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我国材料成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群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材料成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德群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9月5日10时34分,在武汉不幸逝世,享年78岁。 李德群院士1945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196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硕士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后留校任教,1991年晋升教授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先进成型技术学会创会监事、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特邀顾问、中国塑料工程学会塑料机械及模具分会副理事长等。 李德群院士长期致力于材料成形数字化与智能化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研发出冲压模CAD、塑料模CAD/CAM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开创我国模具数字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率先在我国开展塑料注射成形模拟研究,创建的表面模型......阅读全文

沉痛悼念|我国材料成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群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材料成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德群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9月5日10时34分,在武汉不幸逝世,享年78岁。  李德群院士1945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1968年本科毕业于

李德仁院士:科学要为祖国服务

李德仁 李德仁供图 “爱我中华”,这是李德仁的曾祖父留下的家训首句。作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体系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将这种爱国精神根植于心,力践于行。 对于入选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李德仁感到非常光荣,也倍感责任重大。“我们只是一个代表,代表

李德平院士;辐射防护领域的科学大家

■沈冰李德平(1926.11.4—)李德平,祖籍江苏兴化,1948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我国著名辐射物理、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辐射防护科研领域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辐射探测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委员,曾连续三届担任国际放射防护委

李德平院士;辐射防护领域的科学大家

李德平(1926.11.4—)  李德平,祖籍江苏兴化,1948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我国著名辐射物理、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辐射防护科研领域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辐射探测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委员,曾连续三届担任国际放射防护委员

薛群基院士:加速深海材料腐蚀研究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海洋开发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维护海洋权益、争夺海洋资源的形势日益呈现出尖锐复杂的局面,海洋科技的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日前召开的主题为“深海极端环境下材料腐蚀科学理论与关键实验技术”的香山科学会议第423次学术讨论会上,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薛

李德仁院士:青年一代要敢于质疑

   在江苏省泰州中学的校园里,有一个古老的书院,书院里长着一棵800多岁的银杏树,李德仁每次回到母校,总要在这棵银杏树下拍张照片。  这位湖北省唯一的两院院士,从中学课外兴趣小组得到测量学的启蒙,误打误撞跨进武汉测绘学院大门,从此开始了近60年的测绘生涯。在以他为首的科学家团体的努力下,中国测绘科

李德毅院士:云计算让精准定位成为可能

李德毅   “摇一摇交友”、“摇一摇找饭店”、“摇一摇K歌”等已成为智能手机时代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然而,这“摇一摇”的过程中摇出来的地点往往与实际相差不少,少则几十米,多则上百米。这在建筑物密集分布的大城市往往给用户带来“找一找”的麻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或许能为

李德毅院士:跨学科脑研究有助打破“生殖隔离”

  凡是悠久强大的学科,往往壁垒森严,存在“生殖隔离”现象。从1956年意大利青年讨论怎样用机器模拟人的智慧开始,人工智能和脑认知科学研究就一直犹如两条平行线,没有实质性的交集。  “我们搞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员应该跟脑神经科学家、生命科学家做学科交叉,使同一个人成为两个不同领域的专家,这才是真正的‘交

李德毅院士:轮式机器人将成人类重要伴侣

   2013年,我国共销售3.7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销量的20.67%。机器人产业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智能产品与产业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表示,在大数据和云服务的协调下,联网后的机器人将实现人与机器人、机器人与机器人、物与机器人的协调

李德仁院士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高荣誉

  8月25日,在第22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上,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这是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的最高荣誉称号,仅授予全世界在世的最具影响的10名杰出科学家。   李德仁是中国获此称号的第二人,1988年中科院院士王之卓曾获此荣誉。李德仁曾于

两院院士李德仁:破解大数据存储难题靠创新

  李德仁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大数据的存储和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李德仁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智慧城市首先是数字城市,它通过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网,带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大数据时代。  “只要接入互联网,我们就可以通过手机查询实时交通路况,

李德毅院士: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正当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  近年来,全球智能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而从智能学科的引领性、独立性和普遍性来看,在我国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紧迫性愈加突出。  自2010年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就联合众多学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不断加强论证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李德毅院士: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当数教育

  科学技术进步在与教育赛跑。去年底,工信部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教育部今年要求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设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的相关专业。正在全球勃兴的人工智能对教育有什么影响?教育应该怎样应对?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智能教育

李德生等五位院士:解能源困境-重在技术创新

  “‘我国石油还能开采40年’的说法不科学,该数据是拿探明的存储量除以每年的消费量简单得出的,而实际上每年都有新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被勘探出来。”   近日,五位中科院院士——地质学家李德生、物理化学家田昭武、无机化学家徐如人、真菌学家庄文颖、电工学家严陆光,与20位青年科学家在天津大学畅谈能源

这次盛会上,李德仁院士表示:“武汉算力集成世界领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459.shtm8月11日,2023东湖算力与大数据创新大会在武汉召开。大会以“数智双擎,算融未来”为主题,邀请政府领导、院士专家、企业家、行业组织等共同探讨算力产业发展新趋势及新挑战,以算力建设促进

李德仁院士工作站落地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

中新网山东海阳4月22日电 (记者 王娇妮)4月22日,李德仁院士工作站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应用产业园揭牌。李德仁院士称,他的团队将依托东方航天港,与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滕瑶教授团队联合,建设“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并进行产业化推广。打造空天一体、星座运营与信息服务一体的全产业链产

