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二次青藏科考分队圆满完成结则茶卡湖泊采样

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二次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分队,22日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海拔逾4500米的高原湖泊结则茶卡圆满完成湖泊采样工作,采集到湖底以下0-1.5米、0-3米、3-6米、6-9米沉积物岩芯,以及若干湖泊沉积物等。 当天是科考分队露营结则茶卡湖岸的第三天,科考队员们认真分析总结之前试钻探受阻未果的症结所在,研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并予以实施。他们用充气快艇推送湖泊钻探平台至湖面预定位置后,首先通过重力钻采样器获取湖底以下0-1.5米岩芯样品,随后,科考队员以同样方式,通过努力,圆满完成湖底0-3米岩芯样品采集作业。 在此基础上,科考队员们再接再厉,在湖泊钻探平台上利用活塞钻采样器,连续钻取湖底以下3-6米、6-9米长岩芯,收获高质量的高原湖泊深部岩芯样品,也为此次结则茶卡科考工作完美收官。 科考队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孙喆博士介绍说,此次结则茶卡湖泊钻探工作......阅读全文

青藏输变电联网“照亮”雪域高原 西藏民众切实受惠

  本月9日,世界上海拔最高、在高寒地区建设规模最大的输变电项目——青藏联网工程投入试运行已整整一年。这条“电力天路”的建成和使用,不仅标志着西藏电网告别了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还极大地缓解了当地冬季缺电的问题,给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扎桑是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乃琼镇岗德林村一个普通农家的

青藏输变电联网照亮雪域高原 西藏民众切实受惠

  本月9日,世界上海拔最高、在高寒地区建设规模最大的输变电项目――青藏联网工程投入试运行已整整一年。这条“电力天路”的建成和使用,不仅标志着西藏电网告别了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还极大地缓解了当地冬季缺电的问题,给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扎桑是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乃琼镇岗德林村一个普通农

“电力天路”检修首次引入“X”光无损探伤技术

  在近期启动的青藏联网工程年检现场,专业人员首次高空应用“X”光探伤检测技术对±400千伏柴拉直流8号铁塔耐张线夹进行了全面“体检”,实现了检修现场新技术应用与安全、质量管理的有效融合。  “如果想了解人体的骨折情况,需要拍摄X光照片,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检测高空中不易拆卸的线路耐张线夹结构。”青藏

青藏所召开2013年工作会议暨发展战略研讨会

  2月22至23日,为进一步推动“一三五”规划全面实施,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13年工作会议暨发展战略研讨会顺利召开,全体在京科研、管理与公共支撑、技术支撑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青藏所所长姚檀栋传达了中科院2013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并做了题为《全面实施“一三五”规划,着

邓起东院士:要从灾害链角度看待地震

  “作为现代构造活动产物的地震,未来几年在全球范围内仍将处于频发状态。而对于群灾之首的地震,我们要有新的认识,即要从灾害链的角度去看待。”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起东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地震可形成灾害链   说地震是群灾之首,邓起东表示,这是因为除了地震本身具有很大破坏性外,还可能引

孙鸿烈院士:我深深眷恋的青藏高原

  1976年,我们在阿里考察时,几乎每天都要爬到海拔6000多米的地方,这样才能看到海拔高度变化后自然条件的变化。那时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喘几口气。晚上宿营,也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几乎每晚睡觉都头痛。即使夏天也很冷,晚上小河都结了冰,每早用棍子或石头把冰砸个窟窿,再把冰水舀起来。水太凉,我们

“电力天路”青藏联网工程累计向西藏输电6.95亿千瓦时

  记者从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获悉,“电力天路”青藏联网工程已安全稳定运行一周年,累计向西藏送电6.95亿千瓦时,有效解决了西藏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电问题。   “截至目前,通过青藏联网输送的电力占藏中电网总负荷的三分之一,藏中电网最高负荷达52.14万千瓦,同比增长13.6%,最高日用电量达到

平台中心赴青藏高原研究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调研

  2019年7月23日至28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属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就科学数据收集与管理工作开展调研。  青藏所作为国内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专业机构,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依托野外站的建设与发展支撑区域科学研究,先后在青藏高原地区布局7个野外站,并对观测体系进行统一规划

国土部召开科技奖励视频会议

6月20日,全国国土资源科技奖励视频会在京召开。2011年,“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参加该项目的77个单位和416名科研工作者在会上受到表彰。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副部长徐德明,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国

生态系统趋好 潜在风险增加 青藏高原科考首期成果发布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趋好的同时,潜在风险增加;亚洲水塔失衡,冰崩等新灾、巨灾频发;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隆升历史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新的生物演化模式——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9月5日在拉萨发布了首期成果。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说,过去50年来,青

“老院士”给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提建议

  “这次一定要建一个综合资料信息平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昌明院士参加过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特别有感触,“当时我从格尔木步行到拉萨,用了两个月时间,碰到没有资料的地方工作很难做。”  9月6日上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聚集了全国16个单位的23位院士,给国家高度重视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

白春礼要求把青藏科考做成国家重大标志性科学工程

   9月6日上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召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院士专家座谈会,就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重要指示精神展开研讨。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中科院原副院长孙鸿烈,中科院原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陈宜瑜等23位院士和

第三极立体观测布下“天罗地网”

  “监测第三极水循环,除了跟踪气温、湿度、气压,降水、风速等传统气象要素外,还需要通过测量大气水汽中氢和氧稳定同位素比率来获得更多关于水循环的信息。”第二次青藏科考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前几天刚从西藏林芝科考现场回来,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科考队这次用“极目一号浮空艇”垂直上升3000米左右,抵达海拔

