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活化分析的简史

1936年匈牙利化学家G.C.de赫维西和H.莱维用镭-铍中子源 (中子产额约 3×106中子/秒)辐照氧化钇试样,通过164Dy(n,γ)165Dy反应(活化反应截面为2700靶(恩), 生成核165Dy的半衰期为2.35小时)测定了其中的镝,定量分析结果为10-3克/克,完成了历史上首次中子活化分析。......阅读全文

关于中子活化分析的应用介绍

  中子活化分析在考古学中主要用来测量陶瓷器、玻璃、银币、铜镜、燧石、骨头化石等样品中的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确定元素成分的演变、产地及矿源等。不同地区的陶瓷土的元素组成差异,特别是微量、痕量元素组成差异大于它们在同一陶土源不同部位的涨落。以我国古瓷研究为例,古代

关于中子活化分析的分类介绍

  冷中子活化分析:入射中子为冷中子的活化分析。冷中子通常需要有专门的冷源设施,一般采用液氦对热中子进行冷却,达到接近于单一波长的中子。这样的设施在全世界为数不多,一般设在核反应堆内部。国内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和绵阳研究堆(MYRR)都建立了冷中子源。  热中子活化分析:入射中子能量范围一般在

关于中子活化分析的基本介绍

  中子活化分析是以一定能量和流强的中子轰击试样中元素的同位素发生核反应,通过测定产生的瞬发伽玛或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的射线能量和强度(主要是伽玛射线),进行物质中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中子活化分析主要分为常规中子活化分析、放射化学中子活化分析和瞬发伽玛中子活化分析。中子活化分析可测定60至80个元素

关于中子活化分析的缺点介绍

  1、一般情况下,只能给出元素的含量,不能测定元素的化学形态及其结构。  2、灵敏度因元素而异,且变化很大。例如,中子活化分析对铅的灵敏度很差而对锰、金等元素的灵敏度很高,可相差达10个数量级。  3、由于核衰变及其计数的统计性,致使中子活化分析法存在的独特的分析误差。误差的减少与样品量的增加不成

PCR仪技术简史

PCR的最早设想 核酸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致力于研究基因的体外分离技术,Korana于1971年最早提出核酸体外扩增的设想:“经过DNA变性,与合适的引物杂交,用DNA聚合酶延伸引物,并不断重复该过程便可克隆tRNA基因”。PCR的实现 1985年美国PE-Ce

SBR工艺发展“简史”!

SBR法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早在1914年,活性污泥法在产生之初就是采用间歇进水.排水的方式运行的,但由于其运行操作繁琐,当时又缺乏自动控制设备和技术,它很快被连续式活性污泥法所取代,并几乎被淘汰与遗忘。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动监测与控制的硬件设备与软件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为SB

Mallinckrodt-Baker编年简史

  1867年 Mallinckrodt Chemical Company成立  1904年 J.T.Baker Chemical Company成立  1995年 Mallinckrodt 收购 J.T.Baker后成立 Mallinckrodt Baker, Inc(MBI)  200

质谱发展简史

世界上第一台质谱仪于1912年由英国物理学家Joseph John Thomson 研制成功,但直到20 世纪80 年代,MALDI、ESI 等软电离技术的出现,使生物大分子转变成气相离子成为可能,并极大的提高了质谱测定范围,改善了测量的灵敏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溶剂分子干扰等问题,使质谱更适合用于

核酸提取技术简史

核酸提取被用于许多分子生物化学试验和诊断,是克隆、转化、酶切、体外转录、扩增、测序等试验的第一个步骤。然而由于细胞内存在大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原始样品中的代谢物以及其它污染物,提取高质量的核酸并非易事。现阶段的层析柱核酸提取方法有:(重要东西一般都放在前边的,所以先介绍最新的技术,我们精耐特基因的