田中群院士简谈科研的魅力

直播时间:10月28日(周四)晚上20:00直播地址:科学网新浪微博直播间扫码进入科学网新浪微博直播间观看直播科学网微信视频号将同步直播 2021年10月28日(周四)晚8点(北京时间),大家期待已久的iCANX Story第21期即将重磅来袭,本期做客《大师故事》的嘉宾是来自厦门大学的田中群院

两院院士李德仁:鼓励年轻人去科研一线创新

   名片:李德仁,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创国际测量学界“李德仁方法”、创下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论文得分最高纪录,指导的博士生论文5次入选全国百篇“优博”。  开栏语  如果由麻省理工的毕业生和教师创办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其创造的收入将使该国成为全世界第二十四大经济体。如果将麻省理工换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人工智能的内涵与外延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走过六十年,如今奔跑在天梯上,而深处却是更多基础和阶梯的支撑,比如光网宽带、移动宽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等等。事实上,如果联网通信、数据量爆发及计算能力的极大提升,人工智能技术也许还处于实验室之中。  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拓展史,就是

河北材料近净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

  近日,依托河北科技大学建设的“河北省材料近净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由该省科技厅、财政厅、发改委组织的专家可行性论证,并正式启动建设。  材料近净成形技术是指零件成形后,仅需少量加工或不再加工就可用作机械构件的成形技术,具有高效、低耗、优质、清洁等优势,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及各项新

锂电材料碳纤维的粘胶纤维的纺丝成形的介绍

  采用湿法纺丝。粘胶通过喷丝孔形成细流进入含酸凝固浴,粘胶中碱被中和,细流凝固成丝条,纤维素黄酸酯分解再生成水化纤维素。凝固和分解可同时发生,也可先后进行。在同一浴中完成凝固和分解的方法称单浴法纺丝。粘胶长丝用单浴法纺丝。在一浴内凝固而在另一浴中分解再生的方法称二浴法纺丝。强力丝或短纤维一般用二浴

林群院士:教材减负的哲学,由厚变薄

   两会期间科技教育界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帽子”满天飞,二是减负。  前一个问题我只是看到两会报道,自己没有新见解。但反过来想,这么多的“帽子”是祸是福还要观察。我认为“帽子”可能对更多的人会起到激励和支持作用,不为少数人专有,就更公平了。  第二个问题我才有话要说——创新需要从教育开始,而我国教

中国抗辐照结构钢已具备核聚变工程应用条件

   5月9日至13日,中国聚变堆结构材料国际认证研讨会在合肥召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研发的中国抗辐照低活化环保型结构钢(CLAM钢)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肯定。国际能源署(IEA)聚变堆材料执委会主席F. Tavassoli 对CLAM钢的研发水平给予高度评价:CLAM钢各

骆利群院士Nature子刊发表研究新成果

  人类大脑被誉为是“进化的最高杰作”,而新皮层对于大脑的高级功能非常重要。新皮层回路的信息加工需要广泛整合大脑中的信息输入,从局部微回路到远距离皮层和皮层下连接。研究新皮层神经回路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对于理解大脑的信息处理机制非常重要。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使用基于狂犬病毒的跨突触示踪系统,对小鼠

薛群基院士获2011年“国际摩擦学金奖”

  据国际摩擦学理事会官方网站报道,经国际摩擦学会评奖委员会评审,国际摩擦学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奖项,2011 年“国际摩擦学金奖(Tribology Gold Medal)”,授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该奖项每年奖励一位在摩擦学领域做出突出

骆利群院士本月Cell、Nature连发研究成果

  骆利群(Liqun Luo)教授是世界著名的一位华人科学家,这位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里走出来的科学家30岁成为美国顶尖名校博士导师,领导斯坦福大学生物系规模最大实验室,获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科研成果,现任斯坦福大学生物系教授,霍德华休斯医学院研究员。2012年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本月,骆

田中群院士: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前景

——纪念我国光谱事业30年,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专家采访报道系列         在这个丰收的金秋季节,我国的光谱学界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收获――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在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的规模、参会人数以及期刊论文数堪称历届会议之最。在会议召开的间隙时间里,会务组、分析测试百

李德毅:接地气的云计算

  带宽是短板   1994年,美国学者提出了位置服务的基本内容,你在哪里、和谁在一起、附近有什么资源……这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信息要求。当今已经变成很时髦的概念,叫“SoLoMo”,综合了社交、位置和移动的特点,使得位置服务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接地气的云计算。   地理信息,

院士专家呼吁加强环保材料研究

  1月10日,由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等单位承办的“材料产业与环境保护研讨会”在中国工程院举行,来自节能环保、环境材料、废气废水处理、绿色生产等领域的研究、检测和生产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共计12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主席、两院院士师昌绪特地从北京医院病房发来贺信,勉励中国的材料科技

院士出力,攻克量子点材料难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院士、樊逢佳教授等人与其他科研人员合作,在量子点合成过程中引入晶格应力,调控量子点的能级结构,获得了具有强发光方向性的量子点材料,此材料应用在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中有望大幅提升器件的发光效率。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