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关于皮肤病麻风病的介绍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广,据估计全世界现有麻风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阅读全文

关于皮肤病麻风病的介绍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广,据估计全世界现有麻风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关于皮肤病麻风病的检查方式介绍

  试验方法和结果判断在前臂屈侧皮内注射粗制麻风菌素0.1毫升,形成一个直径约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后观察反应结果。早期反应:注射后48小时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有浸润性红斑直径大于20毫米者为强阳性(+++),15~20毫米者为中等阳性(++),10~15毫米者为弱阳性(+),5~10毫米者为可疑

关于皮肤病麻风病的病因分析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排出体外,其它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  症状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一般认为潜伏期平均为2~5年,短

治疗皮肤病麻风病的相关介绍

  1、化学药物。  (1)氨苯矾(DDS)为首选药物。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风杆菌,且可抗Ⅱ型麻风反应。100--200mg/日,口服。  (3)利福平对麻风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  2、免疫疗法。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风菌的特异免疫治疗可与联合化疗同时进行。

关于麻风病的基本检查介绍

  1、体格检查  要系统全面,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全身皮肤、神经和淋巴结等。  2、运动功能障碍检查  检查时让病人抬额、皱眉、鼓腮、吹哨、露齿等动作,观察面部神经是否麻痹。让病人作屈伸手腕,内外展指、对指、握掌等动作,观察上肢的神经功能。让病人作足的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等动作。观察腓神经是否麻痹。

关于麻风病的预防和预后的介绍

  预后  完成联合化疗的患者应监测至活动性症状完全消失,且皮肤涂片查菌阳性者待阴转后3个月查菌一次,连继2次阴性者,皮肤涂片查菌阴性者待活动性症状完全消失皮肤涂片查菌仍为阴性者,才为临床治愈。  预防  1、及早发现病人。  2、用联合化疗治疗病人。  3、化学预防。  4、卡介苗接种。  5、麻

关于麻风病的病因分析

  病原菌是麻风杆菌。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黏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

麻风病的病因介绍

  病原菌是麻风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完整的杆菌为直棒状或稍有弯曲,无鞭毛、芽孢或荚膜。非完整者可见短棒状、双球状、念珠状、颗粒状等形状。数量较多时有聚簇的特点,可形成球团状或束刷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麻风杆菌新的结构。麻风杆菌抗酸染色为红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

麻风病的病因介绍

  病原菌是麻风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完整的杆菌为直棒状或稍有弯曲,无鞭毛、芽孢或荚膜。非完整者可见短棒状、双球状、念珠状、颗粒状等形状。数量较多时有聚簇的特点,可形成球团状或束刷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麻风杆菌新的结构。麻风杆菌抗酸染色为红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

中国科研人员揭开第十个麻风易感基因

  中国科研人员通过长期调查研究,至今发现了十个麻风易感基因。取一滴血便可初步确定是否属于麻风易感个体,通过基因手段筛查麻风病的易感高危个体逐渐成为可能。  据领衔这一研究的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张福仁博士介绍,他的团队近期又发现了第十个麻风易感基因,与此前已公布的九个易感

关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检查方式介绍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  (2)血生化:肝肾功能、尿常规检查等,了解有无肝肾功能损害。  2.斑贴试验  用于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诊断,帮助寻找致敏原。  3.皮肤划痕试验  用指甲或钝器轻划皮肤后出现风团性水肿样划痕为阳性,用于诱导性荨麻疹中皮肤划痕症(又名

麻风病的基本信息介绍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代谢性皮肤病的介绍

  代谢性皮肤病是指由于机体新陈代谢紊乱引起的皮肤疾病。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内持续进行的一系列生化反应过程,其中任何环节异常导致的疾病均称为代谢紊乱性疾病,简称代谢病。此类疾病通常不仅有皮肤表现,而且有多系统受累,这是此类皮肤病的一个共性。

麻风病检查神经时的相关介绍

  既要注意周围神经干的变化,又要注意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变化。周围神经干检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经、尺神经和腓神经,其他如眶上神经、颈前神经、锁骨上神经、中神经、桡神经、腓浅神经、胫后神经和皮损周围及其下面的皮神经。检查时应注意其硬度、粗细、结节、有无脓疡以及压痛等。神经功能检查,是测定神经未稍受累的情况

关于瘙痒性皮肤病的病因分析

  瘙痒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皮肤病症状。根据皮肤瘙痒的范围及部位,一般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大类。  1.全身性瘙痒症常为许多全身性性疾病的伴发或首发症状,如尿毒症、胆汁性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恶性肿瘤及神经精神性瘙痒等。全身性瘙痒症的外因与环境因素(包括湿度、季节、

臭氧对对皮肤病的防治介绍

对皮肤病的防治。臭氧对皮肤病和真菌性脚气病的防治作用高于其它系统疾病,在防治的过程中更直接,更彻底。由于臭氧有着高效的杀菌功能,对各类皮肤病的感染菌及真菌有较强的杀灭率。在皮肤病和真菌性脚气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更有其独特的优势。

代谢性皮肤病的预后介绍

  代谢性皮肤病预后与其累及其他系统的情况有关。黄瘤病预后良好,可好转和治愈,但有复发可能。类脂蛋白沉积症在童年期呈进行性发展,到成年自然静止,经积极治疗总体预后好。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如早于2岁发病、病变广泛及发生器官衰竭则预后不良,其中莱特勒-西韦病病情最重,可迅速进展导致多器官衰竭或

