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细胞竟能“吞噬”纳米线

硅纳米线和人类细胞同处一“室”,竟被细胞“吞噬”!据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光谱》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将人体内皮细胞与硅纳米线放在同一个培养皿中,利用电子显微镜和特制光学成像工具,首次视频呈现“吞噬”细节。这项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新研究,能帮助开发出突破人体屏障的给药机制,以及对细胞内特定细胞器实施精准电刺激的生物电疗法。 硅纳米线具有生物兼容性、高导电性以及超细特性,能绕过人体天然屏障,携带小分子药物直接“喂”给细胞,且不会造成损伤。但之前一直无法弄清“吞噬”现象的具体细节,现在芝加哥大学材料科学家田博志(音译)带领团队首次拍摄到“吞噬”过程,向开发出基于这一现象的工具迈出了重要一步。 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特殊的散射增强相位对比成像仪(SEPC),结合相位对比和暗场成像技术,能同时对细胞成分和非生命物质纳米线进行观察。他们观察了数千次内皮细胞与纳米线的相互作用后发现,细胞膜能自我折叠后抓取纳米......阅读全文

人类细胞竟能“吞噬”纳米线

  硅纳米线和人类细胞同处一“室”,竟被细胞“吞噬”!据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光谱》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将人体内皮细胞与硅纳米线放在同一个培养皿中,利用电子显微镜和特制光学成像工具,首次视频呈现“吞噬”细节。这项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新研究,能帮助开发出突破人体屏障的给药

硅纳米线的主要成分

Si纳米线当然成分就是Si了,要是SiO2不就是SiO2纳米线了?不过Si确实不稳定,极易氧化,表面一定会有SiO2层的。

人类细胞能吞噬纳米线-有助开发全新给药机制

  硅纳米线和人类细胞同处一“室”,竟被细胞“吞噬”!据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光谱》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将人体内皮细胞与硅纳米线放在同一个培养皿中,利用电子显微镜和特制光学成像工具,首次视频呈现“吞噬”细节。这项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新研究,能帮助开发出突破人体屏障的给药

硅纳米线将绘电子器件新版图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实现了硅纳米晶体管、传感器等纳米器件的部分功能,但是离纳米器件的大规模集成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已经研发出用硅纳米线制成的“纸电池”。   当全世界的科学家一窝蜂地关注碳纳米管时,殊不知,另一种一维纳米材料硅纳米线同样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百余根硅纳米线阵列监测循环肿瘤DNA

  近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李杜娟通过引入高效能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在癌症早期诊断以及术后监控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生物传感器是一类用于检测特定分析物的分析设备,通常由生物识别元件、换能器和电子检测

复合半导体纳米线成功整合在硅晶圆上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9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技术,首次成功地将复合半导体纳米线整合在硅晶圆上,攻克了用这种半导体制造太阳能电池会遇到的晶格错位这一关键挑战。他们表示,这些细小的纳米线有望带来优质高效且廉价的太阳能电池和其他电子设备。相关研究发表在《纳米快报》杂志上。   III—

有了这个方法,硅纳米线锂电负极材料将不再是困难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在热等离子体制备硅纳米线负极材料上取得新进展,实现每小时公斤级量产,且制备的电池容量和寿命都达到较高标准,与碳材料复合后循环1000次的容量仍有2000mAh/g,为硅碳负极材料的产业化进展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ACS Nano上。  目前传统的石墨负极材

上海微系统所等在硅纳米线阵列宽光谱发光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SOI材料与器件课题组在硅纳米线阵列宽光谱发光方面取得新进展。课题组研究人员将SOI与表面等离子体技术相结合,研究了硅纳米线阵列的发光性能,并且与复旦大学合作借助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理论计算了硅纳米线发光峰位与纳米腔共振模

微电子所在新型硅基环栅纳米线MOS器件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在面向5纳米以下技术代的新型硅基环栅纳米线(Gate-all-around silicon nanowire,GAA SiNW)MOS器件的结构和制造方法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5纳米以下集成电路技术中现有的FinFET器件结构面临诸多挑战。环栅

功能协同的纳米银/硅纳米线复合材料具有长效抑菌性能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和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期在材料领域著名杂志《先进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 2010, 22, 48: 5463-5467)报道了一种纳米银/硅纳米线复合材料在长效持久抑菌方面的工作。《自然》杂志在“研究热点”(

纳米线阵列——记录神经元活性的新神器

  神经元可以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是神经系统的基础。与神经元相关的疾病种类繁多,其中不少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要开发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一个重要的手段是监测神经元细胞对于候选药物的响应。目前记录神经元活性的方法多利用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异,通过测量离子通道电流和细胞内电位的变化来评估神

硅表面铁磁锰单原子纳米线的结构与生长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硅半导体表面重构以及表面吸附原子在硅表面上的自组装研究是理论和实验科学工作者长期以来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MnSi等锰基化合物具有铁磁性和较高的居里温度,因此被认为是最有望实现自旋传导的磁性材料。实验发现,锰在室温下可在硅(001)面上自组装形成单原子纳米线和小纳米团簇,为

美利用银纳米线开发出弹性导体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银纳米线开发出具有高导电性和弹性的导体,有望制成可伸缩变形的电子设备。   可伸缩的电路将能够胜任很多刚性设备不可为的事情。例如,电子化“皮肤”可以帮助机器人拿起一些细微的物体,伸缩的显示器和天线可以使手机和其他

上海微系统所上海应物所制出超高灵敏硅纳米线DNA传感器

  在最新一期的Nano Letters上(Nano Lett., 2011, 11 (9), pp 3974–3978, DOI:10.1021/nl202303y),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王跃林/李铁课题组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课题组以快报形式报导了他们在超高灵敏硅纳

