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释海温异常带来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李振宁、复旦大学教授温之平、浙江大学教授吴仁广和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谢尚平等,发现热带西南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可引起横跨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的海气相互作用。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气候学报》。在亚洲夏季风爆发之后,北印度洋的东北风异常通过风—蒸发—海温机制使得北印度洋海表温度升高。在6月份,西北太平洋仍受东北信风控制,此时由热带西南印度洋增暖引起的北印度洋异常东风向西延伸到西北太平洋,同样地通过风—蒸发—海温机制使得局地海表温度降低。北印度洋的暖海温和西北太平洋冷海温异常共同维持了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式大气环流异常。北印度洋海温、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和西太异常反气旋构成跨洋盆的海气耦合模态,即印度洋—西太平洋电容器(IPOC)。在该研究中,地球系统模式(CESM)实验方案证实了上述的物理过程。这表明,热带西南印度洋异常增暖是IPOC的触发机制之一。一般地,热带西南印度洋海温变化与前......阅读全文

大气所揭示春夏转换期间南海降水变率与海温异常的联系

  南海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影响东亚气候过程中起重要的媒介作用。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可先影响南海和菲律宾海地区环流和气候再影响中国大陆气候。南海夏季风的爆发通常发生在五月中旬,它标志着东亚地区从春季向夏季的转换,预示着中国东部地区汛期降水的全面开始,是夏季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关键因子。因此

一文解释海温异常带来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李振宁、复旦大学教授温之平、浙江大学教授吴仁广和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谢尚平等,发现热带西南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可引起横跨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的海气相互作用。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气候学报》。在亚洲夏季风爆发之后,北印度洋的东北风异常通过风—蒸发

区域海气过程影响春夏转换期间南海降水异常的变化

  北印度洋和南海地区夏季季风通常在5月爆发,因而4月到6月标志着从春季到夏季的转换。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北半球夏季季节平均气候异常,而对春夏转换期间的气候异常研究甚少。春夏转换期间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能影响夏季降水异常。因此,揭示影响春夏转换期间气候异常的因子和物理过程有助于提高对夏季降水的预报水平。

大气所揭示东亚冬季风对南海海温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季节内振荡是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异的一个重要部分。南海是季节内振荡影响华南和中印半岛地区的一个重要路径。以前有关南海地区海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的研究主要关注夏季,而对冬季南海地区海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的研究很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仁广和博士生陈樟的研究指出,南海是北半球冬季

三大洋对2020年中国破纪录强降水影响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04.shtm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郑佳喻、研究员王春在在2020年中国破纪录降水成因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3月19日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海温异常新研究,可进一步解释冬季厄尔尼诺效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12/471232.shtm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李振宁、复旦大学教授温之平、浙江大学教授吴仁广和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谢尚平等,发现热带西南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可引起横

2016年秋冬拉尼娜状态仍将持续

   本报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杨舒从25日召开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预测会商会上获悉,经该中心监测显示,自2016年7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开始进入拉尼娜状态,截至10月25日,该地区海温持续下降,拉尼娜状态仍将持续。专家根据近期海洋大气环流演变特征,并参考国内外数值模式预测结果预计,冬季将发展成

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干湿变化与全球海温有密切联系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华北持续偏旱,而长江中下游洪涝频发,可视为一种年代际南涝北旱极端事件。相对于单一区域降水的异常,整个中国干湿变化异常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更大。已有研究表明近几十年中国区域干湿变化与全球海温有密切联系

南海南部一透镜状异常原因被揭示

  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科研人员日前成功揭示南海南部一透镜状异常原因。相关成果发表于《海洋科学》。   据介绍,利用反射地震研究水体结构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该所研究人员通过对南海南部一条地震测线进行水体结构成像研究,发现在南海海盆靠近南沙群岛一侧存在一透镜状异常,该异常位

今年我国风暴潮灾害或增多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今天(4月8日)发布2018年度全国海洋灾害预测结果。据预测,2018年我国沿海灾害性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较2017年有所上升,影响我国近海的赤潮次数较多年平均值偏少。  在灾害性风暴潮方面,预计2018年我国沿海灾害性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较2017年有所上升,为4次~5次,主要

三大洋相互作用促进极端厄尔尼诺形成机理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12.shtm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春在团队在极端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以硕士研究生王嘉祯为第一作者、王春在为通讯作者发表于《气

联合研究通过数据同化揭示我国降水一致变化模态的机理

  降水的异常变化可引起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因此降水变化规律和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几百年是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弱的历史时期,其降水空间格局可为理解降水的自然变化规律提供理想情景;然而由于混沌效应及误差非线性增长,利用气候模式对我国过去几百年降水的模拟结果与代用

研究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年代际变化及其形成机制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是连接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厄尔尼诺现象)和东亚气候的重要桥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变对东亚季风、中国降水和气候预测具有意义。对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际的时间尺度上。在年代际的时间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异常反气旋及相应发展机制等问题目前仍不清楚。 

