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人员发现光照加速大自然“电网”导电性

自然界拥有自己的内在“电网”。在我们脚下和海底,细菌产生的微小纳米线“呼出”多余的电子而形成一张遍布全球的“电网”。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光是在生物膜细菌中培养这种电子活动的“盟友”。将细菌产生的纳米线暴露在光照下,电导率最高可增加100倍。这一发现发表在7日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耶鲁大学西校区微生物科学研究所分子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副教授尼基尔·马尔万卡尔表示,暴露在光照下的纳米线电流急剧增加,显示出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光电流,可持续数小时。 从消除生物危害废物到创造新的可再生燃料来源,科学家们正在寻求利用这种电流的方法,这一发现可能会提供新见解。 几乎所有的生物在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时,都会呼吸氧气以排出多余的电子。然而,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生活在海洋深处或埋藏在地下数十亿年的土壤细菌已进化出一种利用矿物质呼吸的方式。 当细菌暴露在光照之下,电流会显著增加,这让研究人员感到惊讶,因为大多数接受测试的细菌都存......阅读全文

研究人员发现光照加速大自然“电网”导电性

自然界拥有自己的内在“电网”。在我们脚下和海底,细菌产生的微小纳米线“呼出”多余的电子而形成一张遍布全球的“电网”。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光是在生物膜细菌中培养这种电子活动的“盟友”。将细菌产生的纳米线暴露在光照下,电导率最高可增加100倍。这一发现发表在7日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耶鲁大

微系统所研制出微纳光纤耦合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Superconducting nanowire single-photon detector)作为一种高性能的单光子探测器,已广泛应用于量子信息、激光雷达、深空通信等领域,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  SNSPD器件主要有两种光耦合方式,一种是垂直光耦合

让阳光照进来,杀杀灰尘中的细菌

  最近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微生物组》(Microbiome)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让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房间可以杀死生活在灰尘中的细菌。  美国俄勒冈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在黑暗的房间中平均有12%的细菌存活且能够繁殖。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有阳光照射的房间里只有6.8%的细菌存活,UV照射过的细菌中只有6.1

功能协同的纳米银/硅纳米线复合材料具有长效抑菌性能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和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期在材料领域著名杂志《先进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 2010, 22, 48: 5463-5467)报道了一种纳米银/硅纳米线复合材料在长效持久抑菌方面的工作。《自然》杂志在“研究热点”(

云南将出台鲜米线地方标准 3年内鲜米线穿衣上市

  米线是云南人饭桌上的常客。米线吃法众多,可煮吃,可凉拌,还可炒着吃。最近,省卫生厅公开征求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鲜米线》修改意见,提出要逐步解决鲜米线出厂包装问题,杜绝裸体米线及简易盛装容器的米线出厂,防止二次污染,从根本上降低微生物污染导致的超标率。在原料上,要求不得使用回收米线作为加工原料

EDS检测纳米线黑森林

纳米线黑森林 来看看GaAs/GaInP纳米线形成的黑森林SEM照片。纳米线分两步长成:树干GaAs通过金属有机物气相外延法(MOVPE)使用金颗粒作为种子。取出反应容器中的样品,并在样品表面喷一层HSQ抗蚀剂。第二步MOVPE 制备GaInP时,抗蚀剂可以阻止GaInP在GaAs上生长。图

人类细胞竟能“吞噬”纳米线

  硅纳米线和人类细胞同处一“室”,竟被细胞“吞噬”!据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光谱》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将人体内皮细胞与硅纳米线放在同一个培养皿中,利用电子显微镜和特制光学成像工具,首次视频呈现“吞噬”细节。这项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新研究,能帮助开发出突破人体屏障的给药

用作气体传感的纳米线

用作气体传感的纳米线 一篇具有启发性的文章(X. Chen et al.,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177 (2013): 178-195. )详细描述了基于纳米线的气体传感器的制造流程,配置,工作原理。它们通常具有高灵敏度和响应时间迅速、高选择性和高稳

日本成功开发磁性纳米线

   据《日刊工业新闻》7月3日报道,日本大阪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附属强磁场科学研究中心的萩原政幸教授和日本首都大学东京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的真庭豊教授共同研究,在单层碳纳米管内充填氧分子,成功开发了可成为纳米结构新型磁性体的纳米线。磁性体纳米线作为自旋电子材料可用于信息传输和控制等领域。   共同研

HIV药物奈非纳韦或可有效抑制耐药性细菌感染

  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上升,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新型方法来抵御耐药性细菌的感染,而引发链球菌性咽喉炎以及很多严重疾病的病原体都属于耐药性细菌的行列,而研究人员也一直在寻找新型的工具来帮助抵御这些病原体。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CS Chemical 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