我国科学家发现麻风病易感基因

对麻风病的发病机理、易感个体筛查和预防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科学家采用国际最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对11400名麻风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研究,发现了麻风病6个易感基因(RIPK2、NNFSF15、C13orf31、CCDC122、NOD2、LRRK2)和一个基因位点。这些易感基因不仅在汉族

关于营养性皮肤病的病因分析

  1.营养素过多  由于一次性过量摄入或长期大剂量摄入一种或几种营养素导致。单次超过中毒剂量摄入可导致急性中毒,长期过量摄入可导致慢性中毒,可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  2.营养素缺乏  可因长期摄入不足、其他疾病或药物导致吸收或利用障碍、体内需求量增高等产生营养素摄入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大量失血可导

关于血管性皮肤病的病因分析

  血管性皮肤病(vascular dermatosis)是指原发于皮肤血管管壁的一类炎症性疾病,其共同组织病理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变性及管周炎症细胞浸润或肉芽肿形成。  皮肤血管炎的病因可归纳为:  ①特发性:占45%~55%,大多原因不明;  ②感染性:占15%~20%,可由

大疱性皮肤病的检查介绍

  1.细胞学检查  棘刺松解细胞(又称Tzank细胞)  2. 组织病理学检查  表皮内水疱或裂隙形成,棘刺松解细胞  3. 免疫荧光学检查  复习免疫学实验有关内容  a) 直接免疫荧光(DIF):原理、表现——棘细胞间渔网状荧光  b) 间接免疫荧光(IIF):原理、表现——天疱疮抗体

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方法介绍

  寻找病因,避免诱发因素是防治的关键。避免用搔抓、摩擦及热水烫洗等方法止痒。生活应规律,衣着松软,不要沐浴过勤。避免饮酒、喝浓茶及食用辣椒、胡椒及芥末等辛辣刺激食品。精神紧张及情绪不安的患者应注意休息,适当改变不良的生活环境。  1.外用治疗  (1)低pH的清洁剂和润滑剂。  (2)冷却剂和局部

营养性皮肤病的基本介绍

  营养性皮肤病是指由于营养素摄入过多或不足而导致的皮肤黏膜病变。营养素不仅是构成机体的物质基础,也具有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促进正常生长发育和保障健康的作用。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水及膳食纤维等。

麻风病的发病机理

  麻风病的免疫:麻风病是一慢性传染病模型,也是一个免疫病慢性疾病模型。长期以来,人们就观察到,在临床上存在有结核样型和瘤型两种不同的极型,各型麻风在组织病理学上和组织内含菌量的多少都表现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并非麻风杆菌有不同的菌株,而是由于机体对麻风杆菌的免疫反应不同所致。近年来根据临床、细菌、病理

麻风病的基本定义

  麻风病是一种毁容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曾是一种常见的病,甚至《圣经》里也曾提到过麻风病。患者多处发生溃疡,并可导致残疾。儿童最容易患这种病,感染这种病后要过2---7年才会发病。  麻风杆菌抗酸染色片  由麻风病造成的足部的毁损。麻风病人经过治疗能完全康复。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麻风病不能被治愈的原因

麻风病的鉴别诊断

  在鉴别诊断时必须掌握麻风病的皮损特点,皮损常伴有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干常呈粗大,瘤型麻风的损害中常检查出麻风菌。用这些特点与其它疾病鉴别时,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鉴别的。  需要鉴别的皮肤病:瘤型麻风应与皮肤黑热病、神经纤维瘤、斑秃、结节性黄色瘤、鱼鳞病、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结节性红斑、皮肌炎等鉴别:

麻风病的检查化验

  一、体格检查要系统全面,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全身皮肤、神经和淋巴结等。  二、检查神经时既要注意周围神经干的变化,又要注意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变化。周围神经干检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经、尺神经和腓神经,其他如眶上神经、颈前神经、锁骨上神经、中神经、桡神经、腓浅神经、胫后神经和皮损周围及其下面的皮神经。检查时

麻风病的临床症状

  麻风病的分类在麻风病防治与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麻风病认识的深入以及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麻风病的分类方法亦在不断发展。根据麻风病免疫“光谱”学说,1962年有人提出了“五级分类法”。  结核样型(tubrculoid leprosy , TT)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oderline t

麻风病的发病机理

  麻风病的免疫:麻风病是一慢性传染病模型,也是一个免疫病慢性疾病模型。长期以来,人们就观察到,在临床上存在有结核样型和瘤型两种不同的极型,各型麻风在组织病理学上和组织内含菌量的多少都表现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并非麻风杆菌有不同的菌株,而是由于机体对麻风杆菌的免疫反应不同所致。近年来根据临床、细菌、病理

麻风病的病理改变

  由于患者对麻风杆菌感染的细胞免疫力不同,病变组织乃有不同的组织反应。据此而将麻风病变分为下述两型和两类:  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 本型最常见,约占麻风患者的70%,因其病变与结核性肉芽肿相似,故称为结核样麻风。本型特点是患者有较强的细胞免疫力,因此病变局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