最新研究揭示印度洋超级正IOD影响江南伏秋重旱新机制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卫强团队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科学家,研究揭示超强正印度洋偶极子(IOD)和中部(CP)型厄尔尼诺事件共同加剧2019年伏秋季节江南极端干旱。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2019年伏秋季节(8~10月),长江

专家称气候进入极端期:2010年或多台风多降雨

  东北内蒙古出现严重夏秋连旱,西南三省遭遇百年旱灾,华北遭受罕见寒潮袭击……而新年伊始,“回南天”在南粤肆虐,“潮”气逼人。进入4月,广州录得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气温……  近年来,极端气候成为全球气象主题。本报记者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获悉,去年我国极端气候灾害的发

南海是怎么成为南海的

  6月11日,伴随着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码头,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导的我国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至此圆满完成了两个航次、历时4个月的科学考察任务,这也是国际大洋钻探船首次停靠中国大陆港口。  这次钻探,掀开了3800万年前南海一带地球大陆板块分裂奥秘的神秘一角。虽然从南海深处钻取的

揭示年代际PJ波列影响海洋性大陆海温变率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王春在团队发现了海洋性大陆海温能够通过激发年代际太平洋—日本遥相关波列(年代际PJ波列)影响东亚的气候变率,并结合观测、再分析资料以及数值模式试验阐述了相关的物理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气候学报》。  年代际PJ波列是低通滤

揭示年代际PJ波列影响海洋性大陆海温变率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王春在团队发现了海洋性大陆海温能够通过激发年代际太平洋—日本遥相关波列(年代际PJ波列)影响东亚的气候变率,并结合观测、再分析资料以及数值模式试验阐述了相关的物理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气候学报》。  年代际PJ波列是低通滤波

太平洋经向模态的位相非对称性及其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在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杨崧研究了太平洋经向模态(PMM)的位相非对称性及其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PMM是太平洋最为强盛的热带外海洋-大气模态之一。PMM活动能够引起赤道的纬向风异常,配合

北太平洋厄尔尼诺对中部型El-Nino振幅的调制作用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王卫强团队揭示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部型厄尔尼诺(El Nino)振幅的调制作用及其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imate上。  东部型(EP)和中部型(CP)El Nino是存在于热带太平洋上两种不同类型且相对独立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热带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节内变化机制

  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东晓团队及合作者,利用观察数据并结合数模,阐述并揭示了热带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简称为东印赤道上升流)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和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of u

国际合作提出南半球气候过程触发印度洋偶极子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杜岩团队和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的科学家合作,提出一种由南半球气候过程触发印度洋偶极子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Triggering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from the Southern Hemisp

全球变暖下ENSO海温振幅变化存在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影响全球极端气候的重要因子,因此预估ENSO海温在全球变暖下的变化也是预估未来全球变暖下全球极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遗憾的是,最近20年来多次的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尽管对气候平均态和ENSO本身的模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未来增暖情形下ENSO

大气所等揭示厄尔尼诺对赤道太平洋降水影响的变化机制

  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近几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升高;在全球变暖下,旱涝、酷暑等极端天气气候的变化情况是平均升温之外另一重要问题。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年际暖异常事件(即厄尔尼诺事件)是影响全球极端气候最重要的驱动因子之一,因此厄尔尼诺事件对气候影响在变暖环境下如何变化一直是气候学界关注的重要

全球变暖背景下ENSO海温变率将显著增强

2021年,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评估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未来可能的变化。报告指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降雨变率在21世纪下半叶增强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基于海表温度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强度如何变化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一项最新研究

去年我国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五年之最

   国家海洋局日前发布《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201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3.48亿元,死亡(含失踪)121人,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在近5年中列第一位。   分析表明,去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

拉尼娜会让今冬寒潮来得更猛?

一夜北风,京津冀晋多地气温降至冰点以下。 据中央气象台监测数据显示,10月31日早晨,北方多地气温突破10月低温极值,其中内蒙古中部、河北西北部、山西东北部、辽宁中部等地31个站点最低气温跌破10月历史低温极值;北京霞云岭、吉林四平、辽宁新城子等地31日早晨最低气温达到有记录以来10月历史

大气所揭示类ENSO和AMO对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的作用

  以往的研究表明大西洋充当着太平洋海温变率和平均态的起搏器。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通过沃克环流、波列和表面风触发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的产生。AMO引起的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也可以导致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冬季风暴轴的强弱变化,从而激发一个类似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海温异

大气所揭示不同纬度火山对太平洋海温的影响

  火山活动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自然因子,在近千年来的气候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火山爆发后产生的硫酸盐气溶胶会进入平流层低层,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产生冷却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界开始注意到火山爆发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具有紧密的统计关系。厄尔尼诺是气候内部变率最重要的模态之一,它能

院士团队揭示2014/15年冬季东亚“前冬偏冷、后冬偏暖”原因

  2014/15年冬季,东亚气温异常在前后冬出现反转,12月份偏冷,而1、2月份偏暖。图1. 2014年12月、2015年1月、2月的表面气温异常和东亚气温指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王会军院士等,探究了这一现象的可能成因。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正位相(PDO|+)的背景下,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