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基本介绍

可发生于任何肿瘤细胞增殖速度快及治疗后肿瘤细胞大量死亡的病人,一般常见于急性白血病、高度恶性淋巴瘤,较少见于实体瘤病人,如小细胞肺癌、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等。肿瘤溶解综合征具有以下特征: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而导致的低钙血症等代谢异常。少数严重者还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速和室颤、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医生应判断出肿瘤溶解综合征的高危患者,加强预防和检测,一旦发现立即开始治疗。......阅读全文

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基本介绍

  可发生于任何肿瘤细胞增殖速度快及治疗后肿瘤细胞大量死亡的病人,一般常见于急性白血病、高度恶性淋巴瘤,较少见于实体瘤病人,如小细胞肺癌、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等。肿瘤溶解综合征具有以下特征: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而导致的低钙血症等代谢异常。少数严重者还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的心律

肿瘤溶解综合征的监测

  对有发病危险者,在进行化疗前及化疗期间应至少每日一次测血清电解质、磷、钙、尿酸、肌酐水平。对于高风险病人(例肿瘤体积大的高度恶性淋巴瘤)在治疗开始后24小时至48小时之间,每6小时检测上述的实验指标。检测过程中,一旦血清值发生异常,即应给予适当的治疗,并且每6至12小时重复检测异常的值,直至化疗

怎样预防肿瘤溶解综合征?

  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化疗前24小时开始给予别嘌呤醇600mg/d,口服,持续用药1-2天。此后可给予别嘌呤醇,每日300mg口服。对于需要立即抢救的病人,给予相同剂量的别嘌呤醇,并需要碱化尿液(pH>7),静脉输注含0.4%碳酸氢钠的溶液和利尿剂,使尿量维持在100-150mL/h。在给予足够液

详述肿瘤溶解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确诊后,必须给予足够的半生理盐水水化治疗,口服氢氧化铝可用于治疗高磷血症。  可用多种方法治疗高钾血症,但从机制上可分为两种式:  一是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葡萄糖、胰岛素或碳酸氢钠),一是使钾快速排出体外(速尿促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聚苯乙烯磺酸钠树脂促其通过肠排出)。出现高钾血症或低钙血症者

关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基本介绍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指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小分子物质等)漏出,多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

副肿瘤综合征的基本信息介绍

  副肿瘤综合症,是指由于肿瘤的产物(包括异位激素的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包括交叉免疫、自身免疫和免疫复合物沉着等)或其他不明原因,可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及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所在部位直接引起的而是通过上述途径间接引起,故称为副

关于副肿瘤综合征的基本信息介绍

  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s,PNS)是发生在某些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在未出现肿瘤转移的情况下,即已产生影响远隔的自身器官,而引起功能障碍的疾病。影响的远隔自身器官如在神经系统,也称之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neurologic paraneoplastic sy

两例口腔癌放疗后肿瘤溶解综合征病例分析

 肿瘤溶解综合征(tumor lysis syndrome,TLS)是由于肿瘤细胞自发性或治疗后死亡,细胞内物质快速入血,超出肾脏和其他组织器官代谢能力,导致代谢异常的一类急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高尿酸、高血钾、高血磷低血钙以及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代谢异常的综合征。 虽然TLS常发生于淋巴造血系

淋巴系统肿瘤的基本介绍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组织及淋巴结的恶性肿瘤。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原发于颈部、腋下或腹部。这种肿瘤在病理、扩散方式和治疗反应等方面都与霍奇金病不同,通常在诊断时已经广泛扩散,因此治愈机会较霍奇金病低。

关于纵隔肿瘤的基本介绍

  纵隔肿瘤是临床胸部常见疾病,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原发性纵隔肿瘤包括位于纵隔内各种组织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但不包括从食管、气管、支气管和心脏所产生的良、恶性肿瘤。转移性肿瘤较常见,多数为淋巴结的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病变多见于原发性肺部恶性肿瘤,如支气管癌。肺部以外者则原发于食管、乳房和

