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式纳米喷雾技术给呼吸道黏膜穿上“防护服”

近日,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研发了一种可激发呼吸道黏膜免疫保护的吸入式纳米喷雾技术,以阻断病毒通过呼吸道途径侵入机体。实验对比数据显示,这种可吸入纳米喷雾接种方式与肌肉注射相比,能诱导相同水平的免疫球蛋白(IgG)抗体产生,更加重要的是能特异性激活呼吸道黏膜免疫,产生更高滴度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使呼吸道黏膜具有更强的保护作用,有望为预防呼吸道病毒提供新的借鉴。上述研究成果近期刊登在《化学工程期刊》。 据了解,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而呼吸道黏膜是防止呼吸道病毒入侵的第一道屏障,激活黏膜免疫以保护机体免受病毒感染至关重要。但目前的疫苗均为注射接种式免疫,故必须去专门指定机构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接种,此外还有疼痛和易感染的风险,给受试者带来了诸多不适。 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简称“医工院”)研发团队通过构建仿新冠病毒纳米颗粒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喷雾技术。该仿病毒颗粒由“衣壳”、“刺突......阅读全文

疫情在亚欧两地平行传播:新冠病毒的竞争迭代

最近,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们寻找在2019年底和 2020年初期间,新冠病毒在世界各地的人群里的初始演化。论文的结论是亚洲的毒株虽然最早引发人们对

想减少新冠病毒传播?嚼一个口香糖吧!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新冠病毒已成为全世界科学家们争分夺秒研究的对象。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正聚焦于可作为治疗药物靶标的基因和蛋白。  据外媒22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其实验研制的一种CTB-ACE2蛋白口香糖可以“捕获”冠状病毒,从而快速减少新冠感染者口腔中的病毒数量,有助于遏

新冠病毒变异毒株让传播快10倍?权威解答来了

  日前,有媒体报道,马来西亚卫生部官员声称新冠病毒D614G变异毒株的传播速度可能比一般毒株快10倍。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纷纷评论区表示担心,还有人留言支招:“传播快10倍……给孩子打这个疫苗别晚于10月……”  对此,多名国内外病毒学专家表示,他们对“变异让新冠病毒传播快10倍”的说法并不认

《Nature》:抗病毒鼻腔喷雾剂N0385有望阻止新冠病毒感染

2022年4月22日获悉,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舍布鲁克大学和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开发能够阻断蛋白TMPRSS2的化合物。SARS-CoV-2需要这种蛋白来帮助它的刺突蛋白与细胞膜融合并进入细胞内。论文通讯作者、康乃尔大学的Hector Aguilar-Carreño博士指出

新型吸入式纳米喷雾技术——给呼吸道黏膜穿上“防护服”

  近日,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研发了一种可激发呼吸道黏膜免疫保护的吸入式纳米喷雾技术,以阻断病毒通过呼吸道途径侵入机体。实验对比数据显示,这种可吸入纳米喷雾接种方式与肌肉注射相比,能诱导相同水平的免疫球蛋白(IgG)抗体产生,更加重要的是能特异性激活呼吸道黏膜免疫,产生更高滴度的分泌型免

侯立安:加强新冠病毒室内空气污染与传播阻断

   “截至3月5日,全国已确诊超8万例,并有多例患者康复出院后复查核酸复阳性,再次住院治疗,治疗难度和复杂性超过预期;另一方面,境外已有多国和地区疫情暴发,境外输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研究表明,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前两项均以空气作为传播介质。”3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空气传播率或是接触面的1000倍

  美国科学家在近日出版的《暴露科学与环境流行病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对从校园周围的空气和表面采集的样本进行测试后发现,人们从呼吸的空气中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是从接触表面感染的1000倍。  在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期间,密歇根大学环境健康科学和全球公共卫生教授理查德·奈泽尔及其同事在封闭

AI预测最易传播新冠病毒的动物-这些动物名列前茅

  美国纽约卡里生态系统研究所科学家近日开发出一款人工智能工具,对5400种哺乳动物进行了分析,以预测哪些最有可能传播新冠病毒。该模型预测表明,水貂、穿山甲和蝙蝠位列前10%,与实验室提供的结果相符。  研究人员解释称,新冠病毒通过使宿主细胞上的ACE2蛋白与其刺突蛋白结合而感染人类和动物。但不同物

