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让中国人端牢端稳中国饭碗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金秋时节,稻谷飘香。从我国东北到西南,从华北和黄淮海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收获一派繁忙景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发扎实。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在丰收的田野上,每一份收获的喜悦背后,都离不开在粮食领域长期耕耘的功勋模范。 英雄模范,中华民族的闪亮坐标;功勋荣誉,激励前行的精神动力。“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玉米专家、“最美奋斗者”李登海……在粮食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端牢端稳中国饭碗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党和国家以最高规格向8位英雄模范颁授“共和国勋章”。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阅读全文

世界粮食日|让中国人端牢端稳中国饭碗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金秋时节,稻谷飘香。从我国东北到西南,从华北和黄淮海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收获一派繁忙景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发扎实。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在丰收的田

李振声:大国粮仓的“科技脊梁”

璀璨灯光下,如簇鲜花中,他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成为中国第十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粮食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李振声一辈子都在为中国老百姓的“吃粮”问题奔忙。在他所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发育

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揭晓-袁隆平李振声等获殊荣

  记者7日从农业部获悉:“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近日在京揭晓,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郭三堆、张海银、傅廷栋、方智远、谢华安、程相文、程顺和等10人获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殊荣。   杂交水稻、超级玉米、高产双低油菜……种子的每次突破,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这10位功勋人物具有

粮仓装满优质粮——世界粮食日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今年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粮食之本。不让任何人掉队。”世界粮食日所在周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是“践行大食物观 保障粮食安全”。  眼下正值秋收时节,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在广袤田野铺展,秋粮收购也正有序推进

印度“袁隆平”获2014年世界粮食奖

  综合美国媒体报道,印度出生的拉贾拉姆研究员赢得了2014年世界粮食奖。他的工作推动了小麦产量大幅增加,他被誉为印度的“袁隆平”。他研究培育的小麦品种誉满全球。   美国国务院18日在华盛顿宣布,拉贾拉姆赢得这一年度奖项。美国国务卿克里在讲话中赞扬了拉贾拉姆的研究作出的贡献。克里说:“拉贾拉姆

2022年“世界粮食日”全球活动揭幕

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当地时间14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正式启动2022年“世界粮食日”全球活动。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不让任何人掉队。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14日发表致辞,呼吁国际社会全力应对饥饿和营养

袁隆平:发展海水稻保障中国与世界粮食安全

  “要通过海洋科技保证粮食安全,要‘开发利用盐碱地、发展海水稻’来保障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9月7日在青岛举行的2017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上,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  袁隆平表示,水稻是众所周知的最主要粮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预计到2030年全

2006年度李振声:我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李振声李振声与国家主席胡锦涛合影国家主席胡锦涛为李振声颁发获奖证书  CCTV.com消息(新闻会客厅):   董 倩:

李天来委员: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亟待完善

“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阶段,单纯靠国家产粮奖补政策,难以长期维持粮食主产区政府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要求,这充分体现党中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科学报:让舌尖上的中国更安全更营养

  金秋时节,伴随着收获的喜悦,第33个“世界粮食日”悄然而至。   今年“世界粮食日”关注的焦点是“发展可持续粮食系统,保障粮食安全和营养”。在当下粮食安全引发全社会关注的大背景下,有两组数据格外值得关注:   一组数据是,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接近5.9亿吨,人均粮食产量达430公斤。中国社

袁隆平:转基因粮食需慎重对待

  针对社会各界对转基因食品提出的种种质疑,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转基因食品不能一概而论,对抗病虫的转基因品种,在推广时应持慎重态度。   “转基因食品不能全否,也不能全肯,它们中有的不存在安全问题,但也有的还要对其安全性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袁隆平

“舌尖上的革命”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

  1月8日,一个和“吃”有关的科学研究登上了我国科技的最高领奖台,项目全称听上去略有些拗口:“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以下简称分子设计育种),但研究的问题却很接地气,即破解粮食生产“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矛盾难题,说白了不仅让老百姓吃饱,而且要吃好。2017年10月31日,江

不施肥不打药-袁隆平用海水种出“红色水稻”

厉害!不施肥、不打药,袁隆平用海水种出"红色水稻"近日,记者从武汉海水稻生物技术研究院了解到:一种可以在沿海滩涂和盐碱地上生长的水稻新品种——“海稻86”,试验推广成功,平均亩产达到300斤以上。海水稻试种成功,亩产300斤据介绍,海水稻是在沿海滩涂的海水中生长的水稻,经过三十多年试种,“海稻86”

李登旺:擦亮智能精准医学的“眼睛”

  前不久,李登旺获得了一个奖——首届山东省青年“互联网+”新锐人物称号。这个奖似乎跟埋头做科研的他并不太搭。  作为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院长、山东省医学物理图像处理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山东师范大学生命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信号与信息处理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李登旺似乎都是“5+2”“

挨过饿的他,只想让中国人家中装满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605.shtm李振声   受访者供图李振声字画。李振声(左一)和学生在麦田里。■本报记者 冯丽妃1948年的一天,济南街头,一个高挑瘦削的少年四处张望、步履缓慢地走着。他希望在这座城市找到一份工作

