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地球之水起源有新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392.shtm 科技日报北京4月12日电 (记者张梦然)人类家园的水可能源自富含氢气的大气层与行星胚胎岩浆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来自美国卡内基科学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最新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或可解释地球标志性特征的起源。 几十年来,研究人员对行星形成的了解主要基于太阳系。尽管对于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气态巨行星的形成存在一些激烈的争论,但人们普遍认为,地球和其他岩石行星是从年轻时围绕太阳的尘埃和气体盘中吸积而成的。 正是随着这些物体相互碰撞,最终形成地球的小行星也变得越来越大和越来越热,因碰撞和放射性元素的热量融化还形成了巨大的岩浆海洋。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冷却,最致密的物质向内下沉,将地球分成三个不同的层——金属地核、岩石、硅酸盐地幔和地壳。 研究人员解释说,系外行星的发现,......阅读全文

地球之水起源有新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392.shtm 科技日报北京4月12日电 (记者张梦然)人类家园的水可能源自富含氢气的大气层与行星胚胎岩浆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来自美国卡内基科学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最新研究,发表在《自

地球生命起源于氢能

  生命起源时的第一个化学反应是如何开始的?它们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HHU)的研究人员重建了现代生物分化前的最后共同祖先“露卡”(缩写为LUCA)的新陈代谢。他们发现并确定了长期寻求的、推动这些反应向前发展所需的能量来源,它就是一直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氢气。  在实验室中,HHU分

地球之水何处来 真相究竟如何

  太阳风起源:有科学家认为,是太阳风导致了水的产生。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科学家是托维利,他认为太阳风是太阳外层大气向外逸散出来的粒子流,电子和氢原子核――质子是其主要成分。根据计算,托维利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地球形成到今天,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的氢的总量达1.70×1023克。我们知道,氢和氧结合就

太阳可能是地球之水潜在来源

太阳、太阳风和“丝川”小行星。图片来源:科廷大学一个国际合作团队解开了地球上水的起源的持久之谜,他们发现太阳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潜在来源。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期刊。由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包括来自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空间科学技术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太阳风(由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组成

地球之水或源自太阳系边缘小行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30.shtm 科技日报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刘霞)日本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分析了隼鸟2号探测器从小行星“龙宫”收集的稀有样品后发现,地球上的水可能是由太阳系

美国研究人员分析解释地球之水哪里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74.shtm 美国研究人员参考太阳系外行星的资料分析发现,地球上的水可能是原始大气里的氢气与地表的炽热熔岩相互作用产生的。 研究人员说,这一过程足以解释地球为什么拥有如此之多的水,还可以解

无需紫外线,陨石撞击,火山爆发 地球生命起源于氢能

  生命起源时的第一个化学反应是如何开始的?它们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HHU)的研究人员重建了现代生物分化前的最后共同祖先“露卡”(缩写为LUCA)的新陈代谢。他们发现并确定了长期寻求的、推动这些反应向前发展所需的能量来源,它就是一直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氢气。   在实验室中,H

地球磁场:存在三十四亿年,起源一直未知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5日发表的一项地球科学模型,首次详细分析了地球早期磁场是如何产生的。  地球的磁场已经运行了至少34亿年,而它的起源却一直未知。磁场其实也是地球最神秘的特征之一,它对所有生命体都至关重要。长时间以来,科学家将磁场理论化为地核动力作用的结果。在地球内部,液态的外核围绕着固态

分子进化的起源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的 DNA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易位等。碱基置换突变常导致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的改变。例如正常血红蛋白第 6位的谷氨酸改变为缬氨酸便成为镰形细胞贫血症的血红蛋白 HbS,为赖氨酸替代则成为HbC,前者的碱基是从GAA(谷氨酸)→GUA(缬氨酸),后者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发现岩石圈“脱碳换骨”的秘密

  地幔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库”,封存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碳。通过大洋钻探,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发现岩石圈“脱碳换骨”的秘密:南海地幔深部存在一种高度富碳的新型岩浆,可在岩石圈的作用下“脱碳”,连续转化为碱性玄武岩。  地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圈层有机组成的一个整体,碳元素在这些圈层之间

南海发现首例碳酸岩母岩浆向玄武岩连续转化现象

  科技部官网消息,日前《自然——地球科学》在线报道了我国主导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49航次在中国南海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研究团队发现了世界首例富硅碳酸岩母岩浆,及其向碱性玄武岩连续转化的现象。这一发现说明南海下部存在一个异常的地幔组成,对于认识CO2在岩浆起源和演化中作

地球上的碳起源之谜有新解

  作为生命起源、生物圈形成与演化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地球上的碳究竟从何而来?《自然·地球科学》杂志近日发表一项中美科学家的联合研究成果,为这一科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答案: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所需的碳均来自45亿年前地球与一颗类似水星的行星幼体之间的一次大碰撞。  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广州

美国新研究称此前测算月岩含水量方法或出现高估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行星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杰里米·博伊斯(Jeremy Boyce)领导的一个研究组报告称,此前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月岩磷灰石矿物得到的月球含水量可能是错误的,其得到的值会出现高估。   博伊斯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一个计算机模型,用以精确模拟

海洋重力场精细建模和海底大地测量进展

  精密测量院鲍李峰海洋大地测量与水下导航科研团队,针对全球海洋重力场精细建模及海底大地测量观测技术难题,利用近三十年来卫星测高海面形状精确测绘连续观测资料,构建全球海洋十年际测高重力场变化序列。依托现代大地测量精准定量的技术优势,给出全球尺度洋底板块构造分布特征及现今运动状态分析;针对地球动力学研

