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孕育”类脑认知智能引擎“智脉”诞生

曾毅团队 受访者供图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类脑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员曾毅团队发布了历时9年打造的全脉冲神经网络的类脑认知智能引擎“智脉”(Brain-inspired Cognitive Engine,以下简称BrainCog),并进行全面开源开放,助力自然智能的计算本质探索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BrainCog以多尺度生物可塑性原理为基础,支持全脉冲神经网络建模,具备脑启发的人工智能模型以及脑功能和结构模拟能力,为类脑人工智能和计算神经科学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接口组件与计算平台。平台负责人曾毅告诉《中国科学报》,共有三十余人参与了“智脉”的研发,而智脉的愿景就是为未来智能打造“智慧的经脉”。五大认知功能人脑能够自组织地协同数百项认知功能,灵活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如何整合多尺度生物可塑性法则来构建具有生物合理性和计算高效性的神经网络模型是类脑人工智能和计算神经科学领域共同关注和面临的重要挑......阅读全文

曾毅院士:远离艾滋病重在预防

曾毅  即将到来的12月1日,是又一个世界艾滋病日。当前,艾滋病已演变成一个非常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每年死亡人数高达几百万。  在同艾滋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预防感染一直是重中之重。  “艾滋病的预防关键在自己,把握得好就不会被感染。病毒的传播也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加以控制。关

对话曾毅:为何签名支持暂停巨型AI研发

   3月底,非营利组织未来生命研究所发表一封公开信,呼吁暂停研发比GPT-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AI)系统至少6个月。公开信获得了千余名该领域专家、科技人员、产业高层的签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家曾毅。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特设专家组专家,曾毅也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人工智能伦理

对话曾毅:为何签名支持暂停巨型AI研发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466.shtm

曾毅:与病毒战斗一辈子

曾毅(1929年— ) 曾毅,广东揭西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6~1960年,从事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性疫苗免疫,肠道病毒、麻疹病毒的研究。1960年起从事肿瘤病毒研究。从1973年开始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并获得卫生部的试剂生产证。在

中科院院士曾毅逝世-曾分离出中国第1株艾滋病病毒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曾毅,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曾毅,1929年3月生,广东揭西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毅: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准则

  著名作家阿西莫夫1940年在科幻小说中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条命令与第一条相矛盾;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以上两条相矛盾。今天,人工智能逐渐从科幻走向现实,人们对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愈加警惕,希望能

追记曾毅院士:为了做世界一流研究的承诺

 曾毅 2000年年底的一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曾毅的家中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虽然天气很冷,但主人热情的接待,让两位客人内心备感温暖。 那是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简称生命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钟儒刚第一次见到曾毅,虽然已经过去了20年,但当时的情景让他

脑图谱与类脑智能前沿论坛举办

    论坛现场 海南大学供图  12月27日,“CSIG图像图形中国行”走进海南大学,并举办脑图谱与类脑智能前沿论坛。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胡德文、北京大学教授彭宇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蒋田仔、北京大学教授林宙辰、海南大学教授殷明、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刘勇等受邀在会上作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海

B类先导专项“脑功能联结图谱与类脑智能研究”结题验收

  8月3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脑功能联结图谱与类脑智能研究”结题总体验收会议。总体验收专家组由中科院院士王志珍、贺福初、赵国屏、强伯勤、张钹、郭雷等来自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的科技专家,以及来自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管

李德毅院士:跨学科脑研究有助打破“生殖隔离”

  凡是悠久强大的学科,往往壁垒森严,存在“生殖隔离”现象。从1956年意大利青年讨论怎样用机器模拟人的智慧开始,人工智能和脑认知科学研究就一直犹如两条平行线,没有实质性的交集。  “我们搞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员应该跟脑神经科学家、生命科学家做学科交叉,使同一个人成为两个不同领域的专家,这才是真正的‘交

曾光:相信新冠终会降为丙类丙管

  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的出台,持续提高了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在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新十条”的出台,各地陆续将核酸检测、隔离、风险区划定等关键防控措施向更为科学的方向调整,关于将新冠肺炎从“乙类传染病甲类管

之江生物拟闯关IPO-曾存在“三类股东”

   11月10日,新三板挂牌公司之江生物预披露招股说明书。   之江生物曾经引入“三类股东”,后通过多次股权转让,对“三类股东”进行了清理。作为医药企业,该公司被证监会关注,是否存在通过市场推广等方式进行商业贿赂等行为。   曾引入“三类股东”   新三板在线获悉,之江生物于2015年12月

饶毅:中国脑计划是我见过的最差科学经费管理

  在我国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普遍对支持科学研究有广泛共识,在我国具备一定支持科学研究的经济条件的情况下,科技部正在推动最大的两个所谓“2030”计划:量子计划、脑计划,预计十年时间里国家投入各数百亿。 如何提高国家经费使用效率,使纳税人的经费得到有效使用,使经费用到有意义科学工作,是每一个涉及科学

Neuron:饶毅等提出脑研究的“化学连接组”新概念

  “化学连接组是一个新概念,化学连接组学是一个新途径,应用于果蝇的相关工具是强有力的资源”。  2019年2月21日,重要国际学术期刊《神经元》发表北京大学饶毅教授实验室的论文:“化学连接组学:绘制果蝇的化学传递图谱”。 其摘要中明确提出“化学连接组是一个新概念,化学连接组学是一个新途径,应用于果

