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星火”相传,守望星空不辍

“穹台窥象”曾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其中的“穹台”指的就是座落在老城区观象山边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近百年来,这座不大的观象台背后,有数位中国天文气象开拓者的名字熠熠闪光。在这里,孙立南父女“接力”担任天文台台长,守望苍穹,书写了一段“追星”佳话。“天文梦”的种子生根发芽“我与天文,似乎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在天文台的办公室里,孙立南对《中国科学报》笑谈。从出生起,她的命运之轮仿佛就与天文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孙立南的父亲——上一代的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台长孙寿甡,19岁开始在观象台工作,便再未离开过这里。孙寿甡一生殚精竭力于我国天文事业,“天二代”孙立南就降生在观象山中的子午仪室。对她来说,实至名归,天文台就是自己的家。青岛观象台常年从事太阳白光与色球观测,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对哈雷彗星进行了观测与研究,研究成果摘取了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著名的哈雷彗星上一次出现在地球上空是1......阅读全文

国家天文台西藏羊八井观测站揭牌

  8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西藏羊八井观测站揭牌仪式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举行。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李秀珍,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厅长马胜杰,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党委书记刘晓群以及科技部各相关司领导和西藏自治区相关政府机构领导等参加了揭牌仪式。  在揭牌仪式上,国家

国家授时中心射电天文远程观测系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在射电天文远程观测系统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现脉冲星计时等观测的远程化。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守时理论与方法研究室与导航与通信研究室等科研部门合作,在授时中心临潼本部通过统筹调度天线控制、时间同步、终端控制、数据处理、天线活动监视等多方面现有资源, 对位于百公里

对地观测中心举办ZL申请知识讲座

    2月15日下午,对地观测中心科技处联合数据技术部举办了“专利申请若干问题讲解”知识讲座。中心各部门青年职工及学生50余人参加了培训。科技处处长闫冬梅主持会议。  会议邀请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知识产权顾问万丽女士指导讲解。她通过实际案例讲解了专利技术保护对于企事业单位生

先行先试 知识创新工程勇立潮头

  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上扔进一块巨石,20年前中科院的改革在中国科技界引起巨大反响,因为有的研究员下岗了。  当年,中科院将北京的4个与数学相关的研究所统一整合为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设置的创新岗位也就是从事科研的岗位只有200个,4个研究所却有450个人竞争这200个岗位。在原有的160名研究员中,

我国唯一天文钟在青岛观象台恢复青春

修复后的格拉苏蒂天文钟  12月20日,经过德国格拉苏蒂钟表有限公司近16个月的修复,格拉苏蒂天文钟正式交付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该台32厘米天文望远镜(大赤道仪)也在天文钟的指挥下重新运转起来。经过测试,天文钟为望远镜提供的“秒信号”非常精准。  格拉苏蒂天文钟是

国际天文联合会将23692号小行星命名为“南大天文学子星”

  11月29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第23692号小行星为“南大天文学子星”,从此,浩瀚宇宙又增加了一颗“南大系”小行星!  2022年5月20日,南京大学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南京大学天文系80年代的数百位学子,包括在国家天文台工作、致力于国家天文事业发展的多

中加天文观测团队发现亮度重复变化的形成期恒星

  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NRC)和北京大学的一个国际天文观测团队,利用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望远镜(JCMT)发现,一颗处于形成期的恒星发生了罕见的亮度变化。在18个月的观测时间里,年轻的恒星EC53重复出现闪烁现象,令观测团队的科学家们倍感意外,这一现象可能意味着EC53周边存在着“隐匿”的行

欧阳自远谈探月计划 将首次在月球天文观测

  他,虽已75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浑厚的声音响彻中科大水上报告厅。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看月球, 一开始真有点忐忑不安,直到3秒后才传来信号。”指着“月球影像”PPT,被誉为“嫦娥之父”的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和台下的90后大学生们展开了一场关于“月球”的对话。  从下午15点到晚上

