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星火”相传,守望星空不辍

“穹台窥象”曾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其中的“穹台”指的就是座落在老城区观象山边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近百年来,这座不大的观象台背后,有数位中国天文气象开拓者的名字熠熠闪光。在这里,孙立南父女“接力”担任天文台台长,守望苍穹,书写了一段“追星”佳话。“天文梦”的种子生根发芽“我与天文,似乎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在天文台的办公室里,孙立南对《中国科学报》笑谈。从出生起,她的命运之轮仿佛就与天文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孙立南的父亲——上一代的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台长孙寿甡,19岁开始在观象台工作,便再未离开过这里。孙寿甡一生殚精竭力于我国天文事业,“天二代”孙立南就降生在观象山中的子午仪室。对她来说,实至名归,天文台就是自己的家。青岛观象台常年从事太阳白光与色球观测,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对哈雷彗星进行了观测与研究,研究成果摘取了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著名的哈雷彗星上一次出现在地球上空是1......阅读全文

“星火”相传,守望星空不辍

“穹台窥象”曾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其中的“穹台”指的就是座落在老城区观象山边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近百年来,这座不大的观象台背后,有数位中国天文气象开拓者的名字熠熠闪光。在这里,孙立南父女“接力”担任天文台台长,守望苍穹,书写了一段“追星”佳话。“天文梦”的种子生根发芽“我与天文,似乎就是

“星火”相传,守望星空不辍

   “穹台窥象”曾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其中的“穹台”指的就是座落在老城区观象山边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  近百年来,这座不大的观象台背后,有数位中国天文气象开拓者的名字熠熠闪光。在这里,孙立南父女“接力”担任天文台台长,守望苍穹,书写了一段“追星”佳话。  “天文梦”的种子生根发芽  “

南极冰盖之巅天文观测探秘

   连日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队员在昆仑站天文区安装、调试和维护天文台址监测设备和天文观测设备,调查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天文观测条件并开展天文观测。记者跟随他们,深入了解了工作情况。  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位于南纬80度,海拔超过4000米。在这里,极夜可提供连续数月不间断的观测,

“文博市南”海洋研学营讲述大航海时代

4月9日,青岛市市南区400多名中小学生相约云上,开启“文博市南”海洋研学营第二节线上直播课,跟随克利伯环球帆船赛2017-2018青岛号大使船员、短道速滑国家一级裁判孙玉鹏一起走进航海世界,聆听大航海时代的历史故事、海船的演变、导航技术…… 课程中系统讲述了郑和、麦哲

光污染或影响中国LAMOST天文观测计划

  据8月2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中国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所在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附近将建天文科普城,引起天文学家的广泛关注。一些科学家对此表示担忧,认为此举可能会产生光污染,从而影响到LAMOST的天文观测计划。  “

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情怀——科技部基础司原副司长邵立勤

  “他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当时基础司的很多工作人员。”科技部基础司原副司长彭以祺说。  这个让彭以祺等基础司工作人员念念不忘的“他”,是科技部基础司原副司长邵立勤。可能你和我一样,之前不大熟悉这个名字。但这样一个政府部门不大不小的官员,却在同事和与他有交往的科技工作者中“赫赫有名”,有着极好的口碑。

孙立广教授:“粪土研究”中走出自己的脚印

  近日,中科大教授孙立广课题组又有一篇论文在《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这是该小组今年4月以来在《自然》子刊上发表的第二篇关于热带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孙立广教授原本从事地质学研究,近十多年来,他另辟蹊径,率领弟子下南极,上北极,赴南海,寻找企鹅粪、鸟粪,独创“企鹅考古法”,开拓了“

中国南极天文观测已取得四项成果

  记者从中国南极天文中心获悉,自2007年在南极启动天文科考以来,中国南极天文观测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取得了4个方面的成果。   自2007年起,中国天文学家就开始跟随南极科考队奔赴南极,并到达冰穹A,进行科学考察、平台安装、天文观测等多项活动。中国南极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介绍,经过国内多所天文科研

“中国天眼”:打开天文学观测的新窗口

  (东西问)姜鹏:“中国天眼”为何能吸引世界瞩目?  中新社贵阳11月22日电 题:“中国天眼”为何能吸引世界瞩目?  ——专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  中新社记者 张伟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在他创作的长诗《天问》中面对宇

我国首部光学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出台

10月14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获悉,为保护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基地及周边的天文观测夜间光环境,着力解决“光”问题,2023年1月1日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将正式实施。《条例》是我国首部光学天文观测环境保

我国学者确认最古老天文观测仪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石云里与安徽博物院、阜阳博物馆经过两年多的合作研究,确认1977年在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中发掘的“不知名漆器”与一对相互重叠的漆器圆盘是世界上现存的年代最早且具有确定年代的圭表和赤道式天文测量仪器。最新一期《自然科学史研究》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大气环境观测仪器将实现“青岛造”

  日本核辐射威胁引发人们对大气环境监测的关注,而青岛未来将生产出国内技术领先的大气观测仪器。3月28日,记者从高新区获悉,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光电工程中心落户青岛,我国云、天、能探测设备和太阳能观测站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将在青岛展开。  记者了解到,中国气象局青岛光电

访欧盟“石墨烯旗舰项目”国际评审专家孙立涛教授

  中外石墨烯动态  据说,国外很多石墨烯的研究在一些领域进展得很深入,而研究人员非常低调,并没有取得一点技术进步就奔走相告,或者夸夸其谈。尽管目前中国石墨烯专利的数量居于世界领先,产业应用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但是细细掂量国外那些努着劲儿促进石墨烯产业化的软实力,不禁隐隐担忧其未来可能迸发出超越我们的

