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的治疗

1.一般治疗 病人应卧床休息,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应加强口腔卫生及护理。严重病人特别是合并急性粒细胞或走马疳者,最好住单人房间,居室紫外线消毒以防交叉感染。一般情况差者可予输血。 2.化学治疗 ⑴葡萄糖酸锑钠 一般采用6日疗法,总剂量按体重计算(一般用量为:成人总量为120~150mg/kg,儿童的总剂量为200~240mg/kg,均分6次给药,每日1次肌肉或静脉注射。 ⑵两性霉素B(AmB)0.5mg(/kg.d)×14d;AmB 毒性较大,常引起发热、贫血、肾损害、低血钾及心肌损害等。大剂量可致永久性肾损害,小剂量毒性低。目前认为<20mg/kg对黑热病患者是安全的。WHO推荐的总剂量是1~3g(于忠省,1997)。 3. 并发症的治疗 凡有走马疳,颗粒性白细胞缺乏症,肺炎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足够的抗生素治疗,需要时可多次少量输新鲜血并注射丙种球蛋白。......阅读全文

怎样预防黑热病?

  1、在流行区进行黑热病及防治的宣传,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2、应用寄生虫学和血清免疫学方法查出感染内脏利什曼原虫的犬应及时杀灭。每年5~9月白蛉活动季节用有机磷杀剂喷洒住宅等处杀灭白蛉。  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防蛉措施,避免白蛉叮咬。

黑热病的介绍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本病特点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尤以脾大更为显著,消瘦、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血浆球蛋白增多。调查显示,最近6年,在西部六省(新疆、甘肃、内蒙、陕西、山西和四川)呈散发态势,每年新发生的病例数在400例左右,其中新疆、

黑热病的治疗

   1.一般治疗 病人应卧床休息,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应加强口腔卫生及护理。严重病人特别是合并急性粒细胞或走马疳者,最好住单人房间,居室紫外线消毒以防交叉感染。一般情况差者可予输血。  2.化学治疗  ⑴葡萄糖酸锑钠 一般采用6日疗法,总剂量按体重计算(一般用量为:成人总量为120~1

怎样检查黑热病?

  1、穿刺检查  (1)涂片法以骨髓穿刺物作涂片、染色,镜检。此法最为常用,原虫检出率为80%~90%。淋巴结穿刺应选取表浅、肿大者,检出率为46%~87%。也可做淋巴结活检。脾穿刺检出率较高,可达90.6%~99.3%,但不安全,少用。  (2)培养法将上述穿刺物接种于NNN培养基,置22~25

黑热病的病理改变

  脾肿大最为突出,脾髓质多为含有利什曼原虫的网状内皮细胞所取代,马氏小体因受压而萎缩。肝内枯否氏细胞增生并含大量利什曼体。除上述器官组织外,朵氏利什曼原虫也可见于胸腔积液,前列腺液,扁桃腺,口、鼻、眼分泌物,以及粪尿中;这些部位和组织液虽可找见利什曼原虫,但无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黑热病的病原介绍

  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为单核吞噬细胞内的专性寄生虫。其生活史需经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两个不同宿主,原虫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亦随之而异。 在哺乳动物内为无鞭毛体(Amastigote),在单核吞噬细胞内呈圆形或卵圆形,约2-5mm。染色后,细胞胞浆呈淡蓝色,细胞核和

怎么治疗黑热病?

  1、一般治疗  患者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食物,口服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注意防止继发感染。对严重贫血和粒细胞减少者给予少量多次输入新鲜血,若合并细菌感染给予相应的抗菌药物。  2、病原治疗  (1)锑剂常用5价锑制剂葡萄糖酸锑钠,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很强的杀虫作用,疗效迅速而显著。如治疗中血白细胞尤其

关于黑热病的病因分析

  当受染白蛉叮咬人时,将前鞭毛体注入皮下组织,少部分被中性粒细胞破坏,大部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并在其中繁殖、增生,随血流至全身,破坏巨噬细胞,又被其他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如此反复,导致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大量增生,以肝、脾、骨髓、淋巴结的损害为主。细胞增生和继发的阻塞性充血是肝脾、淋巴结

