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命名及研究历史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命名,来源于终末分化的CIK细胞成熟必须通过细胞因子刺激。一些资料称其为“类似T细胞的自然杀伤细胞”,是因为其与自然杀伤细胞有密切关联。也有人主张将CIK细胞视为自然杀伤细胞的子类。1991年,英戈·G·H·施密特-沃尔夫医生(G.H. Schmidt-Wolf)首次描述CIK细胞,并在1999年开始进行癌症临床实验。......阅读全文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命名及研究历史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命名,来源于终末分化的CIK细胞成熟必须通过细胞因子刺激。一些资料称其为“类似T细胞的自然杀伤细胞”,是因为其与自然杀伤细胞有密切关联。也有人主张将CIK细胞视为自然杀伤细胞的子类。1991年,英戈·G·H·施密特-沃尔夫医生(G.H. Schmidt-Wolf)首次描述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定义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又称细胞因子激活杀伤细胞,是一组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样表型的适应免疫细胞混合体。医生通过向外周血单核细胞或脐带血单核细胞中注入干扰素-γ、抗CD3单克隆抗体、重组人体白细胞介素1族和2族等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工作机制

实验证明淋巴细胞在暴露于干扰素-γ、抗CD3抗体、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2后,能够裂解新鲜的、非培养的癌症细胞(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癌细胞)。CIK细胞对这些淋巴因子(特别是白细胞介素-2)敏感,并能够裂解那些对NK细胞或LAK细胞活动产生抗性的肿瘤细胞。通过抽取外周血或脐带血(比如简单的抽血)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生理功能

因为CIK细胞可以杀死自然杀伤细胞或LAK细胞无法裂解的细胞,所以具备独特的功能。CIK细胞同时具备T细胞和NK细胞样表型特征,二者功能的独特组合,产生强有力而又广泛的不受MHC限制的抗肿瘤细胞毒性,具备广谱抗肿瘤效果。CIK细胞识别肿瘤的确切机制和其靶向杀伤作用尚不完全清楚。NK样细胞除了通过TC

细胞因子的命名法则

根据推测的功能、分泌细胞或作用靶点,细胞因子已被分类为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和趋化因子。因为细胞因子的特点是相当多的冗余和多效性,所以这种区别,允许例外,已经过时了。白细胞介素一词最初被研究人员用于那些假定目标主要是白细胞(白细胞)的细胞因子。它现在主要用于指定较新的细胞因子分子,并且与它们的假定功能

自然杀伤T细胞的命名原因

“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最初是指小鼠体内一种表达自然杀手相关标记(NK cell-associated marker)NK1.1(CD161)的T细胞。现在,广为认可的NKT细胞定义为“小鼠和人体内共表达具有相当偏向性的T细胞受体(TCR)以及NK细胞标记的CD1d限制的T细胞。

细胞因子的结构及研发历史

  结构  从分子结构来看,细胞因子都是小分子的多肽,多数由100个左右氨基酸组成。细胞因子都是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特异结合后才能发挥其生物学效应,这些效应包括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抗感染和杀肿瘤细胞效应,促进或抑制其他细胞因子的合成,促进炎症过程,影响细胞代谢等。细胞因子的这些作用

NK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作用

  NK细胞的杀伤活性可通过某些细胞因子的诱导而显著增强,这样的细胞称为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IL-2的培养基中孵育便可得到LAK细胞,NK细胞是其主要成分。用LAK细胞治疗肿瘤是颇有潜力的一种生物疗法。

细胞因子的研发历史

  最近几年,基因重组的细胞因子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应答调节剂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最早用于临床的干扰素α在治疗白血病和病毒感染中收到显著疗效。中国的干扰素a1在1991年通过新药审评,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国际上已批准生产的细胞因子药物还包括EPO、干扰素γ、GM-CSF、G-C