PCR仪发展简史

1983年春,Mullis发展出PCR的概念;1983年9月,Mullis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做了第一个PCR实验,只用一个循环;1986年6月,Cetus公司纯化了第一种高温菌DNA聚合酶。1988年,美国Cetus公司推出了第一台PCR自动化热循环仪;1990年,Haase首创原位PCR反应;

分子诊断发展简史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生命之谜”被打开,经过PCR技术、生物芯片技术、DNA测序技术之后分子诊断正在快速成为人类疾病诊断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分子诊断发展四阶段第一阶段:利用分子杂交技术进行遗传病基因诊断:通过婴儿胚胎期进行产前诊断,超早期预知某些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1978年著名没计划

关于细胞谱系的研究简史

  1878年,C·O·怀特曼研究蚂蟥胚胎发育时首先提出卵的卵裂是有序的过程,发育早期的每一裂球在构成身体时具有固定的形态学意义。  1882年,E·B·威尔逊创用了细胞谱系这一名词。  1922年,A·彭纳斯对颤蚓胚胎的细胞谱系作了详细的描述。  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一些分子生物学家十分注

血细胞分析的发展简史

  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那间小小的地下室里,华莱士库尔特先生和他的弟弟约瑟夫,正在利用细胞的生物特性和电学原理,为改进实验室检验工作寻求新的方法。  五十年来,库尔特兄弟发明的这项神奇的技术—库尔特原理,不仅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自动化时代,也从此让库尔特公司的科学家们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自动化血细胞

三氯蔗糖的研究简史

  在1976年由英国泰莱公司与伦敦大学共同研制并申请ZL的一种新型甜味剂,并于1988年投入市场,是唯一以蔗糖为原料的功能性的甜味剂,原始商标名称为Splenda,可达到蔗糖的甜度约600倍。

核磁共振谱的简史

  核磁共振现象于1946年由E.M.珀塞耳和F.布洛赫等人发现。目前核磁共振迅速发展成为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有力工具。目前核磁共振与其他仪器配合,已鉴定了十几万种化合物。70年代以来,使用强磁场超导核磁共振仪,大大提高了仪器灵敏度,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迅速扩展。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使得13C、1

血细胞分析的发展简史

  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那间小小的地下室里,华莱士库尔特先生和他的弟弟约瑟夫,正在利用细胞的生物特性和电学原理,为改进实验室检验工作寻求新的方法。  五十年来,库尔特兄弟发明的这项神奇的技术—库尔特原理,不仅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自动化时代,也从此让库尔特公司的科学家们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自动化血细胞

细胞融合的发展简史

  19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在肺结核,天花,水痘,麻疹等疾病患者的病理组织中观察到多核细胞。  19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在蛙的血细胞中也看到了多核细胞的现象,但是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1962年,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血凝型病毒能引起艾氏腹水瘤细胞融合的现象。  1965

全站仪的简史介绍

   全站仪是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的简称,是电子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及微处理器相结合的光电仪器。世界上全站仪的品牌主要有徕卡、拓普康、尼康、南方、索佳等。  全站仪是人们在角度测量自动化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各类电子经纬仪在各种  测绘作业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全站仪的发展经历了从组合式即光电测距仪与光学经

简述元素钠的发现简史

  伏特在19世纪初发明了电池后,各国化学家纷纷利用电池分解水成功。英国化学家汉弗里·戴维坚持不懈地从事于利用电池分解各种物质的实验研究。他希望利用电池将苛性钾分解为氧气和一种未知的“基”,因为当时化学家们认为苛性碱是氧化物。他先用苛性钾(氢氧化钾)的饱和溶液实验,所得的结果却和电解水一样,只得到氢

关于磷酸的发展简史介绍

  继德国商人波兰特发现磷、德国化学家孔克尔制出磷后,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也独立制出了磷,他也是最早研究磷性质及化合物的化学家,他在1682年发表的论文《一种观察到的冷光的新实验》中写到“磷在燃烧后生成白烟,白烟与水作用后生成的溶液具有酸性。”其中的白烟正是磷酸酐(五氧化二磷),而与水作用生成的溶液即为