黑热病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 由于患者被自然感染的白蛉叮咬日期难定,故黑热病的潜伏期一般不易确定。根据钟氏本人在实验室意外感染黑热病时,其潜伏期为三个半月(钟惠澜,1931)。作为正常自愿者李懿征医师,曾接受犬利什曼原虫鞭毛体接种,经过五个半月的潜伏期后,显示黑热病早期典型症状,并在其骨髓中找到利什曼体(钟惠澜

关于黑热病的诊断介绍

  1、免疫诊断法  (1)检测血清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间接荧光试验、直接凝集试验等,阳性率高,假阳性率也较高。近年来,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获得纯抗原,降低了假阳性率。  (2)检测血清循环抗原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用于诊断黑热病,阳性率高,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均较好,

黑热病的发病机制里

  白蛉叮咬后,原发性皮肤病变很难见到。利什曼原虫进入人体后即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吞噬。原虫被吞噬后,在吞噬细胞中寄生分裂并繁殖。寄生的细胞破裂后,原虫释出,又被新的巨噬细胞吞噬。由于网状内皮系统增生,肝、脾、淋巴结等均呈现肿大,骨髓增生。

黑热病的并发症

  黑热病严重的并发症有以下几种:  1.走马疳或称坏死性口腔炎 患者口腔粘膜及其附近组织呈快速坏死,常由齿龈与颊粘膜开始,迅速波及鼻、上腭、下颌、眼眶及咽部,甚至可能穿孔。  2.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急性颗粒性白细胞缺乏症的出现,与黑热病病程长短,严重程度,肝脾肿大程度,或已经存在的贫血和白细胞减少

黑热病的基本信息介绍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过去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咬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虫主

黑热病的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完全可有贫血。  2、病原学检查 为确诊本病的之最可靠方法,主要是通过骨髓、淋巴结穿刺,进行涂片染色,在显微镜下检LD小体。

黑热病的临床表现介绍

  潜伏期—般为3~6个月,最短仅10天左右,最长的达9年之久。  1、典型临床表现  (1)发病多缓慢,不规则发热,呈双峰热,中毒症状轻,初起可有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可有类似感冒样症状。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有些患者发热数月仍能劳动。  (2)脾、肝及淋巴结肿大脾明

关于皮肤型黑热病的病因分析

  (一)传染源 主要是病人及病犬,少数野生动物如狼、狐等亦可为传染源。不同地区传染源可不同,平原地区病人为主要传染源,常引起人间流行,此称为“人源型”。西北丘陵地区病犬为主要传染源,而称为“犬源型”,多散发。在内蒙古、新疆等荒漠地区,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而称为“自然疫源型”或“野生动物源型”。三

关于皮肤型黑热病的基本介绍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病人属人兽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不熟蛋白增高为特征。

黑热病快速检测条的操作指南

预期使用该检测条用于诊断内脏利什曼病,利用快速的免疫层析法在人血清中定性检测杜氏利什曼原虫(L. donovani)抗体。该实验有助于诊断内脏利什曼病(VL)。并只用于体外诊断。 实验原理该检测条的硝化纤维膜在实验区包被了rK39,在质控区包被了鸡抗蛋白A。在实验中,血清样本与胶体金共轭物(胶体金标

预防皮肤型黑热病的相关介绍

  (一)管理产传染源 在流行区白蛉繁殖季节前,应普查及根治病人。山丘地带应及时查出病犬,并捕杀掩埋。病犬多的地区动员群众不养犬。  (二)消灭传播媒介 用敌敌畏、敌百虫、223(1.5—2.0g纯药/m2)或溴氢氯酯(12.5—25mg纯药/m2)进行喷洒灭白蛉。  (三)加强个人防护 用细孔纱门

黑热病的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

  发病机理  白蛉叮咬后,原发性皮肤病变很难见到。利什曼原虫进入人体后即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吞噬。原虫被吞噬后,在吞噬细胞中寄生分裂并繁殖。寄生的细胞破裂后,原虫释出,又被新的巨噬细胞吞噬。由于网状内皮系统增生,肝、脾、淋巴结等均呈现肿大,骨髓增生。  病理改变  脾肿大最为突出,脾髓质多为含

