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上药所揭示抗抑郁药氯胺酮靶向人源NMDA受体的分子机制

2021年7月28日23时,《自然》期刊在线发表题为《氯胺酮作用于人源NMDA受体的结构基础》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罗成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竺淑佳课题组合作完成。该研究通过冷冻电镜解析了NMDA受体结合快速抗抑郁药氯胺酮的三维结构,确定了氯胺酮在NMDA受体上的结合位点,并进一步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氯胺酮与受体的结合模式,结合电生理功能实验,阐明了氯胺酮与NMDA受体结合的分子基础。该研究为靶向NMDA受体设计新型抗抑郁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基础。 抑郁症影响了全球3亿多人口,每年有近80万抑郁患者自杀。传统的抗抑郁药多数作用于单胺能神经系统,需要持续用药数周甚至数月后才能起效,并且对三分之一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没有治疗效果。氯胺酮作为能快速起效的新型抗抑郁药,一剂亚麻醉剂量的用药几小时内就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等负面症状,甚至减弱患者自杀意念,尤其对难......阅读全文

关于氯胺酮中毒的介绍

  氯胺酮为新的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麻醉状态中痛觉消失,但意识部分存在。随血中药物浓度的增高,抑制整个中枢神经系统。静脉注射后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是12%,清除半衰期为3.1h。对心血管的作用可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

简述氯胺酮的作用机制

  K粉的主体成分氯胺酮会产生一种独特的麻醉状态,表现为木僵、镇静、遗忘和显著镇痛。此种状态被认为是边缘系统与丘脑-新皮质系统分离的结果,早年曾称其为“分离麻醉(Dissociativeanesthe-sia)”。脑电图研究结果表明,氯胺酮会抑制丘脑-皮层系统,选择性地阻断痛觉冲动向丘脑和皮层的传导

简述氯胺酮的药理作用

  氯胺酮具有高度亲脂性,脂溶性比硫喷妥钠大5~10倍。静注后(1~2mg/kg)迅速进入中枢神经,25~30s内,病人意识消失,作用维持时间10~15min。静脉注射适量进入浅全麻后,眼球震颤频繁,角膜和对光反射依然灵活,遇有强刺激,肌张力增强,似乎会做有意识的动作,提示丘脑与皮质之间通路阻断,同

关于氯胺酮的鉴别检测介绍

  一、鉴别  1、取本品适量,加水制成每1mL中约含0.3m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IV A)测定,在269nm与277 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393图)一致。  3、本品的水溶液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附录Ⅲ)。  二、检查  1、酸

关于氯胺酮的发展历史介绍

  1962年,美国药剂师CalvinStevens首次成功人工合成,最初发现为一种有效的麻醉药,据称首次使用是被作为兽医麻醉剂,并曾在越战时期作为麻醉药而广泛用于野战创伤外科中。  1971年,美国旧金山和洛杉矶市首先报告氯胺酮滥用病例,当时主要是在一些通宵跳舞的娱乐场所,而光顾这些场所的主要是一

简述氯胺酮的理化性质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氯胺酮  化学名称:2-(2-氯苯基)-2-(甲氨基)环己酮  英文名称:Ketamine  CAS号:6740-88-1  分子式:C13H16ClNO  分子量:237.725  精确质量:237.09200  PSA:29.10000  LogP:3.28870 

简述氯胺酮的有关物质的检查

  取本品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盐酸氯胺酮0.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1mL,置20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 D)测定,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0025mol/L庚烷磺酸钠(用5%醋酸调节pH值为6.

关于氯胺酮的不良反应介绍

  部分病人有精神异常现象,甚至出现谵妄。特别在恢复期,呈现恶梦、错觉、幻觉,有时伴有谵妄、跳动现象;上述反应在儿童中发生较少。在恢复期中应尽量避免外界刺激(包括语言),以减少此类不良反应,必要时静注少量短效巴比妥类药或地西泮,也可使情况有所改善。

关于氯胺酮的基本信息介绍

  氯胺酮,全名为 2-邻氯苯基-2-甲氨基环己酮,化学式为,是苯环己哌啶(PCP)的衍生物。因为其物理形状通常为呈白色粉末,而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 K,故俗称K粉。在医学临床上一般作为麻醉剂使用,被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管控。

简述氯胺酮中毒的临床表现

  1、应用中可出现呼吸暂停、喉头痉挛、支气管收缩、木僵、肌颤、肢体无意识的小动作、胃肠紊乱、神志错乱、一过性失明。  2、麻醉恢复期,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谵妄、幻觉、噩梦等,部分病人有精神激动、躁动。  3、短时间外科手术,应用本药全麻,可发生心动过速、高血压,较少见低血压和心律失常。少见有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