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在诺奖实验室读博,让他对科研“开窍”了

......阅读全文

读博:做科研的职业训练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博士生该如何培养?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按理说,读博士没有专门适合的人群,只要符合招生条件,谁都可以读。但是,读博士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都是通过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而获得学位。所以,适合读博士的人,应该是适合作学术研究的人。  读博

53岁读博、61岁毕业,他的勇气何来?

61岁还有可能获得博士学位吗?澳大利亚工程师Zoltán Kócsi近日在Nature网站职业专栏发表文章,分享了他的“高龄”求学经历。一次科学研讨会上的偶然相遇,让Kócsi对昆虫学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此之前,Kócsi从事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已有30多年,他曾经以为自己会一直干到退休。接

他打破诺奖得主论断,让我国在国际舞台发光

在我国,提到发光学,就不能不提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叙瑢。4月23日,是他的100周岁生日。徐叙瑢倡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发光学研究室,作为主要创建人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激发态物理开放实验室”和“铁道部信息存储、显示与材料部级开放实验室”;组建了我国的发光学会,开创了我国第一个发光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多成为了我

别让“冲击诺奖”变成科研包袱

  日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正式发布。据《人民日报》报道,这项启动于2012年9月的“万人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一万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其中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这一消息经某些网站“标题党”转载后,引发巨大争议。   事实上

在实验室的忙碌让他幸福和充实

  步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实验楼e栋的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静谧的走廊里弥漫着一股化学试剂气味。二氧化碳分子活化及催化转化,正是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化学学院院长吕小兵所在团队目前研究的主攻方向。  喜欢这个美丽的城市  3楼的一端尽头,是吕小兵的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一个电脑,一

81岁再获诺奖,他还有更多惊喜留给大家

  在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此前只有四位科学家两次获奖,其中只有一人独获两次化学奖。而今,夏普利斯成为第五位两次获得诺奖的科学家。  夏普利斯与中国化学界缘分颇深,尤其对上海感情深厚。六年前,他来到中国,希望把科研生涯的最后时光奉献给上海。  花甲之年转方向,“一身轻松”开启第二征程  2001年,

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千岛湖建实验室 什么吸引了他

 7月3日下午,淳安举行千岛湖億美国际医学抗衰老中心首席科学家签约仪式,在县委书记黄海峰的见证下,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德华·莫索尔教授成功签约为首席科学家,并设立“爱德华·莫索尔诺贝尔奖医学生物学实验室”。  这位大咖是什么来头?是什么吸引他来到千岛湖?他将为淳安做些什么?……记者为你细细解答。  他的

47岁读博、5年后当教授,他是怎么做到的?

47岁决定转行到学术界,5年时间完成博士学位,跟比自己小20岁的人一起上课,利用工作及陪伴孩子的间隙进行实验研究,对于Roger Tipton来说,这也许是破除中年危机的最好方式。最近,在Nature职业专栏中,Roger Tipton分享了他的经历。他即将到南佛罗里达大学担任教授,完成自己多年来的

挖一下,让全世界免费读NSC 他的梦想能否成真?

  一个巨大的数据库正在印度悄无声息地建立,有望让免费的论文挖掘成为可能——但是,这合法么?  Carl Malamud正在发起一场运动,他要解放被付费墙封锁住的信息,而且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此前几十年,他致力于公开那些受版权保护的法律文件,无论是建筑规范还是庭审记录。他认为这些文档代表了公有领域的

日本诺奖“井喷”对我国的启示

  2016年诺贝尔奖即将颁奖。日本近年来出现的诺奖“井喷”现象引人深思。   自今年诺奖科学奖评审结果揭晓后,日本已有22人荣获诺贝尔科学奖(含两名日裔美籍物理学奖得主)。在迈入21世纪的最初17年里,日本平均每年都有1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仅次于美国,将过去的诺贝尔奖强国——英国、德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