硝酸钾的发展简史

  世界硝酸钾70%用于农业,以色列和美国产量最大,约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三,智利居第三位。1995年世界硝酸钾总能力约90万吨年,其中直接法的产量约占75%,中国硝酸钾现有生产能力约6万吨年,在建能力亦为6万吨年,其中约80%硝酸钾用于工业部门。

概述元素镁的发展简史

  第一个确认镁是一种元素的是Joseph Black,在爱丁堡(英国)于1755年。他辨别了石灰(氧化钙,CaO)中的苦土(氧化镁,MgO),两者各自都是由加热类似于碳酸盐岩,菱镁矿和石灰石来制取。另一种镁矿石叫做海泡石(硅酸镁),于1799年由Thomas Henry报告,他说这种矿石在土耳其更

概述腺病毒的研究简史

  人体腺病毒已知有52种,分别命名为adl~ad52,研究得最详细是ad2。腺病毒基因组转录产生mRNA,已知的转录单位至少有5个:EⅠ区位于病毒基因组左侧,可再分成EⅠA和EⅠB,与细胞转化有关;EⅡ区编码DNA结合蛋白,参与病毒的复制;EⅢ区编码出现在宿主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EⅣ区位于ad2

细胞融合的发展简史

19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在肺结核,天花,水痘,麻疹等疾病患者的病理组织中观察到多核细胞。19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在蛙的血细胞中也看到了多核细胞的现象,但是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1962年,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血凝型病毒能引起艾氏腹水瘤细胞融合的现象。1965年,英国科学家进

血细胞分析的发展简史

  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那间小小的地下室里,华莱士库尔特先生和他的弟弟约瑟夫,正在利用细胞的生物特性和电学原理,为改进实验室检验工作寻求新的方法。  五十年来,库尔特兄弟发明的这项神奇的技术—库尔特原理,不仅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自动化时代,也从此让库尔特公司的科学家们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自动化血细胞

除湿机的发展简史

除湿机在中国的市场其实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除湿器却一直处于初始状态。除湿机在中国的市场容量非常有限。多年来支持除湿器成长的只有出口。从二十一世纪开始,国家主要生产除湿器的企业总共出口20多万台。之后五年,迅速增长到205万台。当年,国内的销售总量是250万台,这其中近96%的份额都是用于出口。不

磁共振的发展简史介绍

  磁共振是在固体微观量子理论和无线电微波电子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被发现的。1945年首先在顺磁性Mn盐的水溶液中观测到顺磁共振,第二年,又分别用吸收和感应的方法发现了石蜡和水中质子的核磁共振;用波导谐振腔方法发现了Fe、Co和Ni薄片的铁磁共振。1950年在室温附近观测到固体Cr2O3的反铁磁共振。

微胶囊技术的发展简史

  在微胶囊化领域里,Wuster和Green是两位伟大的先驱者。  微胶囊化始于上世纪30年代,但发展非常迅速。迄今有一百多个研究室在开发微胶囊技术。  隐色压敏复写纸的发明是微胶囊化技术第一次成功应用于商业中,至1981年,此种微胶囊的产量就超过5×106t.  应用范围扩大到医药,农用化学品,

色谱法的发展简史

分析就是要确定是什么(定性)和有多少(定量)。定性分析中,若只要求确定元素的组成(如无机定性分析),则可选用发射光谱分析等方法仅需一次测定就可以得到多种元素的分析结果。但一般情况下,分析对象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数不多的几种元素即可组成许多化合物,尤其在有机化合物中,由碳、氢、氮、氧、硫和卤素

简述元素氮的发展简史

  1772年由瑞典药剂师舍勒与卢瑟福 [6-7] 分别独立发现发现,后由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确定是一种元素。  1787年由拉瓦锡和其他法国科学家提出,氮的英文名称nitrogen,是"硝石组成者“的意思。中国清末化学家启蒙者徐寿在第一次把氮译成中文时曾写成“淡气”,意思是说,它“冲淡”了空气中的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