多国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中国之外传播早于武汉出现疫情

  综合消息:据路透社和意大利《晚邮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意大利米兰国家肿瘤研究所(INT)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该研究所在去年9月采集的部分居民血液样本中检测到新冠病毒抗体。研究人员就此推定,2019年9月新冠病毒已开始在意大利传播,远早于武汉出现疫情的时间。  据《晚邮报》报道,该研究报告显

新冠病毒近日播报

   8月22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2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河北5例,天津2例,广东2例,陕西2例,福建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福建)。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4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478人,重

新冠病毒已突变

  新冠病毒是否已经发生突变?如何突变?这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中国科研团队最新发现显示:新冠病毒已于近期产生了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了两个亚型,分别是L亚型和S亚型。研究发现,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这两个亚型表现出了很大测差异。其中S型是相对更古老的版本,而L亚型更具侵略性传染力更强。对

新冠病毒检测方法

  新冠肺炎仍在持续,如何更快、更准确诊断,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核酸检测、抗体检测、抗原检测……不同检测方式有何特点、效果如何?  为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  他表示,不同的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不能单说某种技术优劣,而是要将其放在一定的条件下去评价

武大联合团队开发纳米孔靶向测序-快速“捕获”新冠病毒

   武汉大学联合团队创新性开发了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方法(NTS),能大幅提升病毒阳性检出率,并能实现当天同时检测新冠和其他10大类、40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并监测病毒突变。  3月7日,该团队在预印版平台medRxiv发表题为《纳米孔靶向测序精准全面检测新冠病毒以及其他呼吸道病毒》的研究论文。  既往

吸入式纳米喷雾技术给呼吸道黏膜穿上“防护服”

  近日,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研发了一种可激发呼吸道黏膜免疫保护的吸入式纳米喷雾技术,以阻断病毒通过呼吸道途径侵入机体。实验对比数据显示,这种可吸入纳米喷雾接种方式与肌肉注射相比,能诱导相同水平的免疫球蛋白(IgG)抗体产生,更加重要的是能特异性激活呼吸道黏膜免疫,产生更高滴度的分泌型免

新冠病毒重男轻女?数据揭秘新冠易感人群

  新冠疫情暴发已有大半年的时间,全球疫情新增确诊整体仍然呈上升趋势。截至7月17日19时,全球累计确诊逾1380万,累计死亡人数超59万。  在海外疫情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北京和香港疫情反弹、哈萨克斯坦出现不明肺炎,这些都让大家对新冠疫情蒙上一层阴影,有关疫情的二次爆发以及新冠病毒变异的猜测不断蔓延

辉瑞BioNTech新冠疫苗可中和新冠变异病毒

  《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接种辉瑞 -BioNTech 新冠疫苗的血清中和了新的新冠变异病毒。接种两剂疫苗的人的血清中和了B.1.617.2(又称delta)变异株(首次于印度发现)和一些其他变异株,包括B.1.525(首次发现于尼日利亚)。  随着新冠病毒新变异株的出现,亟需评估现有疫苗产生

新冠治疗新希望?2天新冠病毒减少5000倍!

  随着近期印度疫情再次加剧,当地大面积应用伊维菌素的消息引发关注,还有研究显示,伊维菌素能在 48 小时内将新冠病毒 RNA 减少 5000 倍。  一个不少人关心的问题:伊维菌素要成为新冠治疗的新希望吗?  伊维菌素能治新冠吗?  伊维菌素(Ivermectin)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一种抗生素

Science:称无症状感染者传播新冠病毒的NEJM论文存缺陷

  2020年1月30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德国前四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病例的论文上了多家媒体的头条,这是因为这似乎证实了公共卫生专家们的担心:没有显示这种病毒感染症状的人仍然可以将这种病毒传播给其他人。这可能使得控制这种病毒更加困难。2019年新型冠状病

李凤琴:新冠病毒不会在食品间传播-但可能被污染

  新冠病毒不会在食品之间传播。食品不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有可能被污染。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主任李凤琴23日在发布会上这样说。  李凤琴表示,新冠病毒是不会在食品之间传播的。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发现食品传播新冠病毒的报道。现有大量科学数据表明,食品不会感染

