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恶性黑色素瘤的疾病预防

尽量避免日晒,使用遮阳屏是重要的一级预防措施,特别是对那些高危人群,加强对一般群众和专业人员的教育,提高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更为重要。 (一)肿瘤浸润深度 肿瘤厚度与预后密切相关,Balch等(1982)报道的1442例恶性黑色素瘤疗效分析,其中357例原发灶≤0.75mm者的5年生存率为89%,≥4mm者仅25%。 (二)淋巴结转移情况 综合文献l~3个淋巴结有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为41%~58%,4个以上转移者为8%~26%,虽然病灶厚度和淋巴结转移均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但淋巴结转移与否似乎对预后的影响更大。 (三)病灶部位 根据临床分析,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部位不同其疗效亦各异,一般认为发生于躯干的预后最差,位于头颈部者次之,位于肢体者较好。 (四)手术方式 根据Morton提出的广泛切除范围的标准,病灶厚度≤0.75mm者切除范围距肿瘤边缘2cm~3cm,厚度>0.75mm而≤4mm时为3c......阅读全文

恶性黑色素瘤的疾病预防

  尽量避免日晒,使用遮阳屏是重要的一级预防措施,特别是对那些高危人群,加强对一般群众和专业人员的教育,提高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更为重要。  (一)肿瘤浸润深度  肿瘤厚度与预后密切相关,Balch等(1982)报道的1442例恶性黑色素瘤疗效分析,其中357例原发灶≤0.75mm者的5

恶性黑色素瘤的检查

  早期诊断有时较困难,必须详细追问病史,家族史,进行细致的全身和眼部检查,此外,还应行巩膜透照,超声波,FFA,CT及MRI等检查,以期作出诊断。必要时需要取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诊。  组织病理:黑素细胞异常增生,在表皮内或表皮-真皮界处形成一些细胞巢。这些细胞巢大小不一,并可互相融合

恶性黑色素瘤的常见症状

  为了仔细详查皮肤的病变,良好的光照和手持放大镜必不可少,色素性皮损有下列改变者常提示有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  ①颜色:大多数恶性黑色素瘤有棕,黑,红,白或蓝混杂不匀,遇皮痣出现颜色改变,应特别提高警惕。  ②边缘:常参差不齐呈锯齿状改变,为肿瘤向四周蔓延扩展或自行性退变所致。  ③表面:不光

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鉴别

  病理分级:  1.侵袭深度分级Clark(1969)在研究了黑瘤侵袭深度与预后的关系后,根据侵袭深度将黑瘤分为5级。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Ⅰ级:瘤细胞限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内。  Ⅱ级:瘤细胞突破基底膜侵犯到真皮乳头层。  Ⅲ级:瘤细胞充满真皮乳头层,并进一步向下侵犯,但未到真皮网状层。  Ⅳ级:

恶性黑色素瘤诊治体会

恶性黑色素瘤占所有癌症患者的1%~3%,是指有恶性变化的色素斑痣,但并非所有黑色素瘤一定由斑痣恶变而来,亦可自然发生,在恶性黑色素瘤病人中,约有20%的黑色素瘤无色素出现,故色素多少与恶性程度无关。创伤、局部长期**和不恰当的治疗对斑痣(交界痣及混合痣)转变为恶性黑色素瘤有显著的关系。 恶性黑色素

恶性黑色素瘤的并发症

  如肿瘤位于黄斑区,于举兵早期患者即可有视物变形或视力减退,如位于眼底的周边部则无自觉症状,根据肿瘤生长情况,表现为局限性及弥漫性两种,前者居多,局限性者表现为凸向玻璃体腔的球形隆起物,周围常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弥漫性者沿脉络膜水平发展,呈普通性增后而隆起不明显,易被漏诊或误诊,并易发生眼外和全身

臀部恶性黑色素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44岁。6个月前发现左侧臀部肿物,无明显疼痛,未行诊治。半月前自觉肿块增大并局部略有疼痛。查体:全身皮肤及黏膜无复合痣及黑色素沉着。左侧臀部可见明显肿胀,表面皮肤无色素沉着,可触及大小约10 cm×10 cm肿块,质软,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局部有压痛,皮温无明显增高。 术前MRI示:

恶性胸膜疾病新疗法

  目前英国和美国每年新发30万例恶性胸膜疾病患者,预计到2055年每年将再增加10万例病例,平均每家医院每年将接诊约250例新发病例。  英国牛津大学的Najib Rahman博士在美国胸内科医师协会(ACCP)年会上报告称,恶性胸膜疾病新疗法正在不断涌现。Rahman博士指出,直到最近,滑石

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治疗中国方案诞生

  电影《非诚勿扰2》中孙红雷扮演的李香山被查出患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后,为自己提前举办了葬礼,这个情节使得被称为“癌中之王”的恶黑受到公众的关注。其实,制药企业对恶黑的研究一直在进行。日前,先声药业在京宣布,历时4年的恩度联合达卡巴嗪与安慰剂联合达卡巴嗪一线治疗进展期黑色素瘤的多中心、双盲、随

原发性胃恶性黑色素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67岁,反复头晕、胸闷1.5月余,排黑便1周。查体:腹软,左中腹部稍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平扫CT示胃大弯胃壁局部明显增厚,呈不规则肿块状突入胃腔,CT值约24~36HU(图1A);增强动脉期病灶呈轻至中度强化,CT值约53~69HU,内见血管走行(图1B);静脉期病灶持续强化,CT值约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