天文学家首次详细观测“吸血鬼恒星”

吸血鬼恒星   据《每日科学》网站报道,天文学家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首次对宇宙空间一颗“吸血鬼恒星”的炮弹状喷射物进行了仔细观测。这颗“吸血鬼恒星”不断吞噬伴星的物质,2000年11月发生过猛烈的爆发。天文学家据此测算出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以及它爆炸时自身的亮度。   科学家认为,

天文学家称木星“南赤道带”有望重现

木星的红外图片显示,这场“爆发”预示着“南赤道带”条纹即将回归。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间,可以看到“南赤道带”条纹消失的过程。  2010年上半年,木星上的暗红色“南赤道带”条纹逐渐消失。不过,天文学家近日研究发现,“南赤道带”条纹原位置处出现“爆发”现象,这种现象预示该条纹

HXMT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科学观测(一)

HXMT 卫星项目最初于1993年提出,于2000年获得科技部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支持,2011年3月,HXMT 卫星正式立项,开始工程研制。2011年12月,转入初样阶段。2013年12月转入正样阶段。2015年12月,完成有效载荷正样交付和集成,2017年3月,卫星出厂。2017年6月在酒

赤道经纬仪的历史发展概述

  地平经仪在康熙八年开始制造,历经四年于康熙十二年完成,由子午圈、赤道圈、赤经圈等组成。主要用来侦测太阳时和天体的赤经、赤纬。  赤道经纬仪是清朝制造的八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古 天文观测仪器。1673年制成,重达2720千克,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 北京古观象台的观测平台上。  整个

云南天文台首次观测到日冕滑动磁场湮灭新证据

  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使用抚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的高分辨观测数据,首次报道了日冕中扇面—脊磁场位形下圆形耀斑带的来回滑动运动现象,并阐明了这种运动所反映的精细物理过程。最新一期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磁场重联又称磁场湮灭,是天

云南天文台立体观测到太阳暗条纵横双向振荡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64.shtm 科技日报昆明2月19日电 (记者赵汉斌)暗条是由悬浮在太阳大气中冷等离子体物质构成,表现为暗的吸收结构,其磁场信息对理解暗条的形成、稳定和爆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日,中国科学院

云南天文台发现形成太阳暗条的观测证据

  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研究人员近期发现了色球蒸发及日冕凝聚导致太阳暗条形成完整而清晰的观测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  太阳暗条在太阳大气中很普遍,它们由悬浮于太阳日冕中冷而密的等离子体组成。对暗条的形成和演化进行研究,可对理解太阳大气活动

上海天文台发现宇宙平均尘埃密度因子的观测约束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六祖慧能禅师著名的偈语,生动地反映了禅宗“缘其性空”的哲学思想。今天,我们知道宇宙中并不是一切皆空的,甚至尘埃也可能是无处不在的。  尘埃在天文观测中通常会引起两个效应,一是使观测天体变暗,二是使之看上去变红。雾霭和沙尘暴都属于是这样的物理现象。离开地球,在银河系中尘

天文学家:大日食观测究竟有哪些科学意义?

  张枚: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在日冕物质抛射的模型方面有深入研究。   包星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博士,主要从事日珥磁场测量和日冕物质抛射分析研究。   7月22日的大日食绝对是一次“天文盛宴”:无论是公众,还是天文学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对于公众而言,日全食是最为壮观的天象

观星好去处!青海冷湖将建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

  推进“青海冷湖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建设发布会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政府现场签署青海冷湖天文基地共建合作协议。  今年8月18日,由国家天文台邓李才研究团队牵头实施的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天文大科学装置冷湖台址监测与先导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发表。选址团队

孙大伟出席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启动仪式

孙大伟出席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启动仪式 质检知识产权保护再做新贡献   在2011年4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由全国知识产权局、中共中央宣传部、质检总局等25个部门联合主办的2011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孙大伟等25个部委的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   随着我国更

做脚踏实地的“观星人”

