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医工所:内源性光敏剂的光治疗真菌感染的数学模型

光动力疗法(PDT)除了治疗肿瘤外,也可被用于治疗局部感染类疾病。与PDT类似,蓝光疗法仅依靠内源性光敏剂(卟啉和核黄素)治疗微生物感染,并且更加安全。蓝光的灭活作用已被证明对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分枝杆菌等多种微生物有效,抗真菌蓝光治疗(ABL)也已被证明十分有效。PDT和ABL的抗真菌机理是光激发了细胞内的光敏剂(PS),将三线态氧(3O2,即通常的氧气分子)转化为活性氧自由基(ROS)。在光激发产生的各种ROS中,单线态氧(1O2)通常占80%的含量,而羟基自由基和其他类型的ROS仅占20%,多数其它类型的ROS是由单线态氧进一步转化得出的。 计算PDT和ABL过程中单线态氧的产量是确定这两种治疗光剂量的关键。基于第一性原理的PDT光敏氧化反应的数学模型已被提出并用于计算肿瘤治疗中的单线态氧浓度的动态变化。然而,该模型是一组高度非线性、强耦合的偏微分方程,并且其参数依赖于光敏剂的种类和含量,需要通过专门设计的实验获取......阅读全文

苏州医工所:内源性光敏剂的光治疗真菌感染的数学模型

  光动力疗法(PDT)除了治疗肿瘤外,也可被用于治疗局部感染类疾病。与PDT类似,蓝光疗法仅依靠内源性光敏剂(卟啉和核黄素)治疗微生物感染,并且更加安全。蓝光的灭活作用已被证明对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分枝杆菌等多种微生物有效,抗真菌蓝光治疗(ABL)也已被证明十分有效。PDT和ABL的抗真菌机理是

苏州市领导调研苏州医工所

  6月6日下午,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浦荣皋调研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苏州医工所所长唐玉国等参加了调研座谈会。   座谈会上,唐玉国首先汇报了自2012年11月研究所验收成立以来完成的主要工作:按照未来发展需要调整了科技布局、组织机构及“一三五”规划

苏州医工所肝癌协同治疗研究获进展

  肝癌是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病情隐匿、潜伏期长、肿瘤生长迅速,且肝癌内在的耐药性以及放化疗后产生的炎症肿瘤微环境,使得治疗5年内肝癌的复发率接近100%,且常伴随复发的转移使得肝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5%。由于进展期肝癌高度恶性,单一运用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热疗以及免疫治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揭牌

  11月26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和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在苏州共同为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简称医工所)揭牌,该所正式成为中科院直属研究所。  2008年,中科院与江苏省、苏州市签署了共建苏州医工所协议书。4年来,该所在科研、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共

苏州医工所成功研制微型无线程控光刺激器

  光遗传刺激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神经调控手段,在帕金森病、癫痫等脑疾病治疗、神经损伤修复,以及神经环路重塑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传统的激光刺激器因光纤、体积和重量等因素限制了实验动物的活动范围,而在脑疾病神经功能、神经调控以及药物治疗研究中,需要在体、可移动、长期、微负荷光遗传刺激技术,尤其

吴建国调研苏州医工所与纳米所

   11月16日,中科院副秘书长吴建国一行分别到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和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调研。   在苏州医工所,吴建国听取了医工所副所长邓强关于本所所情及基本建设工作汇报;调研了相关研究室,参观了研究生公寓及客座公寓。   吴建国对苏州医工所筹建及一期基本

苏州市政协主席调研苏州医工所

  8月26日,市政协主席王金华、副主席周人言、葛维玲、陈振刚、申建华和秘书长刘庆龙一行来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调研。   在苏州医工所副所长张涛陪同下,王金华一行参观了医学图像技术实验室、医用激光技术实验室和高亮度医用LED实验室,与科研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苏州医工

