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作用对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获揭示

1月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研究所获悉,该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潘树彪在导师廖玉宏研究员指导下,对鄂尔多斯盆地铜川地区衣食村自然风化的三叠系延长组7段烃源岩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分析与研究,揭示风化作用对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博士生潘树彪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廖玉宏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其他作者还包括蒋彬、万志雄和王甫。 在油气勘探开发早期阶段,钻井取芯数量有限,许多勘探调查工作都是基于露头样品开展的。然而,当深埋地下的烃源岩由于构造抬升作用而暴露于地表或近地表后,会受到自然风化作用的严重影响。因此,揭示风化过程中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对于厘清基于露头样品的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利用露头数据预测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潜力至关重要。 为了避免不同岩层段中页岩矿物和元素组成的非均质性,该研究的样品采集沿着剖面的同......阅读全文

风化作用对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获揭示

1月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研究所获悉,该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潘树彪在导师廖玉宏研究员指导下,对鄂尔多斯盆地铜川地区衣食村自然风化的三叠系延长组7段烃源岩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分析与研究,揭示风化作用对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Internation

化学风化作用能为变暖地球降温

  最近英国科学家通过对9300万年前化学风化作用的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后,随着碳排放的减少,在化学风化作用下,气候会逐渐开始变冷并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一时间远比科学家们原来预想的要短,但也需要30万年之久。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溶解在雨水中,与岩石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反应

通过一粒月壤,我们“看清”月球上风化如此恐怖

  经过成千上万年的风吹、日晒和雨淋,一块坚硬的岩石最终会风化成肥沃的土壤。风化作用虽然短时间内不易察觉,但却一直改变着地球上的地形地貌。  不仅地球,月球上的风化作用每天也都在上演。利用多种电镜技术,我国科研人员“看清”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背后的太空风化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地球物理

研究揭示大陆风化作用增强诱发泥盆纪末生态危机

  中、晚泥盆世,随着森林系统和种子植物的出现,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得以建立,形成了地球生命演化史中继生命起源、寒武纪海洋生物大爆发之后的一次重要生物演化事件,并对地球表层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陆地植物通过增强岩石与矿物的物理与化学风化,增加有机碳储库和促进水循环,逐渐改变大陆地形地貌、地表元素循环过程

北京大学揭示地表矿物微生物有机质耦合作用

一直以来,地表矿物、微生物与有机质之间内在作用机制,特别是矿物风化作用在微生物激发效应中扮演的角色始终未被揭示与认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鲁安怀教授和方谦博士课题组与合作者日前于《自然·通讯》在线发表题为《地球关键带中矿物风化作用调控微生物碳激发效应》的研究成果,报道地表矿物-微生物-有机质耦

“丝川”小行星微粒具有与地球陨石类似特征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研究人员日前在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伍德兰兹举行的“第42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上宣布,他们确认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从“丝川”小行星带回的岩石微粒与落在地球的一些陨石具有类似特征。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研究人员与美国研究人员合作,对“隼鸟”号探测器密封舱回收容器

揭示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盖的动态变化特征

  成冰纪(~720-635 Ma)以全球性冰期事件为特征,沉积学、古地磁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在该时期至少发生了两次地球从两极到赤道几乎完全被冰封的“雪球地球”事件,即较早的斯图特冰期(Sturtian Glaciation, ~720-660 Ma)和较晚的马里诺冰期(Marinoan Glac

嫦娥五号样品光谱分析方面取得进展

嫦娥五号任务成功从月球正面返回了1.73 kg表面与钻取样品,其采样区域比以往的Apollo及Luna任务的采样区域都要年轻。目前已经报道的样品分析结果表明,着陆区的物质组成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对大尺度遥感探测数据的解译要格外慎重。准确的物质组成信息对行星地质演化历史的解译十分关键,而遥测光谱技术是目

