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关于川崎病的检查方式介绍

1.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如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增加、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等等,同时注意是否伴有肝肾功能损害和D-二聚体的升高。 2.辅助检查 尤其要注意心超和心电图的表现,提示是否存在心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扩张和心肌损害。......阅读全文

关于川崎病的检查方式介绍

  1.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如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增加、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等等,同时注意是否伴有肝肾功能损害和D-二聚体的升高。  2.辅助检查  尤其要注意心超和心电图的表现,提示是否存在心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扩张和心肌损害。

川崎病的诊断方式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发

川崎病的诊断方式

  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此病诊断标准应在下述六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五条才能确定: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②双侧结膜充血;③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⑤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

关于川崎病的基本介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先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临

川崎病的辅助检查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百分数增高,核左移。过半数病人可见轻度贫血。血沉明显增快,第1小时可达100mm以上。血清蛋白民泳显示球蛋白升高,尤以α2球蛋白增多显著。白蛋白减少。IgG、IgA、IgA增高。血小板在第2周开始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正常。类风湿因子和抗核体均为阴性。

川崎病的辅助检查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百分数增高,核左移。过半数病人可见轻度贫血。血沉明显增快,第1小时可达100mm以上。血清蛋白民泳显示球蛋白升高,尤以α2球蛋白增多显著。白蛋白减少。IgG、IgA、IgA增高。血小板在第2周开始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正常。类风湿因子和抗核体均为阴性。

关于川崎病的鉴别诊断介绍

  1.特异性炎症疾病(感染性)  耶尔森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猩红热、暴发性),葡萄球菌感染(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肺炎衣原体感染,病毒感染(麻疹、流感、EBV、HIV),白色念珠菌感染、钩端螺旋体病。  2.非特异性炎症疾病  Stills病,Stevons-Johnson综合征,药物过敏,疫

川崎病的详细介绍

  川崎氏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为川崎病或黏膜皮肤淋巴腺综合症(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是属于幼儿期的一种急性疾病。此病是由日本小儿科医师川崎富作于西元1967年首先提出报告,故名之为川崎氏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

关于川崎病的病因分析

  本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根据以往数次小流行中,曾有家庭发病情况,临床上又有许多表现酷似急性感染,提示似有病原体存在。男婴发病较多,日本发病率高,至今未找到直接致病病原体,感染的说法不能完全确立。在所有病原菌中最受关注的是链球菌,但至今从未由患儿体内分离到链球菌。也有人提到一种在禽兽间致病的耶尔森

治疗川崎病的基本介绍

  急性期治疗包括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口服、激素等。  1.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  可降低冠状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率。用法为单剂量静脉滴注,10~12小时输入。建议用药时间为发病后5~10天。10天后冠脉瘤发生率增加。用药后,发热和其他炎症反应表现均于1~2天内迅速恢复。  2.阿司匹林口服

川崎病的概述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发

川崎病的概述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发

川崎病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

  辅助检查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百分数增高,核左移。过半数病人可见轻度贫血。血沉明显增快,第1小时可达100mm以上。血清蛋白民泳显示球蛋白升高,尤以α2球蛋白增多显著。白蛋白减少。IgG、IgA、IgA增高。血小板在第2周开始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正常。类风湿因子和抗核

川崎病临床路径

  一、川崎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川崎病(ICD-10:M3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小儿心脏病学(第三版)》,(杨思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关于川崎病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指南》(Pediatrics 2004,第114卷,170

如何诊断川崎病?

  诊断可以从以下要点进行参考:   1.发热5天以上,如有其他征象,5天之内可确诊。   2.具有下列中的四条:   (1)双侧眼结膜充血,无渗出物。   (2)口腔及咽部黏膜有充血,口唇干燥皲裂,杨梅舌。   (3)急性期手足红肿,亚急性期甲周脱皮。   (4)出疹主要在躯干部,斑丘

川崎病的病因简介

  病因尚未明确。本病呈一定的流行及地主性,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推测与感染有关。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或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1986年曾报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逆转录酶活性增高,提示该病可能为逆转录病毒引起。但多数研究未获得一致性结