上海微系统所等研制出0.1-fM检测限硅纳米线DNA传感器

  继去年在Nano Letters报导了最灵敏的硅纳米线DNA传感器之后,在2012年9月刚刚出版的Nano Letters上(2012, 12 (10), pp 5262–5268, DOI:10.1021/nl302476h),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王跃林/李铁课题组

微系统所研制出微纳光纤耦合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Superconducting nanowire single-photon detector)作为一种高性能的单光子探测器,已广泛应用于量子信息、激光雷达、深空通信等领域,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  SNSPD器件主要有两种光耦合方式,一种是垂直光耦合

人类的细胞研究

为了感染我们的细胞,引起COV-ID-19的病毒SARS-CoV-2首先在我们的细胞表面附着一个分子,但随后必须与人类细胞融合。在大流行之前,Gorgun正在研究粘附并插入细胞膜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当CO-VID-19开始传播时,Gorgun迅速开展了研究,以了解SARS-CoV-2如何与细胞融合

美研发新技术可让电子设备在人体组织生长

  人类和机械融为一体的科技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实现了,近日,美国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公布了一个新的技术,可以让传感器在人体组织中生长,这些设备可以被植入患者或用于实验室研究人类组织如何应对潜在的药物副作用。   科学家在细胞中植入这些如同海面一样的支架,这些由环氧树脂、无毒的材料制成的

美科学家采用微型光驱动导线调制大脑电信号方法

    人脑中快速移动的电信号如何产生思想,形成运动甚至产生疾病,至今是一个谜团。寻找精确、简单的方法来操纵神经元之间电信号,有助于人类对大脑的了解。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团队提出采用微型光驱动导线调制大脑电信号的方法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          十年前,科学界对于光遗传学

美科学家采用微型光驱动导线调制大脑电信号方法

  人脑中快速移动的电信号如何产生思想,形成运动甚至产生疾病,至今是一个谜团。寻找精确、简单的方法来操纵神经元之间电信号,有助于人类对大脑的了解。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团队提出采用微型光驱动导线调制大脑电信号的方法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   十年前,科学界对于光遗传学技术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技术会

中国科大拨开硅材料“光解水制氢”机制的迷雾

  众所周知,氢气是一种非常清洁且可储存运输的可再生能源,因此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备氢气已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清洁新能源技术。半导体催化剂在光解水制氢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包括俘获光能、降低反应势垒、减少能耗、加快反应速度等。硅材料作为地球上丰度最高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半导体材料,早已有报道预言可用于

低成本也能造出高质量纳米线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有望成为人类绝对清洁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然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便宜的制造元件;廉价且能耗低的制造方法;高转化效率。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现在,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廉价制造高质量的纳米线太阳能电池的新技术,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查

HLA是糖蛋白抗原,又称组织相容性抗原、移植抗原和组织抗原。HLA由一系列紧密连锁的基因编码,这些基因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也称为HLA基因,定位在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共有6个座位,至少含4个与移植有关的基因区:即HLA-A,HLA-B,HLA-C和HLA-D.HLA-D又分为HLA-DR

朝着针对人们的人类细胞和非人类细胞的药物迈进

  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一个典型的人身上只有一小部分细胞和基因是人的。面对这种情况,科学家正在提出一种革命性的方法,用于开发针对人的人类和非人类组成部分的新药和疗法。这就是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ACS)的《蛋白质组研究杂志》(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的一篇论文的主

帕金森病治愈有望-光敏纳米线或有助于大脑疾病的治疗

  据悉,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光激活的纳米线,暴露在光线下时,通过刺激神经元可以使其着火。研究人员希望这种纳米线可以帮助理解复杂的大脑神经元回路,也可能用于治疗大脑紊乱。图片来源于网络  涉及基因变更神经元的光遗传学,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和潜在的治疗方法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一些研究人员对

云南将出台鲜米线地方标准-3年内鲜米线穿衣上市

  米线是云南人饭桌上的常客。米线吃法众多,可煮吃,可凉拌,还可炒着吃。最近,省卫生厅公开征求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鲜米线》修改意见,提出要逐步解决鲜米线出厂包装问题,杜绝裸体米线及简易盛装容器的米线出厂,防止二次污染,从根本上降低微生物污染导致的超标率。在原料上,要求不得使用回收米线作为加工原料

EDS检测纳米线黑森林

纳米线黑森林 来看看GaAs/GaInP纳米线形成的黑森林SEM照片。纳米线分两步长成:树干GaAs通过金属有机物气相外延法(MOVPE)使用金颗粒作为种子。取出反应容器中的样品,并在样品表面喷一层HSQ抗蚀剂。第二步MOVPE 制备GaInP时,抗蚀剂可以阻止GaInP在GaAs上生长。图

用作气体传感的纳米线

用作气体传感的纳米线 一篇具有启发性的文章(X. Chen et al.,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177 (2013): 178-195. )详细描述了基于纳米线的气体传感器的制造流程,配置,工作原理。它们通常具有高灵敏度和响应时间迅速、高选择性和高稳

日本成功开发磁性纳米线

   据《日刊工业新闻》7月3日报道,日本大阪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附属强磁场科学研究中心的萩原政幸教授和日本首都大学东京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的真庭豊教授共同研究,在单层碳纳米管内充填氧分子,成功开发了可成为纳米结构新型磁性体的纳米线。磁性体纳米线作为自旋电子材料可用于信息传输和控制等领域。   共同研

什么是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中,人类白细胞抗原的阳性率可以高达90%以上,但是,也有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检查这项指标是阴性,所以这项指标的阳性并不代表一定就是强直性脊柱炎。在正常人群中也有少部分人会出现这项指标的阳性,而在这些人群中只有10%-20%的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