苏州医工所揭示碳点的发光机制

  碳点(CDs)于2004年被首次报道,可分为碳量子点(CQDs)、石墨烯量子点(GQDs)、碳化聚合物点(CPDs)和碳纳米点(CNDs)。CDs因其特性引起关注,如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可调谐发射波长、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光漂白稳定性。迄今为止,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其在生物成像、传感器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小芝麻”大用途

▲超声换能器研发人员正在实验。  7月7日,对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的崔崤峣来说是个大日子。这天,她带领的医用声学室团队研发的国内首款超声探头核心器件“微型高频超声换能器”进入临床实验。这款只有芝麻四分之一大小的换能器可提供超高分辨率超声图像,在血管内看得比国外同类产品成像更清晰,但价格只是国外产品的三

苏州医工所研制出基于深层光谱治疗技术的康复设备

  光学治疗技术以其高能量、低功耗、无污染、靶向性强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学科,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经皮无创光谱治疗技术,是利用光与人体组织的光物理、光化学、光机械、光磁等作用原理,对人体产生神经干预、免疫调节、组织修复等效应,有望取代药物和传统治疗手段为临床慢性病、免疫性疾病以及恶性疾病治疗

苏州医工所召开科研成果推介会

  12月10日下午,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召开了科研成果推介会,来自国内50余家企业代表出席。   苏州医工所所长宣明在成果推介会上致辞。他首先代表全所职工向中国科学院、江苏省政府、苏州市政府、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苏州医工所将以此次科研成果推介会的

苏州医工所研制出影像智能辅助分析系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在赋能基层医疗、辅助精准诊断和助力治疗决策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和应用价值。然而,构建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模型需要具备进行数据标注、高通量特征提取筛选和分类模型训练等处理流程的条件,并且要求使用者具备专业的人工智能建模计算经验,这导致一些医生难以面向临床及科研问题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开启高端光学新起点

   ■本报记者 王晨绯  高端光学类医疗仪器及光学显微成像设备是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的重要研究方向,是苏州医工所“一三五”规划中的三大重点方向之一。为在这个领域内实现突破,5名从美国回来的海归强强联手,进行高端光学显微镜的产业化以及前沿型超分辨显微技术的创新。他们的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形成了科技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为你开启健康照明

  在科技的支撑力越来越强大的时代里,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健康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对照明的需求已不只是表层应用于帮助“看见”,而是更加注重照明产品对人深层次的“看不见”的影响,于是对照明环境的健康舒适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视觉生理参数综合测试平台调试  全创新链思路将带来照明健康  11月20日,国家

苏州医工所国科华仪联合研发中心成立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与北京国科华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签约仪式在苏州医工所举行。苏州医工所所长唐玉国和北京国科华仪总经理祁洪涛在《合作框架协议书》上签字。   根据协议,双方在苏州医工所合作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并以技术为牵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作研发双方认同的医疗器械相

苏州医工所治疗肝癌的多功能纳米载药系统研究获进展

  光热治疗是一种利用光敏剂吸收近红外光,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进而杀死肿瘤细胞的物理治疗模式,具有简易可控的治疗模式和极高的生物安全性,是目前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其光敏剂包括金纳米材料、硫化铜、碳点以及一些有机的近红外光染料。其中,吲哚箐绿(ICG)由于其高的光热转化效率、低的细胞毒性以及出色的

苏州医工所微小模式生物流式成像研究取得进展

  模式生物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理想研究材料,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依赖于模式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斑马鱼、线虫、涡虫等为代表的微小模式动物,在基于生命体活体表征的疾病模型药物筛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利用微小型模式动物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主要以手工分拣筛选和利用传统显微镜进行局部成像为主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视察苏州医工所

  5月30日上午,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竹鸣、管委会主任王跃山等陪同下,到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视察工作。  苏州医工所副所长张涛向曹健林汇报了苏州医工所在资源争取、项目研制、成果转化、实验室建设、人才引进等工作进展情况,并详细汇报了二期重大项目PET

