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13封拒稿,屡投屡拒,屡拒屡投,是什么让他坚持下去

“我在读博5年期间,一共收到13封拒稿信;从2017年到2020年,我投出4篇文章。从会议到期刊,从顶会到一般,屡投屡拒,屡拒屡投。”这是邵帅曾经充满了打击与挫败的读博经历。如今,29岁的邵帅已经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计算机学院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季,我们来听听邵帅讲述自己是如何走出“不被认可”和“自我否定”的心路历程。 邵帅屡投屡拒,屡拒屡投 2016年,我的第一个研究成果是在读博第一年暑假开始着手做,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计算机系教授蔡进一(我的导师)和东北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付治国老师的指导下,我做出一个让自己觉得很漂亮的结果。 随后,我就开始着手写文章。这个过程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来回回地思考怎么合理证明结构,并力求让证明简洁漂亮。 我在准备第一篇论文的同时,还面临着很大的课业压力。由于本科学的数学,没有多少计算机基础,所以我上那些需要编程之类的课还是很耗精力的。另外,......阅读全文

官员读博是否妨害教育公平:清华论文博士引争议

  5月1日,曾因老家房屋被强拆而给山东省潍坊市市长写公开信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进文在微博上称,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正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博士,是他的同班同学,但同学们从未见过徐景颜。    当天,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向《新京报》记者证实,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确实是清华

博士论文致谢:我退过学、被10余人拒稿,但我不曾放弃

本文转载自赵序茅科学网博客,已获得原作者授权。原标题:毕业致谢:我从来不曾优秀过我从来不曾优秀过!我小学升初中没考上,初中升大学没考上,大学考研惨遭调剂,硕士考博士再次惨遭调剂!到了博士,我因与导师不和退学了!“给你一支金笔也无用”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商店买铅笔,商店老板拿出一支瑕疵品。妈妈要求调换,

Plos One拒稿:只因作者为女性?

  PLOS ONE杂志迅速作出回应,已经将这名审稿人清除出审稿人队伍。Damian Pattinson杂志编辑主任在网络上证实了这一回应。已经正式将该审稿人从数据库名单中清除。并将该稿件送到一名新的编辑组织审稿,并要求负责处理该稿件的学术编辑从编委中退出。  PLOS ONE也考虑如何让作者确定审

读博:做科研的职业训练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博士生该如何培养?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按理说,读博士没有专门适合的人群,只要符合招生条件,谁都可以读。但是,读博士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都是通过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而获得学位。所以,适合读博士的人,应该是适合作学术研究的人。  读博

官宣!取消统考,读博更难了!

  “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这是前段时间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的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黄国平的毕业论文《致谢》里的一句话,这篇不卖惨,不叫苦,堪称现代版《送东阳马生序》的致谢辞,触动人心,让大家重新认识学习真正的意义,也将“读博”相关的话题送上热搜。  而随着郑州大学、

“略作修改”变“拒稿”?期刊编辑权力过大引争议

  审稿人给出的意见是修改,期刊编辑却给退稿——论文投稿时,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一项对322名高影响力期刊编辑进行的调查发现,91%的受访者确定自己至少改动过一次评审意见。  与此同时,8%的编辑承认,他们会改变审稿人的总体推荐意见,即便未经过后者允许。  10月28日,Science网站就期刊

The scientist教你如何发表论文及应对被拒

  应对论文被拒是所有学术人员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要求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够从批评中获益,有时候还需要一些谈判技巧。科学文献中的许多论文最初都是被拒,在它们发表之前往往都引发了激烈的科学讨论,无论最终它是刊登在最初遭拒的或是其他的期刊上。最近,The scientist杂志的编辑从研

科研怪象:论文就是要让人读不懂

  不知从何时起,学者们开始察觉到一个现象——科研论文的可读性越来越差了。这一现象逐渐为研究人员所关注,相关研究认为:科研论文中缩略语的滥用、冗长句子数量的增加、深奥费解的术语的增多,正在使得科研论文变得越来越难以阅读。而可读性过差的科研论文不仅使得学术圈与大众舆论进一步疏远,也抬高了科研人员所面临

读不读博:为自己的选择创造理由!

  关于读不读博这件事,就像毕业要不要留在北上广,一年一年困扰着一批批新的年轻人。这不,最近科学网博主们又掀起了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说到底,如何做出一个正确的人生选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难题,所以才会被反复提及。  在这里,不想赘述读博与不读博之间的利与弊。那样的文章已经由你的导师、学长分享

造假巨头Nature论文被撤稿

  根据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网站的报道,在阿拉巴马州大学调查发现它的前雇员,蛋白质研究专家H.M.Krishna Murthy在蛋白结构研究上造假,发布的多个蛋白质结构“是篡改和/或伪造的”这一真相6年之后,1月4日《自然》(Nature)杂志撤回了他发表于2006年的一篇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