青藏铁路工程安全稳定性动态变化研究通过验收

  4月24日,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在兰州对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承担的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项目“青藏铁路工程安全稳定性动态变化研究与高等级公路筑路技术预研究”进行了验收。会议由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黄铁青主持,专家组组长黄鼎成、中

下地壳粘度控制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大型走滑断层

  大型走滑断层是陆-陆碰撞带最显著的构造特征之一。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过程中形成几条长达上千公里的大型走滑断层(图1)。这些走滑断层可能强烈地影响碰撞过程中的岩石圈变形分布,其形成机制并不明确。前人对青藏高原的变形机制主要基于三种端元模型:刚性块体模型、粘性薄板模型、下地壳流模型。其中,刚性块体

农业部部长谈资源:从“吃干榨尽”到“藏粮于地”

  “农为邦本”。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可持续;另一方面,要确保我国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当前,我国水土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资源管理、生态补偿等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110 载坚守奋斗兰大扬帆再起航

   经历过辉煌、遭遇过曲折,创建于1909年的兰州大学开创了甘肃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全国重点大学的兰州大学屹立于中国西部。1979年,改革开放,兰州大学再次焕发青春活力,与中国的各行各业一起重沐春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国经历了几次高等教育改革,并以极快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首期成果发布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和生态单元,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从去年8月19日开始,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经过科学家团队一年多的努力,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期成果报告会与论坛在拉萨召开。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

土壤养分快速测试仪对土壤氮素的测定研究

作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因素少不了氮素,在土壤肥力中土壤氮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使用大量氮肥的情况下,作物中积累的氮素有50%是来自土壤的,在某些土壤中该数据更高。土壤中氮素总量及各种存在形态与作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土壤全氮及其各种形态氮的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拟定合理施用氮肥的主要 根据。土壤

科学研究表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将长期存在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大道院士6月16日表示,中国陆地国土分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胡焕庸线西北半壁几乎包括了干旱及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这种自然结构特点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胡焕庸线的稳定性。  陆大道是在16日召开的“中国

正在破译的“青藏密码”

  青藏高原为什么变绿,是不是生态趋好的信号?冰崩的成灾机制是什么,可否科学预警?冰川消融增加了多少水资源,对“亚洲水塔”弊大还是利大?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哪个先隆升,给生物演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我国时隔40多年再次启动青藏高

中科院植物所发现青藏高原树木生态弹性显著增强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齐兵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青藏高原的森林年轮数据,系统分析了器测气候资料以来3次极端干旱事件中的树木生态弹性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有望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树木生态弹性的评估提供更多科学依据。相关成果于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  研

国家电监会主席:保障光伏发电安全并网发电

  中新网10月15日电 国家电监会主席吴新雄日前在青海调研时表示,保障光伏发电安全并网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保障性全额收购,并将深入推进电力改革,扩大用户直购电试点范围   10月11日-12日,国家电监会党组书记、主席吴新雄在青海调研,主持召开了光伏发电企业座谈会,并实地考察了当地

应用MC-ICP-MS获汞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2项新进展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多接受杯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MC-ICP-MS)的开发应用和新提纯技术的进步,汞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成为国际地球科学领域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鉴于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冯新斌团队于2009年在国内率先建立汞同位素高精度测试方法,并成功对自然界不同生态系统汞的污染源和生物

高原富硒产业招商引资暨产品推介会召开

  11月11日,中国青海·海东平安高原富硒产业招商引资暨产品推介会在北京召开,活动旨在宣传平安,推介平安富硒农产品,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助推平安富硒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高原硒都·健康平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次活动由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政府主办,农民日报社支持,忠视新媒(北京)文化发

科学家发现麻雀对青藏高原特殊环境适应机制

  近日,一篇在线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的成果开创了领域内的诸多第一。研究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阐述了高原适应过程的早期阶段,为物种对特殊环境的适应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机制;研究人员首次发现高原适应背景下物种的多基因适应机制,大大拓宽了物种适应新环境研究的视野和角度,为理解物种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和演化

温家宝:多一点科学语言 少一点外交辞令

温家宝接受《科学》主编艾伯茨专访文字实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30日上午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了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的专访。卫生部长陈竺、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等在座。《科学》杂志由托马斯·爱迪生创办于1880年,是目前国际科学界影响最大、读者最多、发行最广、最受科学家重视的科

如何实时监测十几亿人口的水源地?|Nature评论文章

  “第三极”是地球上仅次于北极和南极的冰雪储地。这片区域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青藏高原,拥有全世界最高的14座山峰和约10万平方公里的冰川(面积和冰岛相当)。其中的融水灌溉了十条大江,包括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恒河、黄河和长江,供养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尼泊尔的Tsho Rolpa山谷,

科技部公布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

序号评审组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推荐单位初评建议等级1作物遗传育种与园艺组CIMMYT小麦引进、研究与创新利用何中虎,夏先春,陈新民,邹裕春,吴振录,庄巧生,于亚雄,袁汉民,杨文雄,李梅芳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

科学家揭示南亚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影响

   生物质燃烧不仅对当地气候、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干扰,还可通过大气环流对青藏高原冰冻圈产生深刻影响。由于缺乏系统的观测,南亚生物质燃烧的基本特征和来源尚不明确。日前,中科院青藏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以及国际山地发展研究中心等合作,在南亚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影响的研究取得进展,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