水合物沉积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研究获进展

8月19日,记者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勘查团队基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勘查钻探航次获取的岩心样品、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深入研究水合物沉积层的测井曲线响应、地震反射及气体运移等特征,发现了水合物新的发育和运移形式。相关研究发表于Frontiers in

地球所揭示岩石圈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自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广泛的陆内变形。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是研究高原隆升、外向扩展及其与周边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然而,当前对该区域的壳幔变形模式依然存在很大争议,提出了中下地壳流、岩石圈垂向一致性变形等不同的端元模型。  详细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构信息是认识该区域

地质地球所发现一种示踪“隐藏”古风化壳的新方法

  在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中,硅酸盐化学风化被认为是大气CO2的一个重要汇。其中,玄武岩的分布面积尽管只有全球陆地表面积的5%,但其风化作用消耗的CO2占所有硅酸盐风化作用消耗的1/3。大规模快速化学风化对气候变化、海洋氧化、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灭绝事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风化后的残余物经埋藏、压实和固结可

英国研究人员在化石中发现最古老植物根尖干细胞群

  英国研究人员在最新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在一块历经3.2亿年岁月洗礼的化石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植物根尖干细胞群。   报告作者之一、牛津大学博士生赫瑟林顿说,他在观察牛津大学标本馆中来自古代雨林的土壤化石时,发现其中包含的植物根尖中存在这些干细胞。这块化石将3.2亿年前还在生

英国研究人员在化石中发现最古老植物根尖干细胞群

  英国研究人员在最新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在一块历经3.2亿年岁月洗礼的化石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植物根尖干细胞群。  报告作者之一、牛津大学博士生赫瑟林顿说,他在观察牛津大学标本馆中来自古代雨林的土壤化石时,发现其中包含的植物根尖中存在这些干细胞。这块化石将3.2亿年前还在生长

新疆西昆仑地区富锂盐湖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在青藏高原西昆仑地区发现了多个超大型伟晶岩型矿床,同时,该地区山间盆地发育众多富锂盐湖,典型的如苦水湖、黄草湖等,这些盐湖卤水锂矿与伟晶岩型锂矿床相毗邻,是研究该区域富锂盐湖成因机制及其与伟晶岩型锂矿床关系的理想案例。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以下简称“青海盐湖所”)盐湖地质与环

中国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球内部成分和温度变化的新特征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忠庆合作研究揭示了自旋转变下地球内部成分和温度变化会产生相反的波速变化特征,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3日的《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目前,大量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已经比较好地揭示了地球内部三维的

地质地球所提出定量评价断层启闭特征的新方法

  含油气盆地中断层活动对于油气运移聚集的作用及其研究意义不言而喻。前人在断层对于地下流体的封闭性特征方面做过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关于地层封闭性的研究大多从断层对于流体流动的封堵能力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关注断层面及其附近岩体现今的渗透性好坏。而在油气运移研究中需要了解的是

我国学者揭示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盖的动态变化特征

  成冰纪(~720-635 Ma)以全球性冰期事件为特征,沉积学、古地磁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在该时期至少发生了两次地球从两极到赤道几乎完全被冰封的“雪球地球”事件,即较早的斯图特冰期(Sturtian Glaciation, ~720-660 Ma)和较晚的马里诺冰期(Marinoan Glac

地质地球所中、西部地壳结构特征及变化研究获进展

  过去大量资料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广泛和强烈的岩石圈构造活动,造成其岩石圈地幔与地壳的厚度和性质都发生了明显改变。然而,克拉通中、西部的显生宙演化由于研究起步较晚和资料缺少,还存在争议。近年来,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资料都表明克拉通中、西部的一些局部区域可能已经发生或

云母矿物风化与铯吸附的互作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767.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范桥辉研究团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系统研究了云母矿物风化和放射性铯吸附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该研究为长时间尺度上环境系统中放射性污染物的时空演化

行星撞地球-改变地球地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77.shtm美国科学家基于计算机模拟发现,约45亿年前古代行星忒伊亚和原始地球间的巨大撞击可能塑造了地球地幔的不同区域。据推测,这次巨大的、形成月球的撞击让忒伊亚的残骸深埋于地球地幔之中,这些发