颅内肿瘤的基本介绍

  生长于颅内的肿瘤通称为脑瘤,包括由脑实质发生的原发性脑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至颅内的继发性脑瘤。其病因至今不明,肿瘤发生自脑、脑膜、脑垂体、颅神经、脑血管和胚胎残余组织者,称为原发性颅内肿瘤。由身体其他脏器组织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者,称为继发性颅内肿瘤。颅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

关于胆道肿瘤的基本介绍

  胆道肿瘤主要是指原发于胆道系统的肿瘤,包括胆囊肿瘤和胆管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胆道恶性肿瘤在中国消化道肿瘤中位居第5位,最常见的是胆囊癌,约占胆道肿瘤的1/3,胆囊癌多见于50~70岁的老年女性。病因尚不完全明确,考虑与结石有关。

关于肿瘤免疫的基本介绍

  肿瘤免疫(tumor immunology)是研究肿瘤抗原、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相互关系;机体对肿瘤免疫应答和肿瘤细胞逃逸免疫效应的机制;及肿瘤的免疫诊断和免疫防治的科学。  肿瘤是机体正常细胞恶变的产物,其特点是不断增殖并在体内转移。因此肿瘤细胞在免疫学上的突出特点是出现某些在同

关于鼻肿瘤的基本介绍

  鼻肿瘤是鼻腔和鼻窦的肿瘤,恶性较良性多见。良性肿瘤中以乳头状瘤、血管瘤为多。恶性肿瘤中则多数是癌,肉瘤较少见。 鼻腔、鼻窦乳头状瘤的主要症状是鼻塞,鼻内新生物表面呈乳头状。

妇科肿瘤的基本表现介绍

  一旦患有妇科肿瘤,通常会有如下表现:  ⒈阴道出血要与正常月经区别。阴道出血常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不规则的出血,或排出血水,血的颜色发生改变。  ⒉白带的改变。正常白带应该是白色糊状或蛋清样,清亮、无味、量少。当白带量增多,颜色发生改变,如浓样、血样及水样、有异味,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关于睾丸肿瘤的基本介绍

  睾丸肿瘤是在青年男性中最常见恶性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绝大多数为原发性,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两大类。生殖细胞肿瘤发生于曲细精管的生殖上皮,其中精原细胞瘤最为常见,生长速度较缓慢,预后一般较好;非精原细胞瘤如胚胎癌、畸胎癌、绒毛膜上皮癌等,比较少见,但恶性程度高,较早出现淋巴和

治疗睾丸肿瘤的基本介绍

  1.放疗  精原细胞瘤睾丸切除后放射治疗,25~35Gy(2500~3500rad)3周照射主动脉旁和同侧髂、腹股沟淋巴结。第I期者90%~95%可生存5年。如临床发现腹膜后病变即第II期,则纵隔及锁骨上区亦照射20~35Gy(2000~3500rad)2~4周,5年生存率亦可达80%以上。  

关于溶解氧的基本概念介绍

  溶解氧(DO)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的含量,它以每升水中氧气的毫克数表示,溶解氧以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水中溶解氧量是水质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水体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溶解氧高有利于对水体中各类污染物的降解,从而使水体较快得以净化;反之,溶解氧低,水体中污染物降解较缓慢。  水中所含溶解氧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马方综合征的基本介绍

  马方综合征又称为马凡综合征,为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病特征为四肢、手指、脚趾细长不匀称,身高明显超出常人,伴有心血管系统异常,特别是合并的心脏瓣膜异常和主动脉瘤。该病同时可能影响其他器官,包括肺、眼、硬脊膜、硬颚等。

美尼尔综合征的基本介绍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曾称美尼尔病,在1861年由法国医师ProsperMénière首次提出。该病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本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中、青年人,儿童少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双耳患病者占10%~50%。

Klinefelter综合征的基本介绍

  (Klinefelter syndrome)又称为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或原发小睾丸症。患者性染色体为XXY,即比正常男性多了一条X染色体,因之本亦常称为XXY综合征。  Klinefelter综合征的发病率相当高,男性新生儿中达到1.2‰。根据白种人的资料,身高180cm的男性患病率为1/260,