细胞因子的研发历史

最近几年,基因重组的细胞因子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应答调节剂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最早用于临床的干扰素α在治疗白血病和病毒感染中收到显著疗效。中国的干扰素a1在1991年通过新药审评,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国际上已批准生产的细胞因子药物还包括EPO、干扰素γ、GM-CSF、G-CSF

细胞因子的研发历史

最近几年,基因重组的细胞因子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应答调节剂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最早用于临床的干扰素α在治疗白血病和病毒感染中收到显著疗效。中国的干扰素a1在1991年通过新药审评,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国际上已批准生产的细胞因子药物还包括EPO、干扰素γ、GM-CSF、G-CSF

自然杀伤细胞的分泌细胞因子相关介绍

  活化的NK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调节免疫和造血作用以及直接杀伤靶细胞的作用。  此外,NK细胞可抑制PWM体外诱导B细胞的 分化及抗体应答, 其机理可能通过直接抑制B 细胞或抑制辅佐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NK细胞通过自然杀伤和ADCC发挥的细胞毒作用,在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监视中起重要

概述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历史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最初是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于2006年利用病毒载体将四个转录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组合转入分化的体细胞中,使其重编程而得到的类似胚胎干细胞和胚胎APSC多能细胞的一种细胞类型。随后世界各地不同科学家陆续发现其它方法

概述细胞因子的研发历史

  最近几年,基因重组的细胞因子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应答调节剂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最早用于临床的干扰素α在治疗白血病和病毒感染中收到显著疗效。中国的干扰素a1在1991年通过新药审评,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国际上已批准生产的细胞因子药物还包括EPO、干扰素γ、GM-CSF、G-C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历史

1950年代,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格登的一系列实验表明,将蟾蜍成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除细胞核的卵细胞后,这个重组的细胞可以发育为一个完整的蟾蜍个体。这一发现否定了此前一度流行的一个学说:细胞在分化的过程中会不断丢弃不需要的遗传物质。约翰·格登的实验证明动物成体细胞仍然拥有全套基因组,有发育成完整个

关于细胞因子的研发历史介绍

  最近几年,基因重组的细胞因子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应答调节剂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最早用于临床的干扰素α在治疗白血病和病毒感染中收到显著疗效。中国的干扰素a1在1991年通过新药审评,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国际上已批准生产的细胞因子药物还包括EPO、干扰素γ、GM-CSF、G-C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历史的介绍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最初是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于2006年利用病毒载体将四个转录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组合转入分化的体细胞中,使其重编程而得到的类似胚胎干细胞和胚胎APSC多能细胞的一种细胞类型。随后世界各地不同科学家陆续发现其它方法

细胞因子诱导癌症治疗的临床试验

CIK细胞与白细胞介素-2联合治疗癌症疗法,已经开始在小鼠和人体临床实验中进行,试验显示其毒性较低。在大量的I期和II期临床试验中,自体和异体CIK细胞对不同肿瘤实体显示出广谱的高毒性潜力,且只有轻微副作用。在许多案例中,CIK细胞治疗完全缓解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改善生活质量,甚至在癌症晚期也如

木棉花的命名历史

  木棉的拉丁名,国外最早在1954年被提及的为Bombax malabaricum,至2015为止,均较为广泛的在化学成分、药理分析、植物研究等文献中使用,在《中国植物志》中,亦使用此拉丁名;《海南植物志》《广州植物志》等地方植物志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则较多使用Gossampinus mala

细胞的研究历史

  细胞(Cells)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于1665年发现的。当时他用自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软木塞的薄切片,放大后发现一格一格的小空间,就以英文的cell命名之,而这个英文单字的意义本身就有小房间一格一格的用法,所以并非另创的字汇。而这样观察到的细

细胞的研究历史

  细胞(Cells)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于1665年发现的。当时他用自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软木塞的薄切片,放大后发现一格一格的小空间,就以英文的cell命名之,而这个英文单字的意义本身就有小房间一格一格的用法,所以并非另创的字汇。而这样观察到的细

