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Science发文:后悔为科研牺牲健康

编译|孟凌霄科研(Study)、社交(Social)、睡眠(Sleep),三者不可得兼?来自贝尔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郑明徳(音),在Science发文回忆了学生阶段,自己为科研牺牲健康,最后因肠胃病到急诊室报到的经历。他坦言,好在自己的健康警钟早早敲响,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科研工作者仍在牺牲健康,以换取科研进展。以下是他的自述:科研压力与日俱增抽血和做CT后,医生问了我两个问题,"你的一天怎么安排?一日三餐都怎么吃?"我回答,我是一名研究生,日程安排得很满,总是开夜车。早餐通常只喝咖啡,午餐和晚餐,一般在学校的快餐店随便打发。医生被我吓坏了。本科期间,过健康生活是比较容易的。当时我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日常课业,责任比较轻。我住在集体宿舍里,宿管会照管学生的个人生活,告诉我们去哪儿吃饭和锻炼。学校食堂也提供健康的食物。我在宿舍也交到一群朋友,常常参加社会活动。但在研究生阶段,一切都变了。我专注于论文项目,也尽己所能努......阅读全文

科学家Science发文:后悔为科研牺牲健康

编译|孟凌霄科研(Study)、社交(Social)、睡眠(Sleep),三者不可得兼?来自贝尔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郑明徳(音),在Science发文回忆了学生阶段,自己为科研牺牲健康,最后因肠胃病到急诊室报到的经历。他坦言,好在自己的健康警钟早早敲响,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科研工作者仍在牺牲健康,以换

Science全球健康特刊:中国健康问题

  随着全球多种传染疾病,和慢性病的逐渐增多,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度持续升温,最新一期(9月12日)的Science杂志特别推出了“Global Health”专刊,邀请多位专家对目前全球健康形势,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以及哪些技术方法有助于改善健康面貌等多个方面进行点评。其中一篇评论特别探讨了中国居民盐分

Science:健康不健康-看看肠道菌群就知道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的肠道中居住着几千种不同的细菌,并将其称之为肠道菌群,这些肠道细菌的变化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我们对于这种影响仍然了解较少。  近日,来自魏茨曼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肠道菌群对人

Science:科学家让性染色体三体小鼠繁殖出健康后代

  科学家们从基因不育的雄性小鼠身上培育出了健康的后代,为解决人类不育的常见遗传原因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途径。  什么是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综合征  我们的性别是由X和Y染色体决定的。通常,女孩有两个X染色体(XX),男孩有一个X和一个Y(XY),但在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综合征的男性中会出现多一个额外的X或Y

Science-Career:如何逼疯科研狗

  Science Career近日刊登了一篇十分诙谐的文章:  当我早上走进实验室发现我的实验已经被“劫持”,我真是快要气炸——我在纯化蛋白质,样品应该在有活性炭的烧杯中搅拌一夜。但有人关闭了搅拌板,把我的烧杯移到了实验台。我起初以为有人可能弄错了。可能有人需要使用搅拌台,所以

Science盘点2013科研热点

  一年一度的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与明年科研热点预测已经公布了,在今年Science预测2013年的生物类科研热点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单细胞测序技术,Science认为这一技术将能用于促进癌症和产前诊断等方面的临床诊断技术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人类连接组项目(Human Connectome

让医学科研促进国民健康

  “医学科学研究必须要瞄准当前国民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去解决其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主动为国家分忧,促进国民健康发展。”10月3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曹雪涛院士在第二届“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科学峰会”上如是说。   为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医学科学界在学科发展、理论创新等方面的了

漫漫科研路-情系健康梦

博奥生物集团外景图  流传千年的中医典籍,世界领先的生物芯片,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健康,炙手可热的云端大数据平台,这四个非常重要且彼此看似有些距离的领域是否能有交叉?   有,这个点就是基因。多重注意力叠加的背后,是现代生物科技的爆发。   12月26日,中关村促进健康服务业论坛在京举行,博奥颐和健康科

交大科研成果,再登Science

近日,交大王如竹、钱小石研究成果先后在Science上发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王如竹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Sustainable cooling with water generation”的Perspective前瞻性文章。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博士后Primož Poredoš为论文

Science:发现五种基因能让健康细胞癌变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了前列腺癌和肺癌晚期小细胞癌的共同发展过程。这些共同的分子机制可能不仅会带来前列腺癌和肺癌的药物发展,还可促进几乎任何器官的小细胞癌的药物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5日以“Reprogramming normal human epithelial ti

科学家发明健康巧克力

  巴西圣保罗州内地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对健康有益的巧克力,实现了很多人的梦想:即可以品尝美食,又有助健康。  从外表和口感,这种巧克力与其他的巧克力没有差异,但是科学家们在健康巧克力中加入了益生菌,就是酸奶中的活性菌,这是PIRASSUNUNGA市圣保罗大学学者们两年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科学杂志

保障科研人员健康从制度入手

据媒体报道,前两天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刘某早上乘坐公交车时晕倒猝死。广州市天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人社局)以刘某所乘坐的公交并不停靠学校及附近站点,且无证据显示其在车上有处理与工作有关的事宜为由,不予认定工伤。 人社局相关认定的主要依据是《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十五条,其主要强

两篇Science热议中国科研改革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科技(S&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高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问题,最新一期(3月9日)Science杂志上,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曹聪(Cong Cao)等人发表了评论性文章“Challenges of S&T sy