“十二五”期间“渤海粮仓”亩产增近百公斤

  环渤海低平原区是我国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的盐碱地,其粮食产量长期较低。记者3月1日从科技部了解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团队用科技手段改写了土地产出,几年间使每亩地平均增产粮食95.7公斤。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介绍,“十二五”期间,国家启动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

袁隆平:中国不会出现粮食危机-粮价不会暴涨

“就目前的形势发展来看,中国不会出现粮食危机。”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9月17日在昆明开幕的第五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上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世界粮食市场动荡局面不会对中国造成太大影响。 袁隆平分析说,中国很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保护耕地,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全球携手保障世界粮食安全

  日前,第六十三届联合国大会专门就粮食危机与食物权举行了为期一天的非正式对话会议,即将举行的八国集团首次农业问题部长级会议报告草案则就有可能出现的“永久性粮食危机”发出警告。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眼球。   粮食安全不仅关乎各国民生大计,也事关全球发展与稳定。联合国近年来一直关注世界粮

岛津丨李培武院士团队专访:守护粮食安全的幕后英雄们

——走遍中华,寻访“匠”人“匠”室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22年7月8日,走遍中华,寻访“匠”人“匠”室——“岛津中国行”活动来到人杰地灵的千湖之城——湖北武汉。西边是壮阔的万里长江,东边是最大的内陆湖东湖,坐落其间的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油料所”),也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油料专业

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决战”黄淮海

  禹城站扎根基层,将科学院与地方结合创造出的模式、技术、经验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通过基层的实际工作,提出新模式、新技术,最后推动国家和区域的农业发展。  山东禹城县,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的主楼里,李振声院士书写的“黄淮海精神”五个大字醒目地挂在墙上。  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李振声仍坚持身体好的时候就

一粒种子的“持久战”

1956年,中国科学院的14名青年背起行囊离开北京,踏上前往陕西的列车。火车开动后,有同行者惊讶地问一位戴眼镜的瘦高个儿青年:“背包里怎么带了这么多草根?”他回答说:“西北可能需要。”这些青年是为了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而奔赴陕西杨凌的,他们将成为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后更名为中

多院士追思袁隆平:为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

北京5月23日电,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23日追思袁隆平先生,为痛失良师益友万分悲痛,认为袁隆平先生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表示要接续奋斗,确保祖国的每一次丰收。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表示

袁隆平:解决粮食短缺唯一途径是科技进步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9月8日日在北京举行的“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上表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唯一途径是科技进步,大幅提高单位土地的粮食作物产量。  7日,袁隆平度过了自己80岁生日。他表示到90岁,要实现亩产一千公斤。他透露,原计划2015年实现的亩产900

“守护粮食安全,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编者按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袁隆平院士溘然长逝,留下的两个梦想全都关于粮食;举国上下对这位老人的由衷敬爱,正源于他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付出的无尽心血。如何继承袁老遗志,研究粮食、增产粮食、爱惜粮食,把对逝者的深切怀念转化为守护粮食安全的强烈意识与自觉行动?让我们

世界粮食日-消协绿色食品流通协会教您识别有机大米

“有机大米种植标准,首先要有自然环境下适宜的土壤、空气和水,这个是种植的基础。这种综合环境不能被破坏。另外,有机大米种植有一个周期,定期有检测部门过来对土壤、灌溉水进行重金属含量检测。”天津市环渤海农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牛世清告诉记者。  10月16日是第38个世界粮食日,天津市消费者协会、天津

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高峰论坛召开

  7月17日~18日,由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沈阳军区直属农副业基地管理局、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的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暨东北农业现代化战略高峰论坛在齐齐哈尔市召开。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

袁隆平:超级稻还要向亩产1000公斤进军

“2010年超级稻实现亩产900公斤目标后,我还要向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进军!”袁隆平2月1日在长沙表示。 图为李微微与袁隆平(左)亲切交谈。(作者:马碧) 1日下午,受中央统战部委托,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李微微顶风冒雪,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看望新近荣获CCTV2007年

粮食为什么陈化?怎么避免粮食陈化?

  这些年,跟着社会生活水平的进步,大家对食物的精度也需求更高。如今,大家不只需求能处理温饱疑问,并且还需求能吃到养分丰厚、口感好、食味品味分值高的粮食。这就给咱们粮食作业者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怎么推迟粮食陈化,坚持储粮质量。为此,我就影响粮食陈化的首要要素和推迟储粮陈化的办法谈点观点。  一、影响

李醒民:科学的世界主义特征

李醒民:科学的世界主义特征   科学具有国际主义或世界主义的特征或精神气质。尽管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在某些科学家身上,不乏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例子,但是总的来说,科学毕竟是国际主义的或世界主义的。这一特征可以说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公认。萨顿言之凿凿:“科学是仅有的一个

袁隆平:生物技术是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出路

  “虽然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领先,但如果不加强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短则5年、长则10年,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就要落后国际水平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月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但从长远来看,人口、资源、生态等因素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出很多挑战。“在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