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分析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分析是对从原料采购到产 品加工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分析,以建立起有效监测监督程序。目的是控制生产环节中潜在的危害, 将主要精力放在关键加工点上,这样预防显得更为有效。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以副 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是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实验室未检出相应病原菌有 4 起,未检出病原菌的原因主要有:由于食物中毒上报滞后,往往等检验人员到 达现场后,可疑样品已被销毁或现场已被破坏。病人往往已用药而不能检出病原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只进行 了常见的致病菌的检验,对近年来新报道的致病菌如单增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等并未作检验,不能完全排除此类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可能。 从检出病原菌的样品类别来分析,直接由被污染食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占 27. 2%,进入熟食间的食品被污染 是导致这类食源性疾病的原因。与从业人员有关的占 3l. 9%, 表明从业人员的带菌是引起细菌性食源性......阅读全文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分析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分析是对从原料采购到产 品加工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分析,以建立起有效监测监督程序。目的是控制生产环节中潜在的危害, 将主要精力放在关键加工点上,这样预防显得更为有效。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以副 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是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实

细菌性痢疾病证分析

 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性腹泻。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特征是起病急,发热、腹痛、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腹泻呈1日10多次或更多。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症状体征     急性期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

食品源头污染成关注焦点 食源性疾病危害最大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食品工业主营销售业务收入突破12万亿元,餐饮业有2.5万亿元。如此之大的产业在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下,无疑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在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相关专家围绕公众关心的2016年食品

细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致病细菌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细菌危害因子种类繁多,既包括各种细菌毒素,也包括参与宿主侵染过程的细胞组分,如鞭毛,随着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和纳米金标记技术的交叉融合,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新的检测食品中细菌危害因子的方法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常造成群发性的 腹泻、呕吐

加拿大推出危害识别参考数据库 预防食源性疾病

  据加拿大食品检验署消息,2014年2月7日,加拿大卫生部宣布推出在线危害识别参考数据库(RDHI),以帮助食品行业识别和处理食品安全危害。   食品行业可使用该工具搜素生产和加工中的食品相关危害,指导食品行业制定更精确、有效、统一的食品安全规程和预防控制计划,如HACCP.该数数据库并未

细菌性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

近年来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以致病性弧菌 为主,其次是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与全国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报告的情况相符。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但实验室末检出相 应病原菌有10 起,末检出病原菌的原因主要有: 1)由于食物中毒上报的滞后性,往往待检验人员到达现场后,可疑样品已

食源性疾病管理规定 盘点

  2017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4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4部门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食安办〔2017〕31号),意见特别强调,县乡镇人民政府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实际,加强村民自办宴席等形式的农村集体用餐管理,防止因误采误食野果和野生毒蘑菇、误用亚硝酸盐、误饮甲醇等发生

中国疾病研究报告显示:燃煤是危害健康最大因素

  清华大学和健康影响研究所今日在京共同发布《燃煤和其他主要大气污染源所致的中国疾病负担》研究成果。   利用卫星数据和中国日益增长的空气污染监测网络数据进行研究,第一次评估了中国各省份不同空气污染来源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电力和民用燃煤是中国PM2.5人口暴露和健康负担的最大贡献因素。  

环境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增长

  近日一部揭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安全规律的学术专著指出,食品安全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环境污染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通过食源性疾病增长反映出来。   刚刚由中国质检出版社出版的《论质量安全型经济》指出,工业污染中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最为严重。未经处理的工

外媒:香港食源性疾病数量减少

  据外媒消息,2018年香港食物安全中心( Centre for Food Safety) 接获158起食源性疾病,影响人数达641人。过去几年来,每年移交的案件数量略有下降。   上图为2008年以来香港食源性疾病个案数目和受影响人数。据了解,细菌性食源性病原体仍然是所有暴发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