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1926年汉斯·布什研制了第一个磁力电子透镜。 1931年厄恩斯特·卢斯卡和马克斯·克诺尔研制了第一台透视电子显微镜。展示这台显微镜时使用的还不是透视的样本,而是一个金属格。1986年卢斯卡为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34年锇酸被提议用来加强图像的对比度。 1937年第一台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推出。一开始研制电子显微镜最主要的目的是显示在光学显微镜中无法分辨的病原体如病毒等。 1938年他在西门子公司研制了第一台商业电子显微镜。 1949年可透射的金属薄片出现后材料学对电子显微镜的兴趣大增。 1960年代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加速电压越来越高来透视越来越厚的物质。这个时期电子显微镜达到了可以分辨原子的能力。 1980年代人们能够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湿样本。 1990年代中电脑越来越多地用来分析电子显微镜的图像,同时使用电脑也可以控制越来越复杂的透镜系统,同时电子显微镜的操作越来越简单。......阅读全文

糖类的发展使用历史

中国最早有饴、饧、糖等字,都是以糯米为原料,稀的叫饴,干的叫饧、糖。在六朝时才出现“糖”字。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糖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传其法入中国,以蔗准过漳木槽取而分成清者,为蔗饧。凝结有沙者为沙糖,漆瓮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为石蜜、为糖霜、为冰糖。”“糖”与一般所称的“糖”不同,“糖”是指食糖

化学病毒的发展历史

  关于病毒所导致的疾病,早在公元前二至三个世纪的印度和中国就有了关于天花的记录。但直到19世纪末,病毒才开始逐渐得以发现和鉴定。188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查理斯·尚柏朗(Charles Chamberland)发明了一种细菌无法滤过的过滤器(Chamberland氏烛形滤器,其滤孔孔径小于细菌的大

脱敏治疗的历史发展

  1911年Noon & Freeman开始试用SIT(当时称为脱敏疗法)来治疗花粉症,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此后逐渐改进治疗方法,并用于治疗其它变应原引起的各种过敏性疾病。70年代后期John's Hopkins大学著名变态反应学家P.S.Norman曾倡议不再使用脱敏或减敏等名词,推

同步辐射的发展历史

  194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同步加速器上做实验时,首次在环形加速器的管壁上观察到同步辐射现象。截至目前,同步辐射已经经过了四代的发展。  1970s末,第一代同步辐射与高能物理研究兼用,属于寄生方式。即主要依托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建造的单子加速器和储存环上运行。例如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  1

微量移液器的发展历史

1960年,德国人施米茨(Hanns Schmitz)发明了移液器。艾本德(Eppendorf)公司的创始人奈希勒(Heinrich Netheler)继承了ZL权,并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移液器的商业生产。吉尔森(Warren Gilson)和拉迪(Henry Lardy)共同发明了可调的移液器

山银花的发展历史

  在民间、历史和现实中,“金银花”这个名字所涵盖的植物,是“开出黄白两色花”的整个忍冬科植物的总称。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心中的金银花,是指当地所产的一种或几种忍冬科植物。“金银花”这一名称的通用性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一致认可。  “山银花”之名首载于1977年版《中国药典》,属于植物名称而非药物名称。

光聚合的发展历史

1845年,有人首次观察到苯乙烯光聚合成为玻璃状的树脂,但当时并不了解光聚合的本质。1895年首次观察到肉桂酸的光化学的二聚作用(当肉桂酸酯基被结合到聚乙烯分子中,聚合物就成为了可光交联的反应物)。Ostromislenski是光聚合的第一个研究者,在研究溴乙烯光聚合时,注意到生成的聚合物分子量大大

血球仪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初期,莫尔德兰采用光电器进行血细胞计数;1947年拉格克兰茨采用高效光电倍增管加上光电扫描技术及暗视野照明法进行血细胞检测分析,克服了莫尔德兰光电法中存在的问题,可试用于临床;1958年,库尔特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电阻率变化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制出性能比较稳定、操作比较方便的血液分

