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屠呦呦:她以身试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问世50年来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青蒿素的正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她说:“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20世纪60年代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开始参加代号“523”的国家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任务来的时候疟疾已经没有什么好药可治了泛滥得比较厉害”“能再往后退吗?不可以” 3年时间,经过数百次失败屠呦呦团队所做的全部实验数据中排在第191个的青蒿出现了100%的抗疟药效 然而青蒿素对人体是否安全在当时仍然未知为了尽快进入临床验证屠呦呦决定以身试药“有一些毒副反应的因素我们要自己来试一下”“我是组长,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医院经过试服,最终证明青蒿素是安全的如今,已年过九旬的屠呦呦仍牵挂着青蒿素和疟疾研究对于屠呦呦来说只要是国家需要她都会尽......阅读全文

屠呦呦团队的青蒿素或可治糖尿病

  由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研制出的青蒿素药物至今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抗疟药物,成功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12月1日,在线发表于美国 Cell(《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突破性研究表明,这一药物或许还可以拯救数亿糖尿病患者。来自奥地利科学院CeMM分子医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利 用一种特别设

屠呦呦青蒿素仍然是当前治疗疟疾首选药物

  近日,屠呦呦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IF=72)在线发表题为A Temporizing Solution to Artemisinin Resistance的展望文章,系统总结了最近在治疗疟疾是所遇到的困难,同时给出了解决方案。最后,屠呦呦等人提到,被发现及使用四十年后,

屠呦呦致信新华社:青蒿素是怎么发现的

  中医药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独特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关注和重视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将于今年7月1日实施,新华社记者历经6个月,走访中医界、文艺界、体育界等多领域的领军人物,就弘扬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进行调研。  调研中

《屠呦呦与青蒿素》作者黎润红:诚是捷径

  黎润红,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等作品。  ■本报记者 袁一雪  2015年,《“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出版。这本书以记录当年参加过“523”任务和青蒿素研发工作的当事人口述资料的方式,描绘了这个50年前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

青蒿素挽救百万生命 屠呦呦领拉斯克奖

  2011年9月25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9月23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当日,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81岁的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

屠呦呦团队透露青蒿素存在其他抗疟成分

  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9月5日透露,近期针对青蒿素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研究发现,青蒿中仍有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疟成分。  在当天于广东举行的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上,廖福龙介绍说,屠呦呦及其团队仍在进行青蒿素的相关科学研究工作,近期成果显示,青蒿中还存在着青蒿素之外的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诺奖的几个槽点

  1、据说中国领导人是应越南请求才举全国之力攻坚疟疾的,该项目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一样,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工程,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即全国性抗疟研究计划“523战备项目”,志在帮助北越“打击美帝”。  2、从草药中寻找抗疟成分并不是新鲜主意,1941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张昌绍

屠呦呦捐百万设立北大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

  这是一个简约的签约仪式,这更是一个充满温馨、祥和、幽默、快乐的“家宴”。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北大校友屠呦呦老师零距离,她是一位令晚辈感到亲切慈祥的长者,是一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科学家,是一位关注北大、北医发展的校友。她更是一位有着率真的童心和怀揣一颗感恩之心的真诚质朴的老人。置身于86

屠呦呦演讲呼吁提高对青蒿素耐药性的关注

   12月7日,瑞典卡洛琳医学院,2015年诺奖得主、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应诺奖委员会邀请作主题演讲。  屠呦呦在演讲中对青蒿素耐药性的担忧,引起媒体关注。她说,在包括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等地的东南亚大湄公河地区,已经出现对青蒿素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就连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青蒿素抗性虫株,“这

屠呦呦:良药治疟 呦呦晚鸣

 屠呦呦早年在工作中   诺奖落京东,青蒿素名。  良药治疟救苍生。  百般艰辛实验难,  医典启明。  协作会战兴,递补相竞。  古方须赖科技成。  埋头干事何顾它,  呦呦晚鸣!  10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为新晋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