苏州医工所开发天然中药作为化疗药物研究取得进展

  肝癌是一种恐怖的致死性疾病,平均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达近百万人。化疗是术后患者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同时也为不能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途径。因此,化疗在肝癌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耐药性问题,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且,由于传统的化疗方式缺乏特异性,因此患者承受了

苏州医工所实现纳米粒子的三维追踪

  在生命科学、药物研发等领域,纳米粒子定位及追踪技术具有广泛需求。外泌囊泡、病毒和纳米药物载体是生物体内常见的纳米粒子,它们的动态转运是实现胞间通讯、侵袭感染、药物递送等功能的重要过程。因此,实时捕捉这些粒子的胞内外运动在探寻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及药物转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阐明疾病发病、病毒动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研发生物分子“检测平台”

  有没有一种东西,在一个事物的萌芽状态,就能检测出它的存在,从而加以预防与干预?”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发布信息,他们不仅研制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还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能产业化的便携式“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体积只有“生物分子界面分析

苏州医工所等在丙型肝炎病毒检测方面取得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HCV感染大多数早期无明显症状,长期感染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发展为肝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在临床诊断方面,抗体血清学检测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被认为是诊断HCV感染的金标准。由于检测方法的限制,抗体血清学无法对处于感染窗口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研发生物分子“检测平台”

  “有没有一种东西,在一个事物的萌芽状态,就能检测出它的存在,从而加以预防与干预?”昨天,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发布信息,他们不仅研制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还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能产业化的便携式“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体积只有“生物分子界面分

苏州医工所:高灵敏增强拉曼传感技术研究

  高灵敏微量气体传感在环境污染研究、人体挥发性有机物(VOCs)检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分析技术用于气体检测,但多存在成本高、操作复杂、分析过程耗时等缺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作为有力的痕量分子检测工具,可利用基底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电荷转移效应大幅增强目标分子的拉曼散

苏州医工所“甲醛检测仪”荣获中国发明协会金奖

  12月15日,从江苏昆山传来喜讯,苏州医工所在第九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的参展产品“甲醛检测仪”和相关专利荣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  甲醛检测仪产品由中科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周连群研究员团队研发,拥有完全自主产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弥补了目前市面上其他同类产品检测精度

苏州医工所筹建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召开

会议现场    12月1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筹建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在苏州医工所新园区行政综合楼召开。这是首次在苏州医工所园区召开的领导小组会议。苏州医工所筹建领导小组成员、相关单位领导、苏州医工所筹建工作组成员参加了会议,研究所各部门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苏州医工所等在多频超声内窥镜研究中取得进展

  超声成像是主流的成像诊断手段之一,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超声换能器是超声成像系统的关键部件,其中心频率决定超声图像的分辨率,频率越高,越容易获得高质量的图像;但频率的提高往往导致探测深度的减小,限制了换能器的成像范围,对临床使用不利。目前,常见的超声换能器的工作频率为2~20MHz,一般工作于单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开发出黄连素优良载体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检验室研究员董文飞课题组的王政等人开发出一种纳米粒子——Janus型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利用该粒子担载黄连素,成功地提高了肿瘤细胞内黄连素的含量,并通过外加磁场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黄连素的抗肿瘤效果。  Janus型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具有理化性质

中科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顾敏访问苏州医工所

    “中国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授奖仪式暨学术报告会现场  6月22日,苏州医工所举行了“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证书授予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会议由苏州医工所唐玉国副所长主持。受中国科学院委托,苏州医工所副所长张涛向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顾敏教授颁发了“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新机器填补眼科检查空白

   眼科检查因其功能重要、解剖精细复杂、位置隐蔽、检查手段特殊,常常需借助仪器进行检查,并且有一定的难度。临床上有些眼科检查还在依靠医生徒手实施,不仅准确性不高,也耗费时间。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的付威威是从事医用机器视觉技术研发的一名科研人员,心细的他在走访调查医院眼科时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