细胞的研究历史

  细胞(Cells)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于1665年发现的。当时他用自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软木塞的薄切片,放大后发现一格一格的小空间,就以英文的cell命名之,而这个英文单字的意义本身就有小房间一格一格的用法,所以并非另创的字汇。而这样观察到的细

细胞化学的历史及学术研究

  历史  1844年米利翁叙述了蛋白质反应,1853年霍夫曼指出,这个反应实际上是一个测定酪氨酸的方法,直至1888年,莱特格尔才开始利用米氏反应进行研究工作。1868年克莱布斯和1872年施特鲁韦分别显示出组织中酶的存在。他们指出树胶酊遇脓变成蓝色,这是确定组织中有过氧化物酶存在的首次报道。  

重组人蛋白细胞因子的研究选择—细胞因子

1.重组蛋白表达体系MCE 重组蛋白表达体系主要有:大肠杆菌,酵母细胞,昆虫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2.重组蛋白纯度和浓度测定重组蛋白纯度测定方法:a. SDS-PAGE 测定法;b. HPLC 测定法;c. 银染测定法。重组蛋白浓度测定方法:a. Bradford 蛋白定量测定法;b. BCA 蛋白定

重组人蛋白细胞因子的研究选择细胞因子

.重组蛋白表达体系        MCE 重组蛋白表达体系主要有:大肠杆菌,酵母细胞,昆虫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 2.重组蛋白纯度和浓度测定 重组蛋白纯度测定方法:a. SDS-PAGE 测定法;b. HPLC 测定法;c. 银染测定法。重组蛋白浓度测定方法:a. Bradford 蛋白定量测定法;b

Adv-Sci: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诱导癌细胞自我杀伤的机制

  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新的机制,通过干扰离子稳态诱导癌细胞的自我杀伤。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生化工程系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螺旋多肽钾离子载体,可导致程序性细胞死亡。离子载体增加活性氧浓度,使内质网应激至细胞死亡。  细胞内外环境的电化学梯度在细胞生长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细胞的离子稳态受到干扰时,加速

细胞凋亡的研究历史

1. 凋亡概念的形成 196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结扎鼠门静脉后,电镜观察到肝实质组织中有一些散在的死亡细胞,这些细胞的溶酶体并未被破坏,显然不同于细胞坏死。这些细胞体积收缩、染色质凝集,从其周围的组织中脱落并被吞噬,机体无炎症反应。1972年Kerr等三位科学家首次提出了细胞凋亡的概念,宣告了对

细胞凋亡的研究历史

1. 凋亡概念的形成 196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结扎鼠门静脉后,电镜观察到肝实质组织中有一些散在的死亡细胞,这些细胞的溶酶体并未被破坏,显然不同于细胞坏死。这些细胞体积收缩、染色质凝集,从其周围的组织中脱落并被吞噬,机体无炎症反应。1972年Kerr等三位科学家首次提出了细胞凋亡的概念,宣告了对

关于蓖麻毒素诱导细胞因子损伤的作用机理介绍

  蓖麻毒素诱导细胞因子的机理目前多数认为是通过刺激淋巴样细胞产生的。主要为巨噬细胞和肝Kupffer′s细胞。这些细胞表面含有甘露糖受体,可与蓖麻毒素分子中3个末端甘露糖残基特异结合而优先被摄取。蓖麻毒素诱导细胞因子的分泌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毒素是否可诱导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各细胞因子之间是否具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发展历史

1950年代,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格登的一系列实验表明,将蟾蜍成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除细胞核的卵细胞后,这个重组的细胞可以发育为一个完整的蟾蜍个体。这一发现否定了此前一度流行的一个学说:细胞在分化的过程中会不断丢弃不需要的遗传物质。约翰·格登的实验证明动物成体细胞仍然拥有全套基因组,有发育成完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