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环境中致病菌毒力基因高通量检测获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朱永官院士团队在环境中致病菌毒力基因高通量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VFG-Chip: A high-throughput qPCR microarray for profiling virulence factor genes from the environment”为题发表于环境领域主流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 环境中的致病菌及其迁移扩散会导致一些人畜共患疾病,进而威胁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致病菌所携带的毒力基因(Virulence factor genes, VFGs)是一种具有微生物性质的新型污染物,具有潜在的健康风险与生态风险。然而,由于缺乏高效可靠的量化工具,目前关于环境中致病菌的毒力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为此,团队基于高通量实时定量PCR技术开发了一种致病菌毒力基因芯片(VFG-Chip),可用于环境中致病菌的......阅读全文

朱永官院士等:培育健康土壤,支撑健康中国

  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今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题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 当下,开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土壤科学,是科学工作者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使命担当。土壤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更是人类健康的基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和退化在许多区域呈现

朱永官院士实现环境中致病菌毒力基因高通量检测

   近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朱永官院士团队在环境中致病菌毒力基因高通量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VFG-Chip: A high-throughput qPCR microarray for profiling virulence factor genes f

土壤“厨师”朱永官:做好土壤这盘高级料理

▲朱永官登上1994年英国皇家学会年报封面。  春天,江南地区蚕豆花开。作为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永官眼里的蚕豆是典型的固氮植物,可以通过根瘤菌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对培肥土壤很有用处。  他还等待着蚕豆努力结出肥硕的豆荚,到夏天就可以吃了。雪菜炒新蚕豆、干炒蚕

朱永官等研究称基因工程有望用于砷污染生物修复

  日前,中科院城市环境所朱永官课题组在光合生物对砷的甲基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其研究成果表明,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方法使植物具有挥发砷的能力,从而应用于砷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砷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并对人体健康不利。我国也是受砷污染困扰的国家之一。砷在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态,砷形态对其毒性、移动性和最

朱永官:从不同角度入手,做前人未做之事

无论从事什么科研工作,都要坚持为国家做事、为人民做事这一基本的原则。在科研工作中,我们要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和发展中去,永远怀有家国情怀,这样人生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今年8月,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2022年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李比希奖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

城市环境所所长朱永官率队访问鹤壁市

  11月7日至9日,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永官率研究所相关科研工作人员对河南省鹤壁市进行了访问。  代表团先后参观了鹤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鹤壁新区核心区、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淇滨污水处理厂、鹤壁市农科院等相关部门和企业,并进行了座谈交流。  8日下午在鹤

朱永官获2022年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李比希奖

新春伊始,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致函宣布朱永官博士荣获2022年李比希奖。李比希奖每四年评选一次,每次一位科学家获奖,以表彰其在应用土壤学解决实际问题上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朱永官院士,生态环境学家,长期从事环境土壤学和环境生物学研究。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9年)和发展中国家科

朱作言院士:为什么不怕杂交却怕转基因

  世界首例转基因“低乳糖奶牛”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诞生  听到“开个微博或微信公号来讲讲转基因”这样的提议,一些科学家脸色一黯。  在他们看来,这种做法对于普通的科学问题或许有效,但要是谈转基因,恐怕处境难堪。  这种疑虑也许会在2016年有所改变。1月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对农业转基因技术“在确保

朱作言院士:让中国转基因鲤鱼尽快“游”向餐桌

   最近,一家美国公司宣布其转基因三文鱼已上市销售,这是第一种获准上人类餐桌的转基因动物产品。鲜为人知的是,全球最早培育成功转基因鱼的是中国科学家。那为什么中国的转基因鱼迟迟未能上市?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有关转基因食品的科学知识还需加强普及,打消公众的疑虑,推动中国

朱日祥院士:为地球“把脉”

朱日祥院士的办公室里,除了满架的书,还摆放着一个硕大的地球仪和一堆来自天南海北的“石头”——古生代花岗岩、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新生代玄武岩……每块石头都承载了一段地球的演化历史。 一间办公室照见一个人的人生,地球物理学家朱日祥正是一个能揭开许多地球奥秘的人。 初见朱日祥,开朗的笑容、健谈幽默的

朱作言 郑永飞:如何办好中国科技期刊

有感于某些外国科技期刊 郭红松绘  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活动中心之一,正加速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然而,我国当前的科技创新体系还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短板——科技类学术期刊(以下简称“科技期刊”)。因为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科研成果产出的需要,导致大量的本土优秀科学论文“交钱发出去”

社会各界送别“农田院士”朱英国

  “英才翘楚首创红莲播四海,国士擎天长留教泽伴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遗体告别仪式13日在武昌举行,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李晓红,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于绍良,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代表,武汉大学师生代表,朱英国的亲属、生前友好等500余人前来送别。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遗传学家

朱英国院士:粮食生产应居安思危

朱英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时表示,我国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该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我们还要看到危机,要有危机感。   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连续增

朱英国院士:“水稻候鸟” 情系农民

  秋风乍起,他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他又转战五指山下的海南;次年春天,他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   今年7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顶着酷暑深入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考察。   在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前,习近平先后察看了珞优8号、珞优10号、两优234