地质地球所通过岩石磁学实验揭示南方红土剩磁机理

  广泛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红土堆积含有丰富的旧石器遗址,尤其是含有代表阿舍利技术的石器,因此,南方红土对研究我国亚热带-热带地区古气候、古环境和古人类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而建立南方红土可靠的年代学框架更是这些研究的基础。然而,在中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并且缺乏适合

洋壳初始俯冲以及陆壳形成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早寒武世全球板块以及西准噶尔构造位置重建图。研究团队 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运迎团队联合其他科研团队,在洋壳初始俯冲以及陆壳形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美国地质学会通报》和《国际地球科学杂志》。 地球为何拥有板块构造和大

嫦娥五号着陆点月壤矿物组成和太空风化作用

  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CE-5)着陆于月球风暴洋北部年轻的克里普(KREEP)地体,成功带回1.73kg月壤。前人利用轨道遥感数据对CE-5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和物质成分进行大量研究,近期一系列样品分析推进了对于月球年代学、月球晚期火山活动和岩浆演化机制的认识。与大尺度的遥感观察和精细的

遥感地球所岫岩陨石坑成坑过程与形貌特征研究取得进展

  日前,《中国科学:地球科学》(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题为《岫岩陨石坑的成坑过程与形貌特征研究》的研究论文,论文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院士指导、王心源研究员担任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骆磊等参加撰写。   岫岩坑是中国首个被证

我国学者提出地球历史上最大一次生命灭绝的新模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673031、41721002、41603005、 41473033、41330102)等资助下,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肖益林团队和沈延安团队在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生命大灭绝事件的过程和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者们首次系统测定了全球二叠-三叠界线的

火山活动是陆地风化和碳循环波动的主要诱因

近日,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在三叠纪-侏罗纪之交陆地生态系统古环境研究上取得新进展,发现火山活动是陆地风化和碳循环波动的主要诱因,相关成果在《自然—通讯》发表。据介绍,距今约两亿年前的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的主要原因,被认为与“中大西洋火成岩省”的大规

扬子地块奥陶纪末的大规模气候波动研究取得进展

   扬子地块奥陶-志留系界线附近高分辨率化学蚀变指数(CIA)变化及对比 (A)宜昌王家湾剖面;(B)贵州桐梓南坝子(红花园附近)剖面。CIAcorr.代表校正的CIA指数(实圆心),垂直虚线代表平均页岩的CIA值范围,阴影段代表Hirnantian气候寒冷期,箭头指示奥陶纪末的两

沉积物的形成

1. 沉积物的来源构成沉积岩的物质从成因上大致可分为两类。1) 他生 (allogenic) 物质: 一是存在于暴露在地表的既存岩石 (岩浆岩、变质岩、古老的沉积岩) 中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 (即岩屑) ,脱离母岩 (provenance) 后作为固体颗粒被流动介质 (如水、空气、冰川等) 搬运到沉

藏南罗布莎蛇绿岩中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时代

  雅江带蛇绿岩代表了印度和亚洲之间消失的新特提斯洋,是确定两大板块间缝合线存在的重要岩石学标志。前人研究结果表明,雅江带中段和西段出露的蛇绿岩形成于早白垩世,而东段的泽当和罗布莎蛇绿岩则形成于中侏罗世甚至中二叠世。这反映出雅江蛇绿岩带可能保存有多期的洋壳岩石,并存在“东段蛇绿岩老、中–西段蛇绿岩年

运用ICPMS检测煤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赋存状态

  1 引言   煤中稀土元素之间化学性质相似且稳定性高,蕴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可以作为研究地质成因的地球化学示踪剂,其在分析岩石成因、物源供给和成煤环境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1]。在中高硫煤中,稀土元素不仅对硫而且对其他多种有害元素存在成因联系,因而了解稀土元素与有害元素在成因上的关系,能为煤的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