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4.1亿年前化石研究揭秘鱼类鳞片鳞列如何演化

现生鱼类大多都是从头至尾完全被鳞片覆盖,它们从远古时期就一直如此吗?鳞片排列(鳞列)即汉语成语“鳞次栉比”中的鳞次,是如何布局的?在演化上有何规律?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最新通过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产自“古鱼王国”云南曲靖、约4.1亿年前的“西屯副云南鱼”化石进行详细建模研究,获得迄今最完整的胴甲鱼高清鳞列及鳞片三维形态。 这项为揭秘有颌脊椎动物祖先鳞列格局、鳞片演化打开重要“窗口”的古鱼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生命科学专业期刊《eLife》发表,并被该期刊文摘遴选为特别报道。......阅读全文

原始胴甲鱼揭秘有颌脊椎动物祖先的鳞列格局

  鱼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体表覆盖的鳞片,鳞片承担了防御、进攻、摄食、过滤、感觉、保护躯体免受磨损和防止寄生虫等功能。此外,鳞片表面的纹饰和腹侧的结构可接收并引导水流、减少阻力。鳞片按照一定的生长模式整齐地排成鳞列,即为成语“鳞次栉比”的出处。鱼类的鳞片是骨质的,属于外骨骼或膜质骨的一部分。鳞片和鳞

王敏:义务与责任加速职业步伐

 王敏   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 胡珉琦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研究员王敏从小酷爱踢球,学生时代梦想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但当这一理想磨灭时,他明白了,不是所有的热爱都能成为一辈子的事业。做一名古生物学者,最初与兴趣无关,是义务与责任一直加速着王敏的职业步伐,让他成为了中

中国科学家发现重庆化石库,将影响该领域未来几十年

   导 读  2022年9月28日,《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四篇古生物学领域的论文,它们都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团队及其合作者的研究。  虽然四篇文章中研究的对象分别是近年在贵州与重庆两个地点发掘的化石,但它们之间却有内在联系:都是与志留纪早期有颌鱼类相关的研

朱敏研究员Science解析下巴从何而来

  我们的下巴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细思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每个人的下巴都不一样,在最新的一项报道中,来自中国和瑞典古生物学家将下巴的来源追溯到了灭绝的鱼类下颌上,这扫除了科学界在脊椎动物颌演化认识上一个大的盲区。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1日的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

研究揭示早志留世软骨鱼类新进展

  在生命演化史中,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近60余年来,全球志留纪鱼类化石的连续发现已使人们能够将“鱼类时代”推前至志留纪。化石记录表明,志留纪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无颌类已相当繁盛,有颌类所有重要类群如盾皮鱼纲、棘鱼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等皆已出现并逐渐得到发展。志留纪鱼类化石不

朱敏: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

   英国QS教育集团最近发布了2015年最新“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国大陆有58所大学入选全球顶尖学科前400名,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这说明我们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我们是否就可以想当然地认为,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只有一步之遥了呢?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深入研究多国的高

王浩敏团队制备成功石墨烯纳米带

   3月10日,记者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获悉,该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浩敏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通过模板法在六角氮化硼沟槽中实现石墨烯纳米带可控生长,成功打开石墨烯带隙,并在室温下验证了其优良的电学性能,为研发石墨烯数字电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技术路径。3月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王浩敏团队制备成功石墨烯纳米带

   3月10日,记者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获悉,该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浩敏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通过模板法在六角氮化硼沟槽中实现石墨烯纳米带可控生长,成功打开石墨烯带隙,并在室温下验证了其优良的电学性能,为研发石墨烯数字电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技术路径。3月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新研究揭秘“从鱼到人”的关键环节

这些新发现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欣欣向荣;到了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 朱敏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一直以来,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脊

新研究揭秘“从鱼到人”的关键环节

  这些新发现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欣欣向荣;到了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  朱敏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一直以来,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