研究称此前测算月岩含水方法或出现高估

这是一张月岩切片的元素面扫图,测试的是钙元素丰度,图像中磷灰石内高钙含量的区域用明亮的粉色和红色表示,而周遭钙元素含量较低的区域则用较暗的蓝色和黑色表示        北京时间4月8日消息,据报道,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行星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杰里米·博伊斯(Jeremy Boyce)

化学分子的起源

合成高分子的历史不过八十年,所以高分子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还不足六十年,但它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它的内容已超出化学范围,因此,现在常用高分子科学这一名词来更合逻辑地称呼这门学科。狭义的高分子化学,则是指高分子合成和高分子化学反应。

科学家再现超级地球内部极端环境

  美国和德国科学家最近合作进行了新的激光驱动冲击压力实验,在实验室再现太阳系外超级地球和巨行星深内部的极端环境,以及类地行星诞生时的混乱环境,利用超快光学测量技术揭示了构成行星的重要物质性质,这些物质决定了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23日的《科学》杂志上。  石英(SiO2)是组成岩

“生命之源”从何而来?科学家研究揭示路径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328.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孙卫东课题组在生命起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团队利用高温高压实验证明了氮气可以快速参与蛇纹石化过程并生成大量氨气,结合团队前期研究,证明了地球早期在岩浆海

生命起源之谜有新解 阳光或孕育地球生命

  地球上生命的出现本身就是个悖论:所有生物需要能量,但是对于利用能量,活生物体依赖酶。而酶在进化了数十亿年时间以实现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以及DNA修复等。因此,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是酶,还是微生物呢?  近日,一项新研究表明,40多亿年前,漂浮在地球原始海洋上的许多重要的酶,其中心存在铁硫簇,它们仅是

分子对接技术的起源及方法

分子对接这一想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提出的受体学说,Fisher提出的受体学说认为,药物与体内的蛋白质大分子即受体会发生类似钥匙与锁的识别关系,这种识别关系主要依赖两者的空间匹配。随着受体学说的发展,人们对生理活性分子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基于空间匹配的刚性模型逐渐发展成为基

南海海洋所举办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

  为促进我国海洋电磁探测领域的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主办的“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在南海海洋所召开。受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珍邀请,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陈小斌等多位国内地球电磁探测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场交流探讨。研讨会现场。

南海海洋所举办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209.shtm为促进我国海洋电磁探测领域的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主办的“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在南海海洋所召开。受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珍

彗星中的水组成可暗示海洋的起源

  据Kathrin Altwegg和同事的一项新的报告披露,直接测量来自木星族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的水中氘-氢比可弄清楚地球从哪里获得了水的问题。上个月,当欧洲航天局罗塞塔航天任务的菲莱探测器在该鸭子形状的彗星上着陆时,67P变得名声大噪。但罗塞塔还带有ROSIN

海洋所揭示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岩浆与构造演化历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818.shtm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良课题组主导的西南马里亚纳岛弧构造、形成时代和岩浆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团队基于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火山岩和变质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卡洛琳洋底高原对

地质地球所揭示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矿床多期岩浆作用

  探讨高镁火山岩形成机制及其与斑岩成矿相关岩浆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可为揭示斑岩矿床深部源区特征、岩浆演化及动力学背景提供新的思路。  北方造山带东部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古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的复合造山及成矿作用,但不同构造体制间复合叠加的表现形式、时空关系、构造体制的转换

地球所通过岩浆活动记录分析华北克拉通北缘地质演化史

  板块构造体制制约下的“俯冲-碰撞-伸展-跨塌”造山循环过程,控制着汇聚大陆边缘壳幔作用和大陆地壳演化的基本图景,并形成了一系列携带这些因果演变连续过程印记的岩浆记录。区域大陆构造重建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以这些带有特定过程印记的标志性岩浆事件为纽带,恢复呈支离破碎状态的大陆边缘地质演化

科学家揭开地球早期大气氧气起源之谜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引起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大氧化事件”是地球大气层发生的最重大的一次改变,它使我们现在能够呼吸到赋予生命的氧气。现在加拿大科学家揭开了早期大气里的氧气为什么会突然增多之谜。   如果没有氧气,地球上就不会有我们现在已知的生命存在。它所提供的超级动力空气,促使地球上的生物多样

青藏高原北部地壳熔融流动与高原生长的岩石学证据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发现高原中-下地壳15–50 km深处存在异常薄弱(低速高导)层。该地壳薄弱层通常被认为是地壳熔融的结果。然而,这种解释却存在激烈的争论,特别是在地壳起源的岩浆岩非常稀少的青藏高原北部地区,该争论更为激烈。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

美研究表明地球海洋“土生土长”

一项新的研究或许解释了地球如何拥有了它的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到底来自何方?天文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宣称,冰彗星和小行星在大约39亿年前结束的一个狂轰滥炸的时期内,将其所携带的水送到了地球上。然而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地球供给了自己所需的水,这些水是从形成这颗行星的岩石中渗漏而来的。这一发现或

海洋污染:地球难以承受之重

  不久前发生在美国加州圣芭芭拉以西20英里的输油管道破裂,向加利福尼亚海岸风景区泄漏了数万加仑原油,在阀门被关闭之前的几个小时内,已有两大片浮油在9英里长的海岸线范围内不断扩大。   “平原全美管道”公司与当地政府联合发表的声明披露,根据管线直径和原油流速估计,将有10.5万加仑原油泄漏,但漏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