  脚踏祖国大地,坚持“仰望星空”,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以下简称长春人卫站)副研究员康喆一直在做的事。  头顶的星空是他的初心,奋斗则是这位“80后”科研工作者最亮丽的青春底色。  搞科研要敢啃“硬骨头”  2015年8月,从吉林大学博士毕业的康喆入职长春人卫站。  入职前,康喆专

青岛周边海域观测研究浮标系统成功布放并投入运行

  日前,一套3米综合观测研究浮标系统成功布放于青岛崂山头以东海域并投入运行,这是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承担建设的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第八套海洋观测研究浮标系统投入运行。   该观测研究浮标系统将主要通过加强对浒苔运移海域相关的气象、水文、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测,进行浒苔漂移路径的预报;

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宇宙研究重要平台

  空间天文学家在北京说,中国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间站将为空间天文提供重要平台,进行黑洞、暗物质、暗能量等天体物理研究,认识宇宙基本规律。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张双南在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期间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计划于2014年发射的空间实验室“天

中国建太空望远镜 灵敏度比德国高10倍

23日,我国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重要设备——反射面单元面板第一批1000个单元“就位”,开始在贵州省黔南进行现场拼装。这只被誉为中国“天眼”的超级望远镜单口径500米,接收面积相当于近30个足球场。中国“天眼”为何选址黔南?长啥样?有哪些“本领”?它能找到“外星人”么

美国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超大质量黑洞轨道运动

  利用超长基线阵列(VLBA)的超级无线电“视野”,美国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约7.5亿光年的0402+379星系中,首次发现了一对超大质量黑洞的轨道运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天文物理期刊》上,双黑洞轨道运动的发现为天文学家研究黑洞系统相互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这两个黑洞总质量是太阳的150亿倍,

天文学家对类星体展开迄今最为详尽的观测

  类星体很可能是迄今人类观测到的最遥远天体,其无可比拟的能量也被称为“最危险天体”。而据《赫芬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近日消息称,天文学家们将距离数千公里的三大望远镜组成一张巨型观测网,对一个类星体的核心区域进行了比人类视觉效果精细200万倍的高分辨率拍摄,发现其中藏着一个超大质量

最新天文观测到海蛾鱼星云隐藏着巨大恒星簇

最新天文观测到海蛾鱼星云隐藏着巨大恒星簇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海蛾鱼是深海一种可怕凶猛的掠食鱼类,它长着巨大的嘴和突出的眼睛,通常倾向猎食荧光海洋生物。目前,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发现“海蛾鱼星云”,在其腹部位置可能是银河系中最大质量的年轻恒星簇。  201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

美天文学家观测到宇宙中最大“贮水池”

宇宙中的这个大“贮水池”距离地球有120亿光年  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7月25日报道,由美国牵头组建的两个科研小组用亚毫米波长的望远镜,在距离地球约120亿光年远类星体APM 08279+5255附近,发现了宇宙中最大的“贮水池”。  这个“贮水池”由水蒸气组成,以云状物存在,经过

云南天文台太阳米波射电频谱仪观测成果发布

  自2014年起,国际知名的太阳射电活动监测网Radio Monitoring 采用并发布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米波射电频谱仪获取的观测资料(http://secchirh.obspm.fr/index.php) 。   云南天文台太阳米波射电频谱仪,工作频率在70—700MHz,位于澂江抚仙湖

国际天文学家:中国天眼带来令人震撼的观测结果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向全球开放近一年以来,国际同行对它如何评价? 在1月5日专题介绍“中国天眼”高质量开放运行及系列重要科研进展的中科院2022年度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来自荷兰、美国的两位知名天文学家通

美天文学家观测到伴星系统的“死亡之舞”

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的“雨燕号”(SWIFT)卫星和罗西X射线时变探测器(RXTE),天文学家有幸发现银河系中一个伴星系统上演的“死亡之舞”。相关论文即将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2007年6月7日,“雨燕号”突然从银河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