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T细胞休息不足后果远非“罢工”那么简单

随着年龄的增加,T细胞的多样性会逐渐减少,人们往往会失去初始T细胞和记忆T细胞,这让老年人更易受到感染。T细胞无法保持静息状态可能是其更易受到感染和癌症影响的原因之一。 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体用于抵御病原微生物和抗击肿瘤的“士兵”。在检测到病原体之前,它们会保持静息状态。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新研究指出,如果没有得到休息和维护,T细胞可能会死亡,从而使宿主更容易感染病原体。 从胸腺“学校”毕业成为免疫“士兵” 免疫系统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T细胞产生于中枢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和胸腺。胸腺的英文拼写为Thymus,这也是这群细胞被命名为T细胞的原因。 T细胞由骨髓来源的淋巴样祖细胞经过血液循环迁移至胸腺,在胸腺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发育、分化和筛选过程,并最终成熟。“可以说,胸腺是培养这些‘士兵’的‘学校’,在胸腺这所‘学校’中‘毕业’的T细胞在进入‘战场’前,并未接触过真正的外来抗原刺......阅读全文

PNAS:溶酶体在调控细胞静息状态深度和老化关系的作用

  2019年10月21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白凡课题组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姚广课题组合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题为“Graded regulation of cellular quiescence depth between prolife

研究揭示酶体功能在调控细胞静息状态深度中的作用

  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内的大部分细胞都不进入活跃细胞周期,而处于休眠的状态。其中,可以被生长信号刺激逆转的休眠状态被称为细胞静息,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不可逆的细胞衰老状态。细胞静息对于机体多种生理过程至关重要,例如,干细胞稳态维持和组织的修复。另一方面,细胞静息状态的紊乱会导致诸如癌症和衰老等严重病

Science揭开大脑静息状态下功能网络的秘密

  之前的成像研究表明,当大脑处于静息状态时,不同的脑区共同形成网络,但这种功能连接背后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如今,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领导的研究团队鉴定出一组共136个基因,其表达似乎协调了不同脑区的活动。这项成果发表在6月12日的《Science》上。  研究人员综合了磁共振成像的数据、艾伦脑科学研究

心理所揭示吗啡对静息状态痛觉神经网络的调节机制

  尽管吗啡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疼痛,但其镇痛的脊髓上中枢机制却不清楚。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吗啡抑制疼痛后的神经活动改变,鲜有研究报告吗啡在无痛状态下对中枢神经元活动的调节,而后者恰恰是外科手术中超前镇痛的基础。所谓超前镇痛,是指在手术之前就给予镇痛药物,借以抑制伤害性系统的敏化过程,较常规的术后给药相

静息化处理**控制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一直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能做到术后微痛和缩短疼痛时间是我们医生的梦想。长效麻药的合理使用,大大地降低了疼痛的发生率,但仍然有部分病人即使使用了长效麻药,疼痛控制的也并不理想。所以解决**术后疼痛要考虑综合因素。    **术后疼痛有两种表现状态,一是创伤性疼痛,二是挛缩性疼

临床物理检查方法介绍--静息显像介绍

静息显像介绍:  静息显像:即显示在病人处于休息状态下心脏对核素显像剂的摄取和分布情况。它常与运动显像匹配使用。静息显像正常值:  放射性在一定时间内变化不大,所以允许采集能满足统计学要求的放射性计数用以显像,故所得影像清晰、质量好。静息显像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冠心病的诊断和危险度分级,判断缺血

Cell子刊:静息内皮细胞脂肪酸β氧化活化机制研究

  比利时鲁汶大学Peter Carmeliet院士团队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李旭日教授团队合作,首次发现了静息内皮细胞较增殖性内皮细胞具有更高的脂肪酸氧化反应,通过氧化还原稳态上调脂肪酸氧化反应对血管起保护作用。李旭日教授和Peter Carmeliet院士(前排左三, 四)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静息心律与心脏病死亡风险正相关

  最新的一项有30000名健康人群参与试验的研究表明,在10年内静息心律增加者全因死亡和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风险增加,该研究结果发表于12月21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文章在背景信息中提到,证据表明,静息心律(RHR)快与总体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增加相关,这一相关因素独立于传统

细胞因子CXCL12如何控制耐治疗白血病干细胞的静息

  大多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可以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这些药物非常有效,可以产生深度缓解并延长生存。然而,这些患者体内仍存在静息的白血病干细胞,因此他们必须继续使用抑制剂治疗以维持缓解。这些“休眠细胞”是在骨髓的微环境中保持静止的白血病干细胞。骨髓是一种特殊的解剖位置,已知它能维持正常的造血干细

上海交大Science子刊 调节成年静息态神经干细胞的分子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与生理学系徐楠杰课题组和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孙苏亚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影响因子11.51)上发表了题为“A neuronal molecular switch through cell-cell contact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