Science:内质网自噬让细胞保持健康

  未折叠蛋白反应(UPR)通过包括内质网相关性降解(ER-associated degradation, ERAD)在内的多种机制维持内质网稳态。ERAD识别末端错误折叠或未组装的蛋白,并让它们跨过内质网膜逆向转位到细胞质中,在那里它们被蛋白酶体降解。然而,某些与疾病相关的易聚集的蛋白(下称易聚集

Science期刊精华,我国科学家同期发表一篇Science论文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1月31日)发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让小编一一道来。图片来自Science期刊。  1.Science:在神经元突起中,单核糖体偏好性地翻译突触mRNA  doi:10.1126/science.aay4991  RNA测序和原位杂交揭示了神经元树

Science:中美科学家揭示大脑发育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吴强教授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分子生物学先驱 Tom Maniatis 研究团队合作,发现原钙粘蛋白基因簇表达的一个特定异构体决定5-羟色胺神经环路的组装和轴突空间规则排列(axonal tiling and even spacing),这一研究成果于2017年4

华人科学家Science发表重要免疫发现

  来自爱丁堡大学MRC炎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揭示出了,免疫系统阻止我们肠道中的细菌渗入血液中引起败血症一类全身性炎症的机制。并帮助解释了尽管在我们的肠道中自然存在大量的细菌,我们却不会遭受更多感染的原因。  研究发现有可能会改善对危及生命的感染的治疗和预防。他们的论文发布在《科学》(Science

Science-Career:给青年科学家的建议

  在竞争日益激烈和学术界职业前景并不明朗的日子里,很容易让年轻科学家忘记他们当初为什么把科研摆在首位。过分焦虑的职业生涯可能适得其反,让年轻的科研人失去科学的乐趣,并丢掉了成功的机会。“今天,年轻的科学家必须不断证明他们在做正确的事情。他们有很大的压力,但这对发挥创造力没有好处,而创造正是科学的本

保障科研人员健康的根本在于体制“减压”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我们要学习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黄大年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

Science:如何将健康细胞癌化?只需五个基因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了前列腺癌和肺癌晚期小细胞癌的共同发展过程。这些共同的分子机制可能不仅会带来前列腺癌和肺癌的药物发展,还可促进几乎任何器官的小细胞癌的药物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5日以“Reprogramming normal human epithelial ti

“eScience虚拟科研平台研究与开发”项目通过验收

  4月18日,由中科院信息办组织的院“十一·五”信息化专项“e-Science虚拟科研平台研究与开发”项目验收会在网络中心召开。   本次会议的验收专家组由来自于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计划财务局、基础科学局、生命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局、资源环境与生物技术局、软件研究所、动物研究所

5000多名科学家大罢工!Nature/Science响应

  美国黑人致死事件后,反对种族歧视的抗议持续升级。  6月10日,全球5000多名科学家和包括美国物理学会、全球最大预印本服务器arXiv在内的众多科学组织决定停止一切学术活动,共同声援黑人群体的反种族主义运动。  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也纷纷响应。Nature在社论中表示,黑

著名华裔科学家最新Science获技术突破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最新成果中,获得了解决一种关键设计难题的新办法,这将能令研究人员生成各种各样的2维和3维结构,从而推动DNA纳米技术新兴领域的发展。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颜颢教授,颜颢早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这位以自己独特的技术成果在学术界打出一片天空的华裔科学

中国科学家Science医学:发现癌症治疗误区

  傅阳心(Yang-Xin Fu)教授(左)  由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指出,前列腺癌患者和他们的医生有可能需要慎重考虑联合使用化疗或放疗与一种常见非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  研究人员利用小鼠模型发现,当同时采用雄激素阻断治疗(

中国科学家Science发表遗传研究新成果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采用全外显子测序和RNA测序技术,发现了与肾上腺库欣综合征(Adrenal Cushing's Syndrome)相关的一些潜在功能性突变基因。   库欣综合征是由于过度生成糖皮质激素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可导致一系列的代谢性疾病如肥

SCIENCE-:科学家研发新的大脑绘图工具

  以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记录大脑皮层活动对于理解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大脑回路至关重要。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铂纳米棒的新记录网格,这种新的大脑绘图工具能够以高分辨率、准确地记录人类大脑皮层活动。这项研究成果以“Human brain mapping with multit

论文被质疑!韩国科学家发《Science》回应!

  2020年7月31日,韩国软物质及生命材料基础科学研究所(IBS) Steve Granick教授团队利用脉冲场梯度核磁共振(NMR)技术探究了15个常见有机反应中的溶剂分子扩散情况,包括铜催化的点击反应和Diels-Alder反应。(《Science》重磅:化学基本法则再次受到挑战!)  研究

中科院与协和医院共建健康科研中心

  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协和医院8月20日在北京签署共建健康科学研究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并正式揭牌成立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以加速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顶尖科研机构与顶尖临床机构此番强强联手进行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共建科学研究中心,旨在瞄准生命与健康领域重大医学科学前沿问题,共同构建国家级前瞻性生命健康科研平台

我国科研团队揭示代谢物如何影响人体健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664.shtm 邬荣领作研究成果相关介绍。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图10月20日,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举行科研成果发布会,介绍了该研究院统计团队与代数拓扑团队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我国科研团队揭示代谢物如何影响人体健康

  10月20日,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举行科研成果发布会,介绍了该研究院统计团队与代数拓扑团队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最新研究进展——“复杂疾病的代谢物理学”(The metabolomic physics of complex diseases)。该项成果为解析复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