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如何在高原上新建“接地气”的综合观测站?

根据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第二次青藏科考)相关任务需求,从提出规划到野外选址、从洽谈确定到站点建设、从设备安装到测试运行,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亟需新建的一个重要野外观测站点——柴达木盆地地气相互作用格尔木河流域湿地综合观测站(格尔木湿地站),在大漠戈壁上历经一周多时间和“多波多折”之后终于建成。 这是第二次青藏科考“西风-季风作用区非均匀下垫面地气相互作用机载通量观测”科考分队、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对地观测水循环与全球变化团队建立的被形象称为“接地气”的湿地野外观测站,与草地站观测将各有侧重、优势互补,观测、采集柴达木盆地区域地气相互作用数据,助力科研人员开展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水循环与全球变化相关科学研究。 4月中旬,启程下一阶段科考行程前,本次青藏科考分队领队、中科院空天院对地观测水循环与全球变化团队首席科学家贾立研究员和科考队员一行在格尔木湿地站上合影......阅读全文

致敬青藏科考-致敬不懈攀登

  五四青年节这天,遥远而神秘的世界屋脊传来捷报:一群年轻的科考队员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巅峰使命”。自此,已经持续5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科研的标尺上划出崭新刻度。  2017年是此次青藏科考初始之年。作为新华社记者,我们跟随科考队挺进羌塘无人区。我有幸采访、见证了科考的起步、记录

迈上青藏科考新征程

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60多年来,中国人对珠峰的攀登和探索从未止步。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可贵的是精神。”利用临时党组织开展实地党建活动,促进综合科考活动实现重大突破进展,是珠峰科考的优良传统。此次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任务实施开始,科考队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办

青藏科考:高原上的“院士课堂”

  “野外科考规范,首先要准确记录科考(采样)点名称、经纬度、海拔高度等信息”“对地层进行初步研判时,也可以舔一下砂石样品,尝尝粗细、咸淡和是否沾舌头”“可以把冰川划分为冰斗冰川、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和冰盖四种类型”……  连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研究员持续在“世界屋脊”

青藏科考:勇攀地球第三极科考高峰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探秘青藏高原,了解巍巍珠峰,对揭示环境变化机理、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 2022年5月,科考队员向地球之巅发起“冲顶”,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创造了

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如何助力?

执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务的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分队,近日到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与阿里站科研人员座谈交流。 阿里站如何助力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站长赵华标表示,自第二次青藏科考

83.2米!青藏科考发现迄今中国最高树木

  近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与资源管理”专题的中科院植物所团队在西藏察隅县考察时,发现了成片高大的云南黄果冷杉原始森林。经无人机吊绳多次测量,其林冠高度达70米,最高的一株高度83.2米、胸径207厘米,刷新了曾报道的贡山的秃杉(72米)、墨脱的不丹松(76.8米)和台湾的秃杉的

我国将再启青藏高原综合科考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时隔40多年,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将于6月中旬开始,这次综合科考为期5—10年,旨在掌握青藏高原数十年的生态变化。  据介绍,首期将对长江和西藏最大湖色林错源头区内最核心的格拉丹东区域冰川及相关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观测研究。与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不同,此次科考将运用无人

我国首次开展青藏高原芽胞杆菌科考

  记者今天从福建省农科院获悉,由我国科学家组成的资源微生物联合考察队,在国内首次完成青藏高原芽胞杆菌资源野外考察工作。所采集的1000多份野外样品近日陆续运抵福州,正进行菌株分离与科学鉴定,以期实现由我国独立自主建立青藏高原芽胞杆菌资源库,填补国内相关科学研究空白。   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和“

青藏科考新发现:考察实证汉藏同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033.shtm

第二次青藏科考发布多项高原生态保护科考成果

新华社西宁8月4日电(记者陈杰、顾玲)第二次青藏科考在水资源与水安全、生态安全屏障、区域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这是记者4日从科技部、中科院在青海西宁召开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学术交流会议上获悉的。 中科院院士傅伯杰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在水源涵养

第二次青藏科考发布多项高原生态保护科考成果

  第二次青藏科考在水资源与水安全、生态安全屏障、区域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这是记者4日从科技部、中科院在青海西宁召开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学术交流会议上获悉的。  中科院院士傅伯杰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在水源涵养、水文调节、固碳与气候调节、科学教育与文化

青海省全力保障青藏科考顺利开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安徽省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日前,省科技厅启动实施“新能源汽车智慧绿色低碳制造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首批11项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项目,集中攻坚安徽省双碳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首批项目均由企业牵头,吸引了省内外30多家

“云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云雀”自主飞行机器人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云雀”自主飞行机器人(以下简称“云雀”)在青藏高原开展高海拔冰川与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实现了我国首次机器人化高海拔环境科考。 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气稀薄、气候恶劣多变,尤其是极高海拔区科考活动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人类难以开展工作

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的生命故事

  7月21日上午,科技部、中科院在昆明组织召开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学术交流会议(第三场)——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科考成果学术交流,相关部门、地方和科考队代表出席会议。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围绕“青藏高原是现代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枢纽”,介绍了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的强烈隆升深刻影

青藏科考:纳木错多尺度降水观测平台投入使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10.shtm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今年7月,参加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多支中科院科考团队正在展开科学考察。在西藏第二大湖纳木错,第一台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专门用于解决湖面降水

青藏科考:象雄都城/王都遗址究竟在哪里?

