物组织及其部分分解产物,就是植物残体。

植物所在冻土碳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冻土分布区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其碳库大小超过全球土壤碳库的1/2。同时,冻土区气温在以超过全球平均值2倍的速率持续上升。显著的气候变暖可能使得冻土中储存的大量碳被微生物分解释放,进而导致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正反馈。在此背景下,冻土碳循环成为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中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目前学术界

土壤养分中主要包括的元素

一、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植物体内可检测出的元素有70余种,但并非都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它们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鉬、氯。十六种营养元素同等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N、P、K素有“肥料三要素”之称;有益元素对

土壤微量元素检测仪特点

土壤有机质总量,包括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产物及腐殖质,另外还包括少量能通过0.25毫米筛孔的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养分指标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能促使土壤形成结构,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的条件,提高土壤的吸收性能和缓冲性能,

硫黄分解磷石膏制酸获突破

  由四川宏达集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硫黄分解磷石膏制硫酸项目关键技术研发日前取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重大工艺设备核心技术试验研究,掌握了产业化关键技术,各项工艺指标和产品质量达到预定要求。   该项目2011年10月由科技部立项,2013年12月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中期检查

土壤养分测定仪对植物生产中土壤养分的一些分析

土壤养分一直就是植物生产与植被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土壤养分的情况可以用土壤养分测定仪来进行测试分析,要想更完善的分析土壤情况可以借用土壤分析仪,更加直观准确的分析土壤中养分、微量元素等等。 土壤养分全量一定程度代表着土壤养分的源与库和该养分的供应潜在水平,而有效养分则反映植被利用的 有效

植物磷含量测定

我也是刚好做完植物样和土样的磷测定。我用的方法也是硫酸双氧水消煮,但是我的空白值很小,没有出现你所说的问题。可能是你的空白样没有做好吧,或者说是你在样品摆放标号的时候错了错误

植物所解析高寒草地土壤碳分解温度敏感性的调控机制

  土壤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表征土壤碳分解过程对温度的响应程度,通常用Q10来表示,即温度每增加10度土壤呼吸速率增加的倍数。这一参数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反馈关系的方向与强度,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关键参数。因此,土壤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及其调控机制成为近20年来全

华南植物园验证微生物对土壤碳分解的调控作用

  了解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的调控机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全球环境变化下土壤碳的动态变化情况。然而,大多数的土壤碳模型缺乏对微生物的参数控制并且缺乏长期野外观测数据的验证。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副研究员黄文娟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期间,与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周国逸等及美国王纲胜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