川崎病的鉴别诊断

  应与各种出疹性传染病、病毒感染、急性淋巴结炎、类风湿病以及其它结缔组织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炎心脏炎互相鉴别。  本症与猩红热不同之点为:①皮疹在发病后第3天才开始;②皮疹形态接近麻疹和多形红斑;③好发年龄是婴幼儿及较小儿童时期;④青霉素无疗效。  本症与幼年类风湿病不同之处为:①发热期较短,皮

川崎病的病因简介

  病因尚未明确。本病呈一定的流行及地主性,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推测与感染有关。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或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1986年曾报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逆转录酶活性增高,提示该病可能为逆转录病毒引起。但多数研究未获得一致性结

川崎病的病理改变

  根据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90年对217例死亡病例的总结,在病理形态学上,本病血管炎变可分为四期:  Ⅰ期:约1~2周,其特点为:①小动脉、小静脉和微血管及其周围的发炎;②中等和大动脉及其周围的发炎;③淋巴细胞和其它白细胞的浸润及局部水肿。  Ⅱ期:约2~4周,其特点为:①小血管的发炎减轻;

川崎病的发病机理

  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4增多,CD8减少,CD4/CD8比值增加。此种改变在病变3~5周最明显,至8周恢复正常。CD4/CD8比值增高,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促进B细胞多克隆水活化、增

川崎病的病理改变

  根据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90年对217例死亡病例的总结,在病理形态学上,本病血管炎变可分为四期:  Ⅰ期:约1~2周,其特点为:①小动脉、小静脉和微血管及其周围的发炎;②中等和大动脉及其周围的发炎;③淋巴细胞和其它白细胞的浸润及局部水肿。  Ⅱ期:约2~4周,其特点为:①小血管的发炎减轻;

川崎病的鉴别诊断

  应与各种出疹性传染病、病毒感染、急性淋巴结炎、类风湿病以及其它结缔组织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炎心脏炎互相鉴别。  本症与猩红热不同之点为:①皮疹在发病后第3天才开始;②皮疹形态接近麻疹和多形红斑;③好发年龄是婴幼儿及较小儿童时期;④青霉素无疗效。  本症与幼年类风湿病不同之处为:①发热期较短,皮

川崎病的发病机理

  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4增多,CD8减少,CD4/CD8比值增加。此种改变在病变3~5周最明显,至8周恢复正常。CD4/CD8比值增高,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促进B细胞多克隆水活化、增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

川崎病的并发症

  由于心血管的病变,既是本病自身的症状,又是可致死亡的并发症,在此节中将详述其经过情况,以期早期发现,及时适当治疗。  1.冠状动脉病变 根据日本1009例川崎病观察结果,提示一过性冠状动脉扩张占46%,冠状动脉瘤占21%。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多数于3~6月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

川崎病的并发症

  由于心血管的病变,既是本病自身的症状,又是可致死亡的并发症,在此节中将详述其经过情况,以期早期发现,及时适当治疗。  1.冠状动脉病变 根据日本1009例川崎病观察结果,提示一过性冠状动脉扩张占46%,冠状动脉瘤占21%。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多数于3~6月

川崎病的注意事项

  ①家长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生进行正确治疗。  ②合理饮食,给与易消化、高蛋白、丰富维生素食物。  ③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按时按量服药。  ④服用阿斯匹林期间,若出现水痘等病毒感染时要暂停服用。及时到医院就诊。  ⑤出院后要坚持定期复查。已出现冠状动脉改变的患儿一般要求1-3月复查一次心

川崎病的流行病学

  本病的婴儿及儿童均可病,但80~85%患者在5岁以内,好发于6~18个月婴儿。男孩较多,男:女为1.3~  1.5∶1。无明显季节性,或谓夏季较多。日本至1990年已有川崎病约10万例。并于1979、1982年已及1986年发生3次流行,流行期间4岁以内儿童发病率为172~194/10万。世界各

川崎病的流行病学

  本病的婴儿及儿童均可病,但80~85%患者在5岁以内,好发于6~18个月婴儿。男孩较多,男:女为1.3~  1.5∶1。无明显季节性,或谓夏季较多。日本至1990年已有川崎病约10万例。并于1979、1982年已及1986年发生3次流行,流行期间4岁以内儿童发病率为172~194/10万。世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