膀胱肿瘤的基本信息介绍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多数为移行上皮细胞癌。在膀胱侧壁及后壁最多,其次为三角区和顶部,其发生可为多中心。膀胱肿瘤可先后或同时伴有肾盂、输尿管、尿道肿瘤。在国外,膀胱肿瘤的发病率在男性泌尿生殖器肿瘤中仅次于前列腺癌,居第2位;在国内则占首位。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年龄以50~70

关于颅内肿瘤的基本介绍

  可分为原发性颅内肿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形成的转移瘤。脑肿瘤引起颅内压的共同特点为慢性进行性的典型颅内压增高表现。在病程中症状虽可稍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加重。少数慢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可突然转为急性发作。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可伴随不同的症状,如视力视野的改变,锥体束损害、癫痫发作、

关于心脏肿瘤的基本介绍

  心脏肿瘤(cardiac tumor)无论良性、恶性,临床均比较少见,其中原发性肿瘤更为罕见。心脏肿瘤的症状繁多,极易与其他心脏器质性疾病相混淆。国外资料报道,良性肿瘤占心脏肿瘤的3/4,其中良性肿瘤接近一半为黏液瘤,其他良性肿瘤为脂肪瘤、乳头状弹力纤维瘤和横纹肌瘤等;恶性肿瘤中最多的为未分化肉

肾肿瘤的基本信息介绍

  肾肿瘤约95%是恶性的,良性的很少见。恶性的肾肿瘤依据发病年龄和病理解剖学的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型:①幼儿的肾肿瘤:多称为肾胚胎瘤,大多发生在3岁以前。据统计,这种肾脏肿瘤占幼儿恶性肿瘤的20%。②成人的肾肿瘤:常见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发生于肾实质的癌肿称为肾实质癌,发生于肾盂的癌肿称为肾

关于肿瘤免疫逃逸的基本介绍

  肿瘤免疫逃逸(Tumor escape)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从而得以在体内生存和增殖的现象。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当体内出现恶变细胞时,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通过免疫机制特异地清除这些“非己”细胞,抵御肿瘤的发生发展。然而,恶变细胞在某些情况下能通过多种机制逃

关于良性肝肿瘤的基本介绍

  肝肿瘤(hepatic tumor,tumor of liver)是指发生在肝脏部位的肿瘤病变。肝脏是肿瘤好发部位之一,良性肿瘤较少见,恶性肿瘤中转移性肿瘤较多。原发性肿瘤可发生于肝细胞索、胆管上皮、血管或其他中胚层组织,转移性肿瘤中多数为转移性癌,少数为转移性肉瘤。

关于脑垂体肿瘤的基本介绍

  垂体瘤可以按照肿瘤的大小和激素分泌的功能不同来分类。根据肿瘤大小的不同,垂体瘤分为垂体微腺瘤(肿瘤的直径小于1cm)和垂体腺瘤(肿瘤直径大于等于1cm)。根据分泌激素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激素分泌性垂体瘤和无功能腺瘤。垂体肿瘤的大小与治疗预后关系密切。大约70%以上的垂体无功能瘤是不需要治疗的,若没

关于肿瘤相关抗原的基本介绍

  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AA),是指在肿瘤细胞或正常细胞上存在的抗原分子,包括:胚胎性蛋白、糖蛋白抗原、鳞状细胞抗原等,常用于临床肿瘤的诊断。肿瘤相关抗原并非肿瘤细胞所特有,正常细胞可微量合成,而在肿瘤细胞增殖时高度表达,因此称为”相关抗原“。来源于同

关于滋养细胞肿瘤的基本介绍

  滋养细胞肿瘤,别名:滋养层细胞疾病;滋养层细胞瘤;滋养叶肿瘤;滋养层肿瘤;致溃疡性胰岛细胞瘤;胃泌素瘤;瘤细胞可分泌胃泌素;滋养细胞肿瘤是指胚胎的滋养细胞发生恶变而形成的肿瘤。最早分为两种一种良性的称“葡萄胎”,另一种恶性的称“绒毛膜上皮癌”。以后发现介于这两种之间,还有一种形态上像葡萄胎,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