类脑信息处理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类脑智能研究中心类脑信息处理(BRAVE)研究组,在研究员张兆翔的带领下,在借鉴生物神经结构、认知机制与学习特性的神经网络建模与类人学习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组在“视听模态的生成、融合”以及“智能体之间的知识迁移”取得了重大突破,系列成果发表在AAAI

北京脑科学研究专项:构建下一代智能科学体系

  在北京市脑科学研究专项引领下,中科院自动化所类脑智能研究中心在类脑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  一个小小的机器人,从它的视角望出去的正前方,摆放着一个摇铃。机器人问:“这是什么?”一个声音告诉它:“这是摇铃。”机器人先进行了缓慢地观察,之后伸手握起摇铃晃动,然后放回。当再次向机器人展示

我国科学家打造类脑认知智能引擎“智脉”开源平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680.shtm近日,Cell出版社旗下Patterns期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全脉冲神经网络的类脑认知智能引擎(Brain-inspired Cognitive Intelligence Engin

琶洲实验室“脑与类脑研究模式动物中心”揭牌

  近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琶洲实验室)“脑与类脑研究模式动物中心”揭牌成立。据悉,该中心主任由琶洲实验室教授朱心红担任。今年以来,朱心红团队先后在《细胞》《神经元》《国家科学院院报》等发表论文,揭示在抑郁症和“脑肝轴”等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揭牌现场。琶洲实验室 供图 

类脑计算:让人工智能走得更远

像人一样思考,这是人们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期待。大踏步前进的人工智能,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 “机器综合智能水平和人脑相差较大,机器学习需要较多人工干预,不同人工智能模态之间交互协同较少……”近日,在香港召开的第S43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科学家细数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瓶颈。 解铃还须

9年“孕育”-类脑认知智能引擎“智脉”诞生

 曾毅团队 受访者供图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类脑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员曾毅团队发布了历时9年打造的全脉冲神经网络的类脑认知智能引擎“智脉”(Brain-inspired Cognitive Engine,以下简称BrainCog),并进行全面开源开放,助力自然智能的计算本质探索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

使AI更具生物合理性!科学家提出神经网络新策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435.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负责的类脑认知智能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脑启发神经环路演化赋能脉冲神经网络”的新研究。他们受“经过自然演化的生

北大获赠千万美元设脑研究院-饶毅任院长

  11月8日,北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继续捐赠1000万美元与北京大学共同建设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  IDG创始人兼董事长、麻省理工学院(MIT)麦戈文人脑研究院创始人麦戈文(Patrick McGovern)与北京大学

类脑神经网络赋能无人机集群涌现自组织避障行为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团队借鉴自然界中群体智能的去中心化、自组织的行为机制,提出了一种无人机集群的自组织生存避障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模式》(Patterns)。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集群行为。自然界的集群行为表现出自组织、去中心化、分布式等特点,每个个体独立地具备

3D打印技术首次造出类脑组织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日前报道称,英国科学家近日使用新的3D打印技术,首次打印出像人脑一样柔软的类脑组织,朝最终3D打印出功能齐备的完整大脑迈出重要一步。   以往,只有相对硬一些的材料可被3D打印出来,而大脑、肺等软组织,一般很难通过3D打印技术获得。这是因为3D打印过程涉及逐层建造物体,下

3D打印技术首次造出类脑组织

  以低温技术克服软组织打印难   科技日报北京1月15日电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日前报道称,英国科学家近日使用新的3D打印技术,首次打印出像人脑一样柔软的类脑组织,朝最终3D打印出功能齐备的完整大脑迈出重要一步。   以往,只有相对硬一些的材料可被3D打印出来,而大脑、肺等软组织,一般很难通过

“类脑”研究热度猛增-或促进人类终极进化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近日举行了揭牌仪式。信息、生物、材料、物理、微电子等7个院系的掌门人共同按动启动钮,多学科共同支持类脑研究。清华大学新任校长邱勇到场致辞。他表示,希望类脑计算推动跨学科的研究发展。  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钹院士说,类脑计算比曼哈顿计划更有挑战性。研究中心主

杨雄里:我国亟待加强类脑人工智能研究

杨雄里  “目前,类脑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推广到互联网、金融投资与调控、医疗诊断、新药开发、公共安全等一系列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或将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这是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教授杨雄里日前在以“脑信息与人工智能”为主题的东方科技论坛上表达的观点。  作为我国脑科学研究的有力推动

“类脑”研究热度猛增-或促进人类终极进化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近日举行了揭牌仪式。信息、生物、材料、物理、微电子等7个院系的掌门人共同按动启动钮,多学科共同支持类脑研究。清华大学新任校长邱勇到场致辞。他表示,希望类脑计算推动跨学科的研究发展。  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钹院士说,类脑计算比曼哈顿计划更有挑战性。研究中心

余山:从脑网络到人工智能——类脑计算的机遇与挑战

  2016年3月,AlphaGo与职业围棋选手的对局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高度关注。计算机在一个公认的非常复杂的计算与智力任务中,打败了人类的顶尖选手,靠的是类人脑的智能吗?从系统的结构看,AlphaGo结合了深度神经网络训练与蒙特卡洛模拟[1]。广义的说,深度神经网络是类脑的计算形式,而蒙特卡

康恩贝:传闻与事实不符-曾传类鸦片药成基药

  康恩贝昨晚发布澄清公告称,该公司发现4月1日某网站发表了《类鸦片药成基药 康恩贝多家药企涉违规操作》一文,该报道相关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   公告称,《类鸦片药成基药 康恩贝多家药企涉违规操作》涉嫌恶意侵害康恩贝的声誉。该文作者未经与权威部门核实,擅自指责称康恩贝等多个企业违规操作,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