青蒿素有望用于治疗黑热病

印度科学家说,抗疟疾药物青蒿素有望用于治疗利什曼病。这项研究发表在了9月出版的《医学微生物学杂志》上。 内脏利什曼病(又称为黑热病)的病原体是利什曼原虫,它是通过白蛉等昆虫叮咬传播给人类的。这种寄生虫能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导致长期发热、贫血、肝脾肿大,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致命。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

黑热病的流行病学

   1.分布 解放前我国黑热病流行的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陕西、山西、辽宁、甘肃、新疆、青海、湖北、四川、热河、察哈尔、蒙古、西康等省。  2.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病人和狗。犬内脏利什曼病是由犬利曼原虫引起的。根据国内研究,犬内脏利什曼病和人黑热病的分布,在很多地方是平行的。  3

国内与国外黑热病检测方法对比

国内黑热病的诊断方法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直接凝集试验(DAT)、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对流免疫电泳(CIE)、重组抗原(rK39)试纸条、酶联免疫印渍技术等。国内外一致认为IFAT是诊断黑热病较敏感的一种方法,李国茹等用IFAT共检查l9例病人,其中l

概述皮肤型黑热病的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发热期间卧床休息,高蛋白饮食。做好护理尤其口腔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病原治疗 1.锑剂 常用5价锑剂葡萄糖酸锑钠,又称斯锑黑克,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很强的杀虫作用。疗效迅速而显著。 (1)六日疗法:总剂量成人一般100mg/kg(90—130mg/kg),儿童150—

关于皮肤型黑热病的症状体征介绍

  (一)典型临床表现  1.发热 起病多缓慢。典型热型为双峰热,约占1/3,多为不规则热;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有些病人发热数月仍能劳动。  2.脾、肝及淋巴结肿大 脾明显肿大,起病后半个月即可触及、质软、以后逐渐增大,半年后可达脐部甚至盆腔,质地硬。肝为轻至中度肿大,质地软;偶

黑热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病理改变  脾肿大最为突出,脾髓质多为含有利什曼原虫的网状内皮细胞所取代,马氏小体因受压而萎缩。肝内枯否氏细胞增生并含大量利什曼体。除上述器官组织外,朵氏利什曼原虫也可见于胸腔积液,前列腺液,扁桃腺,口、鼻、眼分泌物,以及粪尿中;这些部位和组织液虽可找见利什曼原虫,但无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临床

关于皮肤型黑热病的病理生理介绍

  (一)发病机制 利杜体在人体内被单核—吞噬细胞吞噬,并可随血流到脾、肝、骨髓及淋巴结等器官,在单核—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可引起巨噬细胞破裂,利杜体逸出后又被其他巨噬细胞吞噬及在内大量繁殖,如此反复而引起大量巨噬细胞破坏及增生,导致内脏发生病变。  (二)病理解剖 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巨噬细胞及浆细胞

关于皮肤型黑热病的-诊断检查介绍

  (一)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其中白细胞数减少最明显,一般为(1.5—3)×109/L,重者可少于1×109/L,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可完全消失;嗜酸粒细胞数亦减少。常有中度贫血,病程晚期可有严重贫血。血小板数明显降低,一般为(40—50)×109/L,血沉多增快。但淋巴结型者血象多正常,嗜酸粒

黑热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由于患者被自然感染的白蛉叮咬日期难定,故黑热病的潜伏期一般不易确定。根据钟氏本人在实验室意外感染黑热病时,其潜伏期为三个半月(钟惠澜,1931)。作为正常自愿者李懿征医师,曾接受犬利什曼原虫鞭毛体接种,经过五个半月的潜伏期后,显示黑热病早期典型症状,并在其骨髓中找到利什

简述麻风病的鉴别诊断

  1、需要鉴别的皮肤病  瘤型麻风应与皮肤黑热病、神经纤维瘤、斑秃、结节性黄色瘤、鱼鳞病、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结节性红斑、皮肌炎等鉴别:结核样型麻风应与肉样瘤、环状红斑、持久隆起性红斑、皮肤黑热病浅色斑型、环状肉芽肿、寻常性狼疮、体癣、远心性红斑等鉴别;未定类麻风应与白癜风、贫血痣、皮肤黑热病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