朱兆良院士:躬身沃土辟新路

  从事土壤植物营养研究60多年来,朱兆良院士始终秉持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潜心研究,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并不遗余力促进国际合作,同时又高瞻远瞩,带动我国土壤氮素研究向纵深发展,开辟新领域。  朱兆良,我国著名土壤植物营养专家,土壤氮素转化与管理研究的拓荒者和学科带头人。1932年8月21日出生于山东

朱健康院士PLOS最新研究成果

  植物激素脱落酸(ABA)调节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生物/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核心的ABA信号通路是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ABA受体(PYR1/PYLs)、2C型蛋白磷酸酶(PP2C)和SNF1相关蛋白激酶2(SnRK2)。然而,ABA信号的复杂性,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近,国际遗传学期刊《PL

朱兆云院士:把民族药带给世界

  在从事民族药探索研究的第38个年头,朱兆云迎来了人生又一个高光时刻。作为知名药学专家和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的她,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月1日中午,刚参加完新当选院士学习教育暨颁证仪式回到昆明,她又一头扎进集团科研和新药研发中。  “当选院士,是科技工作更高的起点,有更高的要求。”朱兆云

中宣部授予朱有勇院士“时代楷模”称号

  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

朱健康院士PNAS发布表观遗传新成果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拟南芥杂交种中甲基化互作需要RNA介导的DNA甲基化(RdDM),并受到遗传变异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Jian-Kang Zhu)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朱教授是植物抗逆生物学领域世界级领

朱世平院士:重配方 轻工艺 吃亏!

  国内重视配方,不重视工艺,吃了很多的亏。10月14日,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博研教育、深圳企联等共同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朱世平院士围绕“先进高分子材料开发及产业化前景”演讲。近200位来自企业、投资、科研等领域的精英人士参与了现场交流,20余万人线上参与了活动。

朱静院士:时代呼唤创新 创新呼唤人才

  响应习总书记号召:“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仿古诗以舒怀:  大风起兮云飞扬,  锐志创新当自强。  厚德载物育英才,  安得猛士守四方。  朱静 院士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

环境中致病菌毒力基因高通量检测获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朱永官院士团队在环境中致病菌毒力基因高通量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VFG-Chip: A high-throughput qPCR microarray for profiling virulence factor genes from

怀念袁隆平院士 科创精神永守“大国粮仓”

5月23日电22日,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院士逝世了,但他奋斗一生守护“大国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精神却永存世间。 “民以食为天,我是学农的,依靠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是我的职责所在。尤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那场饥荒,我亲眼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真是锥心般的刺痛。

国电总经理朱永芃:以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转型

  核心提示: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电力行业占50%,基本上来自火电排放。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以风力发电为特色,以占全国24.32%的风电装机,实现了全国26.1%的电量和33%的利润。风电发展的成功,为国电集团企业转型打开了一扇门。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我国发电行业面临着效益

科学家阐述环境微生物的大规模迁徙机制

  9月15日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领衔的国际团队系统阐述了微生物通过人与动物、污水及其他物质的流通在全球范围的迁徙及其环境与生态效应。今天,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科学》杂志。   数十亿年来,微生物及其所携带的基因主要在空气和水的自然驱动下发生迁移。此时,微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模式类似

朱健康院士miRNA研究成果刊登国际期刊

  miRNA在植物发育和胁迫反应中的功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miRNA在植物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如何发挥关键功能,我们还知之甚少。一个众所周知的miRNA——miR165/166,在植物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miR165/166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的功能,已经得以广泛研究。然而,它在非生物

朱英国院士获湖北首个百万科技大奖

湖北首个百万科技大奖被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摘得。9月8日,2007年度湖北省科技奖励大会在武昌召开,大会共授予342项科技奖,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获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省委书记罗清泉亲自向他颁发证书和100万元奖金。 朱英国今年69岁,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与袁隆

朱亚杰院士:以天下事为己任

   “为人之道,贵在立志、立信、立行。立志即立报国大志;立信即讲信用,有自信,忠于自己的志向;立行即要有行动,不尚空谈,踏实工作。”1988年春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朱亚杰给子女们送上了这样一个新“朱子家训”。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一生的经历可以浓缩成六个字:立志、立信、立行。

朱显谟院士塑像在水保所落成

  12月4日,在我国土壤学家和水土保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显谟105周年诞辰之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举行朱显谟院士塑像落成仪式。 耸立于水保所科研楼前东侧的朱显谟塑像由花岗岩基座和半身铜像组成,高3.1米,宽1米,深0.8米。视觉效果与水保所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十二届

朱道本院士:做出有自己特色的研究

   朱道本院士(资料图片)   香山科学会议上院士云集不罕见,但新科院士中最年轻的几位都担当会议执行主席却比较少见;主题评述报告中介绍该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不少见,但最新成果中有三分之一都出自中国科学家的却比较罕见。在主题为“分子纳米材料与器件”的第337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执行主席朱道本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