中新网西藏阿里8月8日电(记者 孙自法)作为汉藏文献中记载的青藏高原上一个地域广阔并有重大影响的部落联盟/王国,象雄(又称“羊同”,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7世纪)相关的历史文化与考古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其中关于象雄都城/王都琼隆银城(又称穹窿银城)的地理位置一直悬而未决。象泉河沿岸的卡尔东遗址、曲龙

青藏科考将登顶珠峰并首次取回雪冰样品

  “开完会,就要开始跨越珠峰专题科考工作了。”行色匆匆的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委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去年,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正式启动。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开展的第一次青藏科考是一次科学大发现,那么时隔近半个世纪,第二次青藏科考则延伸至泛第三极地区,预计为期10年。这片区域是“一

青藏科考:班公湖是个什么样的湖?

  像一颗宝蓝色珍珠镶嵌在中国西藏西部的班公湖(也称班公错),不仅风景优美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同时,作为青藏高原西部最大湖泊,班公湖的构造成因、水温水位变化、湖水酸碱咸淡、对周边古今人类影响等,长期以来也备受科学家关注并开展持续研究。  执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务的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第二次青藏科考揭开白牦牛“身世之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597.shtm19日,记者从青海省青藏科考服务中心获悉,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兰州大学刘建全团队与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等单位合作,共同揭示了家养牦牛广泛遗传渗入导

习近平致青藏科考贺信五周年,他们带来了成果

8月19日,正值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次青藏科考贺信五周年,科技部、中科院在京召开老中青科考专家对话座谈暨青年学术交流会,会议由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主持。 孙鸿烈、陈宜瑜、姚檀栋等院士回顾了两次青藏科考中不畏艰苦条件和危险因素的艰辛奋斗历程,感受着青年科考队员展现的新时代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欣喜地看到科

青藏科考:可可西里热喀斯特地貌发育明显

  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研究员林战举团队参与的青藏科考指,可可西里多年冻土呈现快速退化状态,并由此诱发大量的热喀斯特地貌发育。  可可西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无人区,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一处世界自然遗产,目前被纳入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

白春礼要求把青藏科考做成国家重大标志性科学工程

   9月6日上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召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院士专家座谈会,就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重要指示精神展开研讨。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中科院原副院长孙鸿烈,中科院原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陈宜瑜等23位院士和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晶:把青春献给高原科考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巴松村,海拔4270米,距离珠峰大本营约40分钟车程。   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高晶从北京经拉萨抵达这里。作为“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综合科考队队长,她和队员们驻扎在巴松村,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科考。   今年是高晶与青藏高原结缘的第十八年。谈到

二次青藏科考,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上下求索

  青藏高原缘何成为生物多样性演化中的重要枢纽?在考古与遗传视角下,青藏高原人群有怎样的起源与演化历史?青藏高原隆升与植物多样性进化有怎样的关系……  “以前我们关注演化历史的问题,但现实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是我们将来需要重点调查的内容。”7月21日,科技部、中科院在昆明举办第二次

第二次青藏科考系统阐述亚洲水塔失衡问题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储存着世界上仅次于南北极的固态水。作为地球上近20亿人赖以生存的十多条大江大河和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的源头,它被称为“亚洲水塔”。 6月7日,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最新成果,系统阐述亚洲水塔失衡问题,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

青藏科考:如何在高原上新建“接地气”的综合观测站?

  根据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第二次青藏科考)相关任务需求,从提出规划到野外选址、从洽谈确定到站点建设、从设备安装到测试运行,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亟需新建的一个重要野外观测站点——柴达木盆地地气相互作用格尔木河流域湿地综合观测站(格尔木湿地站),在大漠戈壁上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晶:把青春献给高原科考

矢志科研 坚持不懈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巴松村,海拔4270米,距离珠峰大本营约40分钟车程。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高晶从北京经拉萨抵达这里。作为“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综合科考队队长,她和队员们驻扎在巴松村,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科考。今年是高晶与青藏高原结缘的第十八年。谈到科

“老院士”给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提建议

  “这次一定要建一个综合资料信息平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昌明院士参加过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特别有感触,“当时我从格尔木步行到拉萨,用了两个月时间,碰到没有资料的地方工作很难做。”  9月6日上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聚集了全国16个单位的23位院士,给国家高度重视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

创纪录!第二次青藏科考浮空艇达9032米高空

5月15日4时40分,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极目一号III型浮空艇平台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到达海拔9032米的高度,创造浮空艇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极目一号III型浮空艇平台搭载着水汽稳定同位素分析仪、黑碳、甲烷、臭氧等多种分析仪器与设备,获得了珠峰地区大气水

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壮美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世界最后一方净土,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和无数有待探寻的奥秘。  时隔四十余年,我国17日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队员将兵分四路,重点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  “第一次是‘