J-Travel-Med:新冠病毒传播能力很可能高于世卫组织估计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又称为SARS-CoV-2,之前称为2019-nCoV)的传播能力很可能比世界卫生组织(WHO)迄今为止估计的要强。这是来自中国厦门大学、德国海德堡公共卫生研究所和瑞典于默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先前有关这种冠状病毒传播能力的研究进行的综述得出的结论。相关研究

新冠状病毒存在粪口传播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基于临床上新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一系列症候群,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持续开展相关观察研究。该院呼吸内科张旃副教授、消化内科安萍副教授等人在观察到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患者首发症状仅为腹泻后,怀疑消化系统也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后经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

新冠病毒“自然起源”说新佐证?

  据法国《世界报》报道,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报告称,在老挝北部发现迄今为止和新冠病毒最为接近的蝙蝠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具有共同关键特征,可能与新冠病毒存在进化关系。这项研究为新冠病毒溯源提供了线索,也让科学家们更接近于确定新冠病毒的起源。相关研究于9月18日发表在《自然》杂志的预印本平台“研究广场”。

新冠病毒溯源深陷迷雾

  2月27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疫情首先出现在中国,不一定是发源在中国。  同时,最新研究表明,继蛇、穿山甲、水貂之后,龟类也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  有关新冠病毒溯源的新进展源源不断。然而,它从哪里来?如何到达人类?又为什么是武汉?这些问题迄今没有答案,

新冠病毒详细科普指南

还有几天就是春节了,亲朋好友的扎心三连问又如约而至:脱单了吗?生几个?年终奖多少……想要年过得愉快舒心,就得先发制人。那就是发挥生物医药科研人的优势,给七大姑八大姨科普目前备受关注的新冠病毒,拿出来的瞬间就能让人惊艳闭嘴、妈见夸。话不多说,小赛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从初一到初七,从七大姑八大姨到熊孩子

美国新冠病毒复制特性

  3月3日,美国疾控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bioRxiv上发表论文,描述了从第一个美国新冠肺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病毒,并描述了其基因组序列和复制特性。(bioRxiv论文未经同行评议。)  研究人员表示,此次疫情传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迫切需要为进一步研究新冠病毒提供参考试剂。公共卫生界也需要病毒裂解

新抗新冠病毒药物潜在作用靶点—新冠病毒包膜蛋白

  新冠病毒已经感染超过1.5亿人次,并导致300多万人死亡,然而迄今尚无用于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物。新靶点的发现和确证对于抗新冠病毒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6月10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高召兵、李佳、沈敬山,以及武汉病毒所张磊砢、昆明动物所郑永唐联合研究团队在Cell Research 发表

Science最新研究揭示新冠病毒在美国华盛顿州的隐性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SARS-CoV-2与密切相关的SARS-CoV同属于冠状病毒科β冠状病毒属B谱系。位于SARS-CoV-2和SARS-CoV包膜的刺突糖蛋白(S)具有大约80%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而且这两种病毒均利

蚊子吸食含新冠病毒血液后会不会传播给人类?结果来了

  【研究首次证实!蚊子不能传播新冠病毒】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一项研究证实,新冠病毒不能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研究人员17日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新研究首次提供了确凿的实验数据,支持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蚊子不能传播新冠病毒的论断。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能通过蚊子进行传播的问题,WHO明确

新模型可预测寨卡病毒传播风险

  据日本北海道大学近日报道,该校研究人员和东京大学、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等合作,利用一种新的模型工具预测了寨卡病毒传入及在189个国家本地传播的风险。    研究人员发表在学术期刊《Peer J》上的论文指出,与巴西联系密切的国家传入寨卡病毒的风险尤其高,那些有登革热及其它蚊子传播疾病史的热带

警惕:寨卡病毒或借助新载体传播!

  最近在巴西收集的亚洲虎蚊的测试中,研究人员发现了Zika病毒的RNA片段,引起人们担心:除了Zika已知的主要载体——黄热病蚊子以外,其他物种也可能携带这一病毒。  研究没有得出亚洲虎蚊(Aedes albopictus)可以将Zika传播给人类的结论,但它突出表明需要深入研究从2015年初次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