DNA测序的发展历史

70年代末,WalterGilbert发明化学法、FrederickSanger发明双脱氧终止法手动测序,同位素标记80年代中期,出现自动测序仪(应用双脱氧终止法原理)、荧光代替同位素,计算机图象识别90年代中期,测序仪重大改进、集束化的毛细管电泳代替凝胶电泳2001年完成人类基因组框架图

热像仪的历史发展介绍

  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F. W.赫胥尔发现了红外线,从此开辟了人类应用红外技术的广阔道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用红外变像管作为光电转换器件,研制出了主动式夜视仪和红外通信设备,为红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由美国德克萨兰仪器公司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开发研制的第一代用于

疫苗的发展历史介绍

  疫苗的发现可谓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威胁人类几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现后便被彻底消灭了,迎来了人类用疫苗

离子色谱的发展历史

  1975 年, Small 等人成功地解决了用电导检测器连续检测柱流出物的难题, 即采用低交换容量的阴离子或阳离子交换柱, 以强电解质作流动相分离无机离子, 流出物通过一根称为抑制柱的与分离柱填料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交换树脂柱。这样, 将流动相中被测离子的反离子除去, 使流动相背景电导降低, 从而获

酶工程的发展历史

在七十年代以后,伴随着第二代酶——固定化酶及其相关技术的产生,酶工程才算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固定化酶正日益成为工业生产的主力军,在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还产生了威力更大的第三代酶,它是包括辅助因子再生系统在内的固定化多酶系统,它正在成为酶工程应用的主角。酶在生

微量移液器的发展历史

1960年,德国人施米茨(Hanns Schmitz)发明了移液器。艾本德(Eppendorf)公司的创始人奈希勒(Heinrich Netheler)继承了ZL权,并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移液器的商业生产。吉尔森(Warren Gilson)和拉迪(Henry Lardy)共同发明了可调的移液器

天花疫苗的发展历史

  早在三千年前,埃及法老王时代-拉米西斯便死于天花。  16-18世纪,天花几乎占领了世界各地,且有超过60%全球人口遭受天花的威胁。  感染天花的症状背痛、脓痂、水泡、倦怠、发高烧  天花脓痂变化:1-4天、5-10天、1-14天、15-27天  天花病毒易侵犯免疫力低的人而且只会通过人与人接触

质谱仪的历史简介

  早期的质谱仪主要是用来进行同位素测定和无机元素分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开始用于有机物分析,六十年代出现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使质谱仪的应用领域大大扩展,开始成为有机物分析的重要仪器。  计算机的应用又使质谱分析法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其技术更加成熟,使用更加方便。  八十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

电子显微镜的研发历史

1926年汉斯·布什研制了第一个磁力电子透镜。世界第一台电子显微镜1931年厄恩斯特·卢斯卡和马克斯·克诺尔研制了第一台透视电子显微镜。展示这台显微镜时使用的还不是透视的样本,而是一个金属格。1986年卢斯卡为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34年锇酸被提议用来加强图像的对比度。1937年第一台扫描透射电子

指示生物发展历史

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自然界中有的动植物对环境中的一些物质很敏感。它们对这些物质的多少和变化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因此,环境学家就用 它们来定性地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好坏和趋势,并且把有这种特性的动植物叫做指示生物。这些动植物有的能指示水污染状况,有的能反应空气污染的轻重和主要的污染物质。1909年德

有机合成发展历史

   1828年F.维勒由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动物代谢产物尿素,数年之后H.科尔贝又合成了乙酸,从此有机合成化学获得迅速发展。有机合成大致分为两方面:①基本有机合成。包括从煤炭、石油、水和空气等原材料合成重要化学工业原料,如合成纤维、塑料和合成橡胶的原料,溶剂,增塑剂,汽油等,其产量几乎接近于钢铁的数

防潮箱的发展历史

  这类型最早的产品称为『整理盒』,之后能够更有效保存物品、东西提供气密的盒子,俗称为『密封盒』之后又为了与其他相类似产品市场产品区分才又称为『防潮盒』,体积大一些的称为『防潮箱』。  为了让防潮效果更好,里面放入能够吸附水汽、湿气一次性使用的『干燥材料包』简称『干燥包』或『干燥剂』,但由于干燥包只

静脉观察灯的发展历史

  一百多年前,人类的医学进步到开始运用血管穿刺术来抽血和输入血液、生理盐水等液体,但实施这种医学技术的关键,就是首先要设法找到人体的血管,才能下针穿刺血管进行后续的治疗。当穿刺对象是儿童时,因为血管较细不易看清,如何快速准确地在病人身上找到血管就显得非常重要。  临床所使用的定位血管的方法主要有两

电话光端机的历史发展进程

  在电信发展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人们尝试了各种通信方式:最初的电报采用了类似“数字”的表达方式传送信息;其后以模拟信号传输信息的电话出现了;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方式以其明显的优越性再次得到重视,数字程控交换机、数字移 动电话、光纤数字传输……历史的车轮还在前进。  1878年,手持电话  这部电话是

干燥器的发展历史

  远古以来,人类就习惯于用天然热源和自然通风来干燥物料,完全受自然条件制约,生产能力低下。随生产的发展,它们逐渐为人工可控制的热源和机械通风除湿手段所代替。  近代干燥器开始使用的是间歇操作的固定床式干燥器。19世纪中叶,洞道式干燥器的使用,标志着干燥器由间歇操作向连续操作方向的发展。回转圆筒干燥

膜片钳的发展历史

1980年Sigworth等在记录电极内施加5-50 cmH2O的负压吸引,得到10-100GΩ的高阻封接(Giga-seal),大大降低了记录时的噪声实现了单根电极既钳制膜片电位又记录单通道电流的突破。1981年Hamill和Neher等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进,引进了膜片游离技术和全细胞记录技术,从而

真空泵的发展历史

  随着真空应用的发展,真空泵的种类已发展了很多种,其抽速从每秒零点几升到每秒几十万、数百万升。随着真空技术在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对其应用压强范围的要求越来越宽,大多需要由几种真空泵组成真空抽气系统共同抽气后才能满足生产和科学研究过程的要求,由于真空应用部门所涉及的工作压力的范围很宽,因此任何一种类

军团菌的发展历史

  1976年美国费城退伍军人协会会员中曾爆发急性发热性呼吸道疾病,是已知的首次爆发;221人感染疾病,其中死  亡34人。由于大多的死者都是军团成员,因此称为军团病或退伍军人症。  此后,军团病在全球共发生过50多次,近几年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均有流行。  经研究,发现一种细菌命名为

膜片钳的发展历史

  1980年Sigworth等在记录电极内施加5-50 cmH2O的负压吸引,得到10-100GΩ的高阻封接(Giga-seal),大大降低了记录时的噪声实现了单根电极既钳制膜片电位又记录单通道电流的突破。  1981年Hamill和Neher等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进,引进了膜片游离技术和全细胞记录技

DNA测序仪的发展历史

  70年代末,WalterGilbert发明化学法、FrederickSanger发明双脱氧终止法手动测序,同位素标记  80年代中期,出现自动测序仪(应用双脱氧终止法原理)、荧光代替同位素,计算机图象识别  90年代中期,测序仪重大改进、集束化的毛细管电泳代替凝胶电泳  2001年完成人类基因组

血细胞分析的发展历史

  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那间小小的地下室里,华莱士库尔特先生和他的弟弟约瑟夫,正在利用细胞的生物特性和电学原理,为改进实验室检验工作寻求新的方法。  五十年来,库尔特兄弟发明的这项神奇的技术—库尔特原理,不仅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自动化时代,也从此让库尔特公司的科学家们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自动化血细胞

傅里叶变换质谱法的历史发展

  发展  最早的ICR MS可追溯到E.O.Lawrence's回旋。1950年,Sommer.Thomas和Hipple研制了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回旋质谱仪。而真正使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发展史翻开崭新一页的事1974年Marshall和Comisarow把FT方法用于处理ICR数据。随后,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