访欧盟“石墨烯旗舰项目”国际评审专家孙立涛教授

  据说,国外很多石墨烯的研究在一些领域进展得很深入,而研究人员非常低调,并没有取得一点技术进步就奔走相告,或者夸夸其谈。尽管目前中国石墨烯专利的数量居于世界领先,产业应用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但是细细掂量国外那些努着劲儿促进石墨烯产业化的软实力,不禁隐隐担忧其未来可能迸发出超越我们的加速度。  那么,

黄道经纬仪的历史传承相关介绍

  黄道经纬仪是清朝制造的八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古 天文观测仪器。1673年制成,重达2752千克,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 古观象台的观测平台上。  黄道经纬仪的外层是南北向正立的“子午圈”,子午圈内的一个大圈叫做“极至圈”,用钢轴契合在子午圈的两个极点上,因此,叫做“黄道经纬仪”

中国将建“空天一体”天文观测网

  据《中国日报》报道: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透露,2020年,中国拟建成从地面到空间,从内陆到南极冰穹“空天一体”的天文观测网络。  在贵阳日前结束的中国科学院201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上,赵刚展望面向2020年的天文发展规划时说,中国天文学发展需求多,空

中国将在南极"冰盖之巅"开辟天文观测新窗口

  新华网“雪龙”号11月25日电(记者 崔静)记者25日获悉,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将在位于南极“冰盖之巅”的冰穹A地区安装一台频谱范围更宽的太赫兹傅立叶频谱仪,这将为人类在冰穹A地区进行天文观测开辟新的窗口。   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的天文学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商朝晖介绍说,与中国目前在冰穹A天文

云南天文台建成国际领先太阳观测系统

  5月14日,由云南省科技奖励办公室组织的“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成果鉴定会”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召开。鉴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艾国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能鸿、云南大学教授张力等天文学和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学者、专家组成,经过现场测试(5月12日)和质疑讨论,鉴定委员会形成如

白春礼深入西藏阿里考察调研阿里天文观测站

白春礼一行启动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装置建设工作 白春礼与齐扎拉一行调研阿里天文观测站 白春礼与齐扎拉一行调研量子卫星地面接收站 白春礼与科学家们进行深入研讨 3月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一行来到西藏阿里地区,实地调研了海拔超过5100米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阿

两大污染致紫金山天文台无法进行前沿天文观测

  普通人的肉眼,无法望穿夜空;眼下就连专业天文望远镜也在“光污染”和雾霾天的夹击下患上了“白内障”“夜盲症”。拥有多个“第一”头衔的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现在已经无法进行前沿的天文观测。   “过去我们在紫金山上开展多项观测项目,包括恒星、小行星、太阳等,现在山上只有太阳黑子、太阳射电、太阳光

我国将首次以月基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

  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类为什么要登陆月球?在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即将发射之际,新华网邀请到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做客新华访谈,解答广大网友和青少年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在访谈中欧阳自远院士介绍,设置在着陆器上的一台天

伊朗国家天文台望远镜首获观测图像

天文学家近日在德黑兰宣布,耗资2500万美元伊朗国家天文台(INO)看到了“第一缕曙光”,其3.4米口径的世界级光学望远镜走出了去年的建设“阴霾”,正式投入运行,并获得了首张图像。这是伊朗科学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一刻,我们等了太久。”德黑兰基础科学研究所(IPM)天文学家Habib Kho

天文学家观测到新双星系统

新型双星系统 图片来源:M.Weiss/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  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研究人员观测到一种新型双星系统,该系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存在的,但却始终未能观测到。这一发现最终证实了宇宙中一种罕见的恒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哈佛大

青海冷湖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声名鹊起

26日,从青海省科技厅获悉,青海冷湖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的建设,向全世界展现了青海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与决心,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声名鹊起,已成功吸引国内天文领域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各类科学装置相继入驻冷湖,基地望远镜项目已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已签约落地7家科研单位的9个望远镜项目进展顺利

天文专家支招:日食观测一定掌握科学方法

  新华网南京7月20日电(记者刘巍巍 蔡玉高)22日将发生的日全食,是500年一遇的天象奇观。究竟如何更好、更安全地观测日食,天文专家为公众支招。   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日食观测千万要保护好眼睛,除了太阳完全被月球遮住的全食几分钟内用肉眼可以直接观赏日全食外,其余时

新疆天文台在水脉泽观测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使用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对221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进行水脉泽观测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天文学杂志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MNRAS,2015,453,4203—4221)。这是南山2

清华大学最新天文观测成果,揭示星系形成演化

5月5日,清华大学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由清华大学天文系牵头的国际团队通过全波段数据,直接探测到早期宇宙中星系周围气体进入星系的详细过程,证实了重元素丰度较高的“循环内流”是驱动星系恒星形成的关键,为理解星系“生态系统”及星系演化迈出重要一步。相关研究成果5月5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清华大学天文系蔡峥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恒星吞噬行星

  恒星进入老年阶段后会膨胀为红巨星,吞噬掉其“扩张”之路上遇到的任何物质,包括行星。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期刊3日刊载的论文中宣布,他们首次观测到恒星吞噬行星。此前,科学家们仅观测到恒星吞噬整个行星之前和之后不久的迹象。  研究团队成员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机构,2020年5月发

天文学家观测到新双星系统

新型双星系统 图片来源:M.Weiss/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 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研究人员观测到一种新型双星系统,该系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存在的,但却始终未能观测到。这一发现最终证实了宇宙中一种罕见的恒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紫金山天文台姚安观测站落成

  6月22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姚安观测站基建工程通过验收。这标志着姚安观测站经过3年的建设,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备,各项天文科学观测与研究正在逐步展开中。紫台领导、台基建处、姚安观测站负责人参加了工程验收会议。承担姚安站基建工程的设计、勘察、施工、